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宁强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艺术
  • 2篇生死
  • 2篇生死观
  • 2篇考古
  • 2篇画像
  • 2篇汉代
  • 2篇壁画
  • 1篇地方史
  • 1篇敦煌艺术
  • 1篇性别建构
  • 1篇性别视角
  • 1篇要塞
  • 1篇仪礼
  • 1篇艺术考古
  • 1篇葬仪
  • 1篇丧葬
  • 1篇丧葬仪礼
  • 1篇石窟艺术
  • 1篇史前
  • 1篇史前考古

机构

  • 6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宁强
  • 1篇何卯平

传媒

  • 1篇敦煌研究
  • 1篇敦煌学辑刊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中国经贸
  • 1篇南都学坛(南...
  • 1篇中国美术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沂南汉画像石墓的画像时空布局及其丧葬文化观念被引量:2
2022年
画像石墓作为墓葬艺术的主要形式,是了解当时历史习俗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渠道,也是研究当时丧葬制度和人们生死观的主要依据,是探究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物质文化载体。位于山东沂南的画像石墓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批经科学发掘的墓葬,是难得的全墓室图像保存完好的多结构墓室,为研究当时墓葬礼仪提供完整空间图像材料。墓室作为死者的归宿始终在民间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汉代时,人们在生前就已开始为身后居所筹备,可见墓室不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死观和宗教理念,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需求和生产力的进步。
朱静宜宁强
关键词:艺术考古生死观丧葬仪礼
往生净土与魂归故乡:德兴里壁画墓的死后理想世界
2020年
德兴里壁画墓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北亚墓葬艺术的演进变化,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学界往往关注墓主方面的解读,而基于时空逻辑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墓葬后室构建了私人化的净土空间,并以墓主夫人画像的空缺来体现其佛教信仰与更高层次的修行。前室是祭祀空间,在墓主流亡经历的影响下,展现了死后升天回归故乡的图像叙事。德兴里壁画墓呈现出往生净土与魂归故乡综合统一的死后理想世界,反映了佛教与丧葬通过净土观念与生死观的交融而密切互动。
贾晓贝宁强
关键词:壁画画像净土生死观
从敦煌看世界:敦煌艺术中的“国际元素”辨析
2019年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既是国际贸易重镇,也是各地区文化艺术交汇处。它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是中国历史上汉族聚居区最西端的城镇。敦煌再往西,就进入了历史上著名的西域地区,其居民大多是讲各种非汉族语言的“胡人”,所以唐代诗人王维慨叹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中说的阳关,位于敦煌城的西边,是拱卫敦煌的军事要塞,也是通往西域的门户。
宁强
关键词:敦煌艺术军事要塞王维诗河西走廊西域地区
龟兹史前文明初探被引量:1
2020年
本文利用近年来新疆中部库车一带(古龟兹国境内)考古发现的原始彩陶、岩画、墓葬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重建了湮没无闻的龟兹史前文明,探讨了史前龟兹人的社会形态、生产模式、生活状况、审美习惯等,并提出了"古龟兹文明在起源阶段就与中华文明有了紧密的关系"的看法。
宁强
关键词:史前考古
性别视角下的汉代胡人形象探究
2020年
汉代艺术中的胡人形象对于研究汉代民族关系与文化艺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相关研究缺乏性别视角的问题,分别考察了汉墓出土图像与汉代文本中的胡人形象的性别表现,发现汉代艺术中胡人女性形象的缺失是由于忽略了胡人形象性别差异的表达。究其原因,是汉代艺术对胡人形象进行性别建构的结果,主要由汉代墓葬艺术形式与功能、胡汉民族风俗差异、民族关系与文化融合三方面造成。
宁强贾晓贝
关键词:汉代胡人女性性别建构
敦煌与瓜州西夏时期石窟艺术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本文对敦煌和瓜州两地西夏时期石窟艺术的壁画题材、造型风格、供养人构成、艺术功能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敦煌与瓜州在西夏时期因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军事形势等方面的明显差异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动荡不安的敦煌,由于历史的惯性继续了归义军时期的制作佛教艺术的热情,但仅限于改建或补绘前朝石窟;而相对稳定而强势的瓜州则营建了一批特色鲜明、原创性极强的新窟,集中反映了西夏在文化艺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
何卯平宁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