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 作品数:73 被引量:301 H指数:10 供职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文化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建筑科学 更多>>
2013年雷州半岛一次罕见冬季暴雨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7 2015年 基于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以及数值预报资料,分析了2013年12月14—16日雷州半岛冬季暴雨个例的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特征。结果表明:500 h Pa南支槽和副热带高压长期存在于雷州半岛两侧,低层低涡及暖式切变线稳定,为暴雨发生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西南暖湿气流与高空槽引导的冷空气汇集,为暴雨区输送水汽和能量,暴雨初期水汽通量>15 g·cm-1·h Pa-1·s-1;暖平流与正涡度平流共同作用,加强了暴雨的发展。 夏天竹 徐峰关键词:天气学 冬季暴雨 环流特征 物理量诊断 雷州半岛 南海沿岸海雾特征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6 2015年 利用2010、2011年在中国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海雾外场观测试验中获得的观测数据,综合分析海雾发生时的宏微观特征、气溶胶特征和雾水化学特征,并据此探讨海雾形成发展的主要机制。结果表明:南海海雾年平均雾日数为20-30 d,受低压系统或冷锋过境影响时出现雾的概率最大。2010和2011年平均雾滴液态水含量(Liquid Water Content,LWC)分别为0.019和0.072 g·m^-3,LWC偏低与海陆交界处雾滴湍流沉降加速有关。随着LWC的增加,雾滴与气溶胶数浓度的比值增大。雾水中主要离子为Na^+和Cl^-,其两年总离子浓度(Total Ion Concentration,TIC)平均值分别为38 260和5 600μeq·L^-1,但离子负荷量相差不大,LWC增加可能是导致2011年TIC下降的主要原因。海雾雾滴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机制是核化和凝结增长,与陆地和山地雾相比,碰并、湍流和平流因子的影响加强。雾滴谱可用Gamma分布进行拟合,且随着碰并作用增强,滴谱增宽。 岳岩裕 牛生杰 张羽 徐峰 赵丽娟 吕晶晶关键词:气溶胶 一种分析青藏高原UTLS臭氧对重力波响应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分析青藏高原UTLS臭氧对重力波响应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重力波选取、数值模拟方案、重力波特征分析、UTLS臭氧对重力波的响应和WRF模式模拟结果分析;本发明通过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ERA5和中尺度模式WRF... 常舒捷 徐峰 张宇 叶桂苓文献传递 计算机机房的雷电电磁脉冲干扰与防护 被引量:1 1998年 根据雷电电磁脉冲产生的原理,分析了雷电电磁脉冲对计算机的干扰方式,提出了计算机防雷击的几点措施。 徐峰关键词:雷电电磁脉冲 雷击 脉冲干扰 机房 计算机 基于学科交叉理论的大气科学专业教学模式初探 被引量:1 2016年 学科交叉渗透日益显现,跨学科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气象现代化进程要求培养出具有综合和创新素质,且适应性强的气象人才。本文基于学科交叉理论,结合广东海洋大学大气科学本科专业教学实践,提出基于学科交叉理论,采用学科交叉方法,突出海洋特色,贯彻创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施的教学模式。 罗小青 徐峰 薛宇峰关键词:大气科学 教学模式 雷州半岛雷暴频数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4 2009年 对雷州半岛近50 a来的年雷暴日数变化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分析,揭示了其雷暴频数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结果表明:雷州半岛平均年雷暴频数线性拟和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平均年雷暴日91 d,1983年及以前基本高于年平均值,1984年之后均低于年平均值;平均年雷暴频数总体趋势为1983年前正距平,1984年后为负距平;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存在准2 a的周期变化,70年代存在显著的2-4 a的周期变化,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存在显著的3-4 a的周期变化,在90年代中后期存在显著的准2 a的周期变化。 徐峰 牛生杰 张羽 于华英 王晶关键词:雷州半岛 小波变换 从气象师资队伍建设谈高校气象教育与气象业务现代化的更好衔接 被引量:1 2018年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和服务性的社会事业。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亟须培养和造就大量适应现代气象业务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本文针对气象业务快速发展的现状,对加强气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使气象教育更好地与气象业务相衔接的建设思路。 梁梅 徐峰 薛宇峰关键词:气象教育 气象业务 正义的张力:马克思正义理论研究 正义是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主题。自近代以降,自由主义正义观占据了正义讨论的主流话语。但自由主义正义自身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分析和研究马克思正义理论成为社会和时代的必要。 讨论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面临的第一重张力即是是否存... 徐峰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共产主义 文献传递 不同陆面方案对雷州半岛一次局地性暴雨的影响分析 2016年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逐小时观测实况资料、FNL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雷州半岛地区一次局地性暴雨的成因,并利用WRF模式研究了3种不同陆面过程方案对该次局地性暴雨的模拟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局地性暴雨是弱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所形成的切变线降水;3种陆面方案都较好地模拟出了雷州半岛中部的降水中心位置,不同方案对整个降水的分布形状模拟相差不大,对强降水中心的范围和形状模拟不同,Noah方案和RUC方案的降水范围比Thermal diffusion方案要好;3种陆面方案主要是通过影响地表能通量分配形式进而改变暴雨区的强度和中心位置。 张仲 徐峰关键词:天气学 数值模拟 陆面方案 雷州半岛 南海西北部一次海上海雾的微物理及化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7 2019年 利用2017年3月MICAPS资料、欧洲气象中心再分析ERA-Interim数据及在南海西北部海上的海雾观测数据,分析了南海西北部一次海上海雾的微物理特征和雾水化学特性,并将海上海雾与南海岸边海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海雾为南海偏南暖气流移至冷海面发生冷却并达到饱和而形成。海雾过程中气压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反,相对湿度不断增加,雾滴数浓度、液态含水量和平均直径的平均值分别为198 cm^-3、0.116 g/cm3和5.6μm。相比广东湛江东海岛和广东茂名博贺地区岸边海雾个例,本次海上海雾水汽充足,雾滴偏大。本次海雾属于酸性海雾,pH值变化范围为2.51~3.50,海雾后的雨水样本pH值则为4.05。海雾发生初期电导率比其它阶段高很多,说明海雾发生的初始阶段雾水溶解了大量的气溶胶。海上雾水中Na+和Cl-浓度最高,浓度分别为32535μmol/L和53466μmol/L,K^+浓度远高于Mg^2+和Ca^2+,而东海岛岸边海雾相反。 徐峰 韩利国 吕晶晶 王晶 涂石飞 季倩倩 张羽关键词:南海西北部 微物理特征 化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