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霄鸿

作品数:161 被引量:2,902H指数:31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6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9篇农业科学
  • 23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2篇土壤
  • 62篇小麦
  • 26篇秸秆
  • 23篇
  • 20篇冬小麦
  • 20篇还田
  • 19篇玉米
  • 18篇养分
  • 16篇秸秆还田
  • 15篇幼苗
  • 15篇硝态氮
  • 14篇石灰性
  • 14篇水分
  • 13篇石灰性土壤
  • 12篇氮素
  • 12篇有机碳
  • 11篇氮累积
  • 11篇养分吸收
  • 11篇土壤有机
  • 10篇作物

机构

  • 139篇西北农林科技...
  • 18篇西北农业大学
  • 8篇汉中市农业科...
  • 5篇中国科学院新...
  • 4篇甘肃省农业科...
  • 4篇仲恺农业技术...
  • 4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江西省农业科...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鲁东大学
  • 1篇三峡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宝鸡市农业技...

作者

  • 157篇田霄鸿
  • 56篇李生秀
  • 25篇王朝辉
  • 23篇陆欣春
  • 21篇杨习文
  • 18篇买文选
  • 14篇吴玉红
  • 14篇师江澜
  • 12篇南雄雄
  • 11篇李硕
  • 11篇曹玉贤
  • 11篇高亚军
  • 10篇王淑娟
  • 9篇曹翠玲
  • 9篇赵爱青
  • 9篇李世清
  • 8篇李有兵
  • 7篇保琼莉
  • 7篇李锦
  • 6篇陈玲

