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建军

作品数:53 被引量:234H指数:7
供职机构:广东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4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6篇天文地球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11篇气旋
  • 10篇热带
  • 10篇降水
  • 9篇青藏
  • 9篇青藏高原
  • 8篇热带气旋
  • 5篇同化
  • 5篇气候
  • 5篇气象
  • 5篇大气热源
  • 4篇数值天气预报
  • 4篇绝热
  • 4篇环流
  • 4篇非绝热
  • 4篇臭氧
  • 3篇多样性
  • 3篇再分析资料
  • 3篇台风
  • 3篇年际
  • 3篇资料同化

机构

  • 45篇广东海洋大学
  • 15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南方海洋科学...
  • 4篇中国气象局
  • 3篇乔治梅森大学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浙江省气象局
  • 1篇嘉兴市气象局

作者

  • 53篇徐建军
  • 11篇薛宇峰
  • 8篇罗小青
  • 6篇徐峰
  • 5篇范伶俐
  • 3篇郭栋
  • 2篇施能
  • 2篇施春华
  • 2篇管兆勇
  • 2篇朱乾根
  • 2篇刘煜
  • 2篇张宇
  • 2篇邵旻
  • 1篇李维亮
  • 1篇王盘兴
  • 1篇尹金方
  • 1篇何会中
  • 1篇梁旭东
  • 1篇赵天良
  • 1篇刘英

传媒

  • 9篇广东海洋大学...
  • 5篇热带气象学报
  • 3篇大气科学学报
  • 3篇海洋气象学报
  • 2篇气象科学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黑龙江气象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气象研究与应...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中低纬山地气...

