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婷婷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有机碳
  • 3篇土壤
  • 2篇农田
  • 2篇农田土壤
  • 2篇秸秆
  • 1篇有机氮
  • 1篇有机碳矿化
  • 1篇生物量碳
  • 1篇碳矿化
  • 1篇土壤可溶性有...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土壤有机碳矿...
  • 1篇农田土壤有机...
  • 1篇配施
  • 1篇剖面分布
  • 1篇剖面分布特征
  • 1篇中微量元素
  • 1篇微量元素
  • 1篇微生物

机构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丁婷婷
  • 2篇王百群
  • 1篇师江澜
  • 1篇李玉进
  • 1篇田霄鸿
  • 1篇张燕
  • 1篇姜振辉
  • 1篇何瑞清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陇东黄土高原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13年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陇东黄土高原农田黑垆土微生物量碳(MB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剖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剖面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变化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主要集中在0—20cm和20—40cm土层,呈明显的表聚现象;0—60cm土层MBC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随着海拔高度增加,0—20cm土层MBC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变化范围为180.92~282.53mg/kg;POC含量在0—20cm和20—40cm土层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2~1.68g/kg和0.25~0.96g/kg,40cm以下土层颗粒有机碳含量较低;剖面中不同土层深度微生物量碳、颗粒有机碳占总有机碳(SOC)的比例在0—20cm和20—40cm土层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它土层,MBC/SOC变化范围分别为2.29%~3.70%和1.00%~2.11%,POC/SOC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46%~19.13%和5.08%~16.16%,剖面MBC/SOC与MBC、POC/SOC与POC随土层的变化规律均一致,MBC/SOC和POC/SOC可以作为反映土壤剖面质量变化的指标。
李玉进王百群丁婷婷
关键词:黄土高原黑垆土微生物量碳颗粒有机碳
秸秆还田配施中微量元素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固持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为研究秸秆还田配施中量元素(S)和微量元素(Fe和Zn)对粮田土壤有机碳固持的影响,进行了为期52 d的室内玉米秸秆腐解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腐解过程中分别添加S、Fe和Zn元素,均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及土壤CO_2-C矿化速率,52 d腐解培养结束后,CO_2-C的累积矿化量显著提高,但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未显著降低;3种元素中,添加Fe或Zn的处理提高了土壤惰性碳库、惰性碳库比例及土壤有机碳表观平衡,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固持,而添加S的处理却降低了惰性有机碳比例及土壤有机碳表观平衡,不利于有机碳固持.因此,在施N、P肥基础上,秸秆还田添加S、Fe或Zn均能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矿化进程,但添加Fe或Zn可使更多有机碳固持于土壤中,添加S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持.
姜振辉师江澜贾舟丁婷婷田霄鸿
关键词:秸秆还田中微量元素土壤有机碳矿化
施用秸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矿质氮的影响被引量:16
2014年
为了研究施用秸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设置CK(对照),M2,M4,M6共4个处理,处理中每100g干土中加入秸秆量分别为0,2,4,6g。在室温为25℃、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的条件下进行培养试验,分别在15,30,45,60,105,150d时,采取各处理中的土壤样品,观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矿质氮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4个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表现为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先增加,再减小,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后趋于平稳。在培养的整个过程中,M4与M6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明显高于CK中的含量,表明了施用秸秆可以促进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累积。在相同时间段内,各处理之间铵态氮含量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相比,加入秸秆后,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明显下降。
丁婷婷王百群何瑞清张燕
关键词: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秸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