传媒

  • 2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8篇干旱地区农业...
  • 10篇应用生态学报
  • 7篇华北农学报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西北农业大学...
  • 5篇土壤通报
  • 5篇中国生态农业...
  • 5篇西北植物学报
  • 4篇作物学报
  • 3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土壤学报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生态环境
  • 1篇西北园艺(果...
  • 1篇大豆科学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12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12篇2011
  • 14篇2010
  • 12篇2009
  • 11篇2008
  • 6篇2007
  • 8篇2006
  • 5篇2005
1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中平原麦玉轮作体系作物秸秆不同还田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库变化特征被引量:10
2021年
为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以陕西关中平原连续11年麦玉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为基础,选择5种还田模式,即秸秆均不还田(CK)、小麦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WH-MC)、小麦玉米秸秆均粉碎还田(WC-MC)、小麦高留茬-玉米秸秆不还田(WH-MN)和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WC-MN),测定不同模式土壤有机碳(SOC)、活性碳组分和无机碳(SIC)在0~40 cm土层的分布。结果表明:与CK相比,WH-MC和WC-MC的SOC储量分别增加28.1%和22.2%,SIC储量分别增加20.4%和17.3%;与试验初始土壤碳储量相比,各还田模式SOC固持量变化为-0.84~6.55 t·hm^(-2),SIC固持量为-0.26~8.61 t·hm^(-2);土壤总固碳效率为7.5%,维持土壤初始碳储量水平的最小碳投入量为4.65 t·hm^(-2)·a^(-1);与CK相比,WH-MC和WC-MC显著提升0~20 cm土层活性碳组分含量。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还田模式下土壤碳库变化主要受秸秆投入量的影响。来源于灌溉水和植物残体的Ca^(2+)、Mg^(2+)与SOC矿化产生的CO2可共沉淀形成CaCO3,可能是本研究SIC增加的主要机制。从提高土壤碳固持角度来看,小麦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为最佳还田模式。
李雨诺樊媛媛曹彬彬田霄鸿师江澜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壤无机碳
基施氮肥及灌浆前期喷施锌肥对小麦籽粒富锌及蛋白组分含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叶面喷锌(Zn)是提高小麦籽粒锌含量进而解决人体缺锌问题的有效农艺措施。探明不同施氮(N)量下叶面喷锌后小麦全粒及面粉中的富锌效果及对蛋白组分含量的影响。【方法】基于长期定位试验,于2018-2020年连续进行了两年裂区田间试验。以基施不同用量氮肥(N_(0)、N_(120)、N_(240),施N量分别为0、120、240 kg·hm^(-2))为主区,副区为灌浆前期喷施锌肥处理(Zn_(0)、Zn_(1),分别为喷H_(2)O、喷0.4%ZnSO_(4)·7H_(2)O),测定了灌浆前期和成熟期各部位锌含量、叶片等营养器官中锌向籽粒的转移量及分配、籽粒和面粉中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结果】与N_(0)相比,N_(120)和N_(240)处理籽粒产量显著提高,增幅达88%-114%,但N_(120)和N_(240)处理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叶面喷锌均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和面粉锌含量且籽粒达富锌标准,而不受施氮量的影响,其中,N_(120)、N_(240)处理小麦籽粒锌含量分别比N_(0)处理提高0.95和1.12倍。与N_(0)相比,施用氮肥均提高了小麦灌浆前期叶片等营养器官中氮、锌向籽粒的转移量,但降低了二者的转移比例,其中氮转移比例由60.2%下降至48.6%,锌由55.4%下降至42.3%。无论喷锌与否,氮、锌向籽粒的转移量及成熟期籽粒中氮、锌含量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且喷锌时氮、锌协同效应更为显著。与灌浆前期相比,成熟期小麦籽粒和面粉中储藏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显著增加,约占蛋白含量的80%-84%。施氮对籽粒和面粉中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提升幅度高于清蛋白和球蛋白,且以谷蛋白最大,而喷锌不影响籽粒和面粉中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但在Zn_(1)条件下,施氮对籽粒和面粉中谷蛋白含量的提高幅度高于Zn_(0)条件下,分别提升37.5%和38.1%。【结论】叶面喷锌能够实现籽粒富锌,但不影响籽粒和面粉中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表明籽粒和面粉中存在足够的用于锌储存的蛋