年份

  • 8篇2024
  • 5篇2023
  • 6篇2022
  • 6篇2021
  • 8篇2020
  • 8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5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5—2022年荆州市O_(3)污染特征及其源区分析
2024年
利用湖北省荆州市2015—2022年O_(3)站点观测数据和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该地区O_(3)污染特征及O_(3)浓度与近地面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数和风场的关系,并利用后向轨迹模型进行了源区分析.结果表明,2015—2020年荆州市O_(3)浓度呈下降趋势(其中,2017年年均浓度较低),但近两年(2021—2022年)O_(3)浓度显著上升.荆州市O_(3)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O_(3)浓度与近地面温湿度相关最强,尤其在高温低湿(RH≤60%、温度超过30℃)的条件下易出现O_(3)浓度高值.此外,研究发现风场对O_(3)浓度有重要影响:荆州市O_(3)浓度分布与风场密切相关且季节差异显著.春季在偏南风(风速为2~5 m·s^(-1))情况下易出现O_(3)浓度高值;夏、秋两季O_(3)浓度高值则多出现在偏东风(风速小于3 m·s^(-1))情况下.由气团轨迹后向模拟、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和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方法(PSCF)的分析结果可知,不同季节荆州市O_(3)源区分布特征存在差异.春季贡献高值区主要位于荆州以南地区和湖北省东部地区;夏季主要源区分布于荆州东北方向,包括武汉周边地区、河南省郑州、驻马店及其南部地区;秋季源区分布以偏东方向为主,主要为湖北省东部和豫皖交界地区.
杨天顺吴丽晴卢硕赵天良徐建军
关键词:气象要素
一种分析重力波活动对上中间层臭氧分布影响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分析重力波活动对上中间层臭氧分布影响的方法,包括:S1、获取不同季节UM层臭氧的分布特征;S2、获取不同季节UM层重力波参数的分布特征;S3、获取不同季节UM层的纬向风场数据;S4、基于不同季节UM层臭氧的...
常舒捷徐建军
文献传递
一种大气热源计算方法及其诊断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气热源计算方法及其诊断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方法,属于热带气旋研究技术领域,包括:获取大气再分析数据和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并分别进行预处理;基于预处理后的大气再分析数据计算规定等压面大气加热率;基于规定等...
罗小青李凯徐建军薛宇峰崔影刘路梅
华南汛期旱涝急转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的关系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究华南汛期旱涝异常时空特征,旱涝急转前/后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变化,及其与赤道太平洋、南海海温异常的关系。【方法】基于华南地区129个站点的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海温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拉格朗日后向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_4.9),分析华南汛期旱涝急转特征及其成因。【结果与结论】涝转旱事件旱期相比于涝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加强,水汽辐散,来源于洋面的水汽贡献率减少,不利于降水的形成。旱转涝期涝期相较于旱期,副热带高压强度无太大变化,但副热带高压位置南落至华南地区南侧,水汽辐合,来自洋面的水汽通道向西偏移至印度洋,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贡献增多,西南到偏南风向华南输送充足水汽,有利于降水产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引起华南地区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将暖湿气流输送至华南地区,使得华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而ENSO正位相减弱渐变为负位相的过程中,华南地区降水相应减少,会发生涝转旱事件。反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易造成旱转涝事件的发生。
陈旭哲范伶俐徐建军徐华
关键词:旱涝急转汛期环流异常海温
基于东亚区域再分析系统模拟201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基于东亚区域再分析系统(EARS)模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路径和强度,评估模拟效果。【方法】用WRF-ARW(Advanced Research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中尺度模式和GSI(Gridpoint Statistical Interpolation)同化系统发展东亚区域再分析系统。以EARS的初步结果为基础,以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的模拟结果为对象,与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NCEP)、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新一代再分析资料(ERA5)、日本气象厅(JMA)55年再分析资料(JRA55)比较,同时与中国气象局(CMA)最佳路径数据集观测值进行对比分析,评估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模拟的路径和强度。【结果与结论】1)EARS、NCEP、ERA-Interim、ERA5、JRA55再分析资料分别与CMA最佳路径数据集的22个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中心的平均距离偏差为20~140 km,表明EARS和其他4套再分析资料可准确产生热带气旋路径。ERA5产生的热带气旋路径最佳,JRA55、EARS和ERA-Interim次之,NCEP最差。当EARS使用ERA5作为初始场时,对热带气旋"Mujigae"路径的模拟基本与ERA5基本一致,模拟的路径更准确。EARS模拟的热带气旋运动方向误差在发展和消亡阶段较大;当使用ERA5作为初始场时,模拟的热带气旋"Mujigae"运动方向误差得到改善。2)EARS具有更高的时空分辨率和合理的资料同化方案,可同化更精确的区域观测资料,对热带气旋近中心最大风速模拟能力较佳,略优于ERA5,明显比JRA55、ERA-Interim、NCEP准确,可更好地反映热带气旋强度和获得热带气旋精细化结构。
潘裕山徐建军张宇袁帅朱文清
关键词:资料同化热带气旋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研究述评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综述前人对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研究成果,探究大气热源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方法】归纳高原大气热源研究进展,采用诊断分析方法探究高原热源的时空分布及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结果】1)青藏高原夏季(冬季)大气是热(冷)源,冷热源的季节转换发生在3月,热源强度7月达到最大;2)热源中潜热贡献最大;3)不同资料和方法在描述热源时空分布时存在一定不确定性;4)高原夏季大气热源与南海夏季风呈明显负相关。基于大气热源,构造南海-青藏高原夏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指数,该指数显示1980―2016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年代际减小的趋势。
罗小青徐建军李凯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气热源
阳江复杂地形对特大暴雨影响机理的数值研究被引量:6
2022年
采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对广东省阳江地区2019年5月26日00时—28日00时暴雨事件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一系列的地形敏感试验,讨论地形对暴雨发生和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对暴雨的影响显著,地形的高度影响暴雨的强度和位置;与未作任何改变的控制试验相比,地形降低试验和细网格地形高度取平均试验无山脉的阻挡,阳江地区无爬流和绕流运动及相对涡度减小,南风将低层水汽和能量带到更北的位置,暴雨中心随之北抬;增高地形试验,由于山脉阻挡,更多水汽和能量堆积,以及地形的阻挡产生绕流和爬流运动,绕流有利于局地涡旋生成,爬流运动会增加垂直运动速度,正涡度中心增强,低层的水汽辐合上升凝结,造成更大暴雨。
叶桂苓张宇徐建军陈思奇卢泽彬沈文琪
关键词:数值模拟暴雨地形
华南前汛期降水特征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被引量:3
2021年
该文采用中国气象局月值站点数据和JRA-55资料分析华南前汛期降水特征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发现4-6月降水中心从南岭地区转移到珠三角地区,同时伴随副高东退北抬。6月降水范围和强度最大,降水空间分布的典型模态是全区变化一致型。降水偏多年副高异常偏西,西南气流强盛,华南地区大气整层被强热源控制,且伴随显著上升气流。菲律宾以东和孟加拉湾西侧被异常冷源控制,伴随强下沉气流,异常冷热源在400 hPa高度达最强。合成和相关分析表明,前汛期菲律宾以东异常冷源加强下沉气流,使副高西伸加强,利于东南气流沿南海北上。孟加拉湾西侧异常冷源加强低空气流反气旋式辐散,从而使冷源东侧的印缅槽加深东进,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北上。来自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北上在华南地区汇合,而华南地区异常强热源抽吸低空气流辐合上升,从而造成前汛期降水偏多。降水偏少年也可采用相似机理来解释。
罗小青巫郎琪徐建军李凯
关键词:华南前汛期降水大气热源
青藏高原和北美夏季臭氧谷垂直结构和形成机制的比较被引量:9
2017年
利用MLS卫星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比较了青藏高原和北美夏季臭氧谷的垂直结构和形成机制。结果如下:青藏高原夏季臭氧谷在垂直方向上存在两个低值中心,一个中心位于对流层顶附近,强度约为-15 DU,形成原因主要为水平幅散,另一个中心位于上平流层,强度约为-1 DU,形成原因可能为光化学反应参与的氯自由基的催化损耗。北美夏季臭氧谷仅存在一个低值中心,位于对流层顶附近,该中心强度约为-5 DU,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水平辐散。
郭栋徐建军苏昱丞施春华刘煜李维亮
关键词:青藏高原
东亚季风-ENSO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及其相互作用
该文从影响中国天气气侯变化较大的东亚季风入手,深入讨论了东亚季风和ENSO循环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其两者的相互联系.
徐建军
关键词:季风年际相互作用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