吴天琪李雅菲师江澜宁鹏田霄鸿
关键词:小麦锌含量蛋白组分
植物地上部分氮素的挥发损失被引量:60
1995年
采用水培、土培、^(16)N标记试验,在尽量杜绝土壤和空气有关气体干扰的生长室中,捕获和测定了植物生长过程中地上部分释放的N_2,N_2O和NH_3。试验结果表明,植物不挥发N_2,但能释放N_2O和NH_3。释放的N_2O数量甚微,而释放的NH_3数量较大,是挥发损失的主要形态。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作物生长后期。但是植物挥发损失的NH_3量难以与地上部分氮素的减少量相比似。要彻底阐明作物生长后期地上部分减少的氮素的归宿,需要拓宽视野,从多方面进行探索。
李生秀李宗让田霄鸿王朝辉
关键词:植物氮素氮素损失水培
冷硝酸浸提法对表征富钾石灰性土壤有效钾的适用性研究
2016年
通过研究西北黄土区富钾石灰性土壤中钾素形态及各形态之间的关系,为“冷硝酸浸提土壤有效钾法”在富钾石灰性土壤上的适用性提供理论依据。以关中平原麦玉轮作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多年定位试验农田土壤为供试材料,用2 mol·L-1冷硝酸浸提测定土壤有效钾,并以常规方法测得土壤钾素的其他7种组分,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揭示上述8种组分间的关系。在麦玉轮作体系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耕层土壤中各组分钾素含量均存在较大变异性,变异系数1.9%-33.8%,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差异不显著;冷硝酸浸提钾的含量分别约为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1.43和0.30倍,且与土壤速效钾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r=0.82);主成分分析表明,冷硝酸浸提钾与土壤速效钾同在第一主成分中,且均具有较高载荷;通径分析表明,冷硝酸浸提钾主要由土壤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以及非交换性钾3种化学形态组成,其含量来自土壤交换性钾的贡献最大,与速效钾类似。冷硝酸浸提法可以作为表征石灰性富钾土壤有效钾水平的可靠方法,土壤交换性钾是土壤有效钾主要供方。
李秀双师江澜李硕田霄鸿
关键词:富钾有效钾
石羊河流域高产高效节水种植模式的探索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为解决石羊河流域因种植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探索选用了制种油葵/复种冬油菜和制种西瓜/复种油葵2种种植模式,和常规的单作小麦和单做玉米从产量、经济效益、耗水量和灌水效益等多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制种油葵/复种冬油菜和制种西瓜/复种油葵在灌水量分别与单做玉米和单作小麦一致的情况下,前者与小麦和玉米相比较,纯收入分别增加3.375万元/hm2和2.803 5万元/hm2,耗水量分别增加170mm和69 mm,灌水效益分别提高340%和139%;后者与小麦和玉米相比较,纯收入分别增加2.770 5万元/hm2和2.199万元/hm2,耗水量分别增加6 mm和-95 mm,灌水效益分别提高284%和109%。2种模式采用经济效益较高、耗水较低的经济作物替代了传统的粮食作物,将夏季过度集中灌溉分散到不同季节,从而优化了种植结构,缓解了灌水的需求矛盾,而且还起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效应,为实现石羊河流域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胡志桥田霄鸿马忠明包兴国张久东
关键词:耗水量
添加石灰和秸秆对土有机碳固持的影响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研究作物秸秆与石灰配施对土壤CO2排放、土壤有机碳(SOC)固持、土壤无机碳(SIC)转化的影响机制,以及SOC固持对初始SOC含量的响应。【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及稳定同位素技术(13C),选用经16年不同碳氮水平管理,且长期进行冬小麦-夏休闲种植的2个供试土壤样品:S0N0土壤(不进行秸秆还田+不施用氮肥)和S1N1土壤(高量秸秆还田+高量施用氮肥:240 kg·hm-2),将S0N0土壤和S1N1土壤分别在添加秸秆(12g·kg-1)或不添加秸秆以及添加石灰(3 g·kg-1)或不添加石灰的情况下于25℃黑暗条件中培养120 d。【结果】未添加秸秆和石灰时,S1N1土壤的CO2累积释放量比S0N0土壤高出42.9%;添加等量秸秆不仅提高了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CO2累积释放量(81.6%,70.4%),而且S0N0土壤CO2累积释放量的增加幅度高于S1N1土壤,这说明秸秆的添加对初始SOC含量低的土壤即S0N0土壤的原SOC矿化影响更大。但是无论添加秸秆与否,石灰的加入使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CO2累积释放量分别降低了428.11和528.52 mg·kg-1。与空白土壤相比,添加秸秆使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2.95和3.19 g·kg-1;但是与单独添加秸秆相比,同时添加秸秆和石灰使S1N1土壤的SOC显著降低了1.36 g·kg-1,而对S0N0土壤的SOC含量没有影响。利用13C稳定同位素技术发现,添加秸秆能促使新形成SOC;其中,S0N0土壤中新形成的SOC含量比S1N1土壤高出0.77 g·kg-1;然而与单独添加秸秆相比,同时添加石灰和秸秆后新形成的SOC与其相差无几,说明石灰的加入对秸秆的腐解不会造成影响。在S0N0土壤和S1N1土壤中,添加秸秆使SOC净固持量分别提高了3 066.3和2 480.53 mg·kg-1;同时添加石灰和秸秆对S0N0土壤的SOC净固持量无显著影响,但是S1N1土壤的SOC净固持量则呈现下降的趋势。石灰的加入使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CO2释放量分别降低了469和529 mg·kg-1,同时使SIC含量分别提�
曹彬彬朱熠辉姜禹含师江澜田霄鸿
关键词:土壤碳土壤呼吸施用石灰同位素技术
小麦及大麦幼苗对供锌及添加CaCO_3/HCO_3^-的反应被引量:2
2009年
石灰性土壤含有大量CaCO3所产生的高含量HCO3-及CaCO3对Zn的吸附作用被认为是造成作物缺锌的重要原因。该研究在营养液中添加CaCO3或HCO3-,探讨了两者在不同供Zn条件下对2种小麦(小偃22、郑麦9023)与1种大麦(西引2号)幼苗生长及Zn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供Zn条件下,添加HCO3-时3种供试作物均出现明显失绿症状,供Zn时症状减轻;同时HCO3-明显抑制小麦和大麦生长,供Zn抑制作用减轻。供Zn显著增加幼苗的Zn吸收,且地上部增加幅度高于根系;3种供试作物均对缺锌较为敏感;HCO3-通过抑制幼苗生长及Zn从根系向地上部转运而影响Zn吸收,大麦的锌转运率高于小麦。HCO3-还显著提高了营养液pH,但介质中有作物时pH值增加幅度较小;与HCO3-相比,高量CaCO3对作物生长及Zn吸收影响较小,但能明显提高营养液pH值。
陆欣春陈玲田霄鸿杨习文买文选赵爱青
关键词:CACO3小麦品种ZN
玉米植株不同部位还田土壤活性碳、氮的动态变化被引量:9
2013年
探讨玉米植株不同部位腐解对还田土壤活性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方法,通过动态监测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可溶性碳(DOC)和矿质氮含量,研究等量玉米根茬、秸秆、茎及叶4个部位在连续7季还田(秸秆+根茬还田)和不还田土壤(仅根茬还田)中的腐解转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腐解的最初7 d是土壤活性碳、氮动态变化的高峰期;腐解期间(62 d)SMBC、SMBN含量表现为添加秸秆始终高于根茬,叶分别在前28 d、14 d内高于茎,后期则低于茎,秸秆介于茎、叶之间;土壤DOC、矿质氮含量为叶>秸秆>茎>根茬;培养结束时,各处理SMBC和矿质氮含量均较起始(0 d)显著提高,DOC含量基本保持不变,SMBN含量显著下降。与不还田土壤相比,还田土壤对新鲜残体的腐解影响不显著,且两者间土壤活性氮组分的差异较碳组分明显。腐解期间土壤活性碳、氮的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各器官碳、氮等化学组分的差异性,等量秸秆较根茬更有利于补充土壤活性碳、氮数量,土壤活性氮组分对还田土壤的响应较碳组分灵敏。
把余玲田霄鸿万丹李锦王淑娟
关键词: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矿质氮
小麦和玉米秸秆腐解特点及对土壤中碳、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14
2010年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试验,揭示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和玉米秸秆在土壤中的腐解特点及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分条件对有机物质腐解的影响较大,在32 d的培养期间,相对含水量为60%(M60)时,土壤CO2释放速率始终低于含水量80%(M80)的处理。M60条件下释放的CO2-C量占秸秆腐解过程中释放碳总量的40.1%,而M80条件下达到51.5%;M60条件下,添加秸秆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平均提高2.24 g/kg,显著高于M80条件下的1.43 g/kg。2)添加玉米秸秆的土壤,在培养期内CO2释放速率始终高于小麦秸秆处理,CO2-C累积释放量和有机碳净增量分别为408.35 mg/pot和2.12 g/kg;而小麦秸秆处理分别仅为378.94 mg/pot和1.56 g/kg,两种秸秆混合的处理介于二者之间。3)与未添加秸秆相比,土壤中添加小麦或玉米秸秆后,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显著提高,且数量上总体趋势表现为:玉米秸秆>两种秸秆混合>小麦秸秆。可见,适宜水分条件有利于秸秆腐解过程中秸秆中碳向无机碳方向转化,而不利于向土壤有机碳方向转化;且玉米秸秆比小麦秸秆更易腐解。秸秆在土壤中腐解对补充土壤碳、氮作用很大,可改善土壤微生物生存条件,提高土壤质量。
南雄雄田霄鸿张琳游东海吴玉红曹玉贤
关键词:秸秆腐解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
NaCl胁迫对作物幼苗氮素吸收和累积的影响被引量:6
1998年
采用黄瓜、菠菜、大豆幼苗进行水培试验,研究其在NaCl胁迫下对氮素的吸收和累积。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黄瓜和菠菜幼苗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吸收和累积NO-3的量显著下降;而大豆几乎不受影响。以NH+4-N为氮源时,大豆对NH+4的吸收受到抑制。3种作物吸收Cl-和Na+的速率远高于吸氮速率。
田霄鸿李生秀刘建利侯继华
关键词:盐胁迫作物幼苗氮吸收氮累积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