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人类免疫
  • 1篇人类免疫缺陷
  • 1篇人类免疫缺陷...
  • 1篇视网膜
  • 1篇视网膜炎
  • 1篇缺陷病
  • 1篇缺陷综合征
  • 1篇综合征
  • 1篇网膜
  • 1篇细胞
  • 1篇免疫缺陷
  • 1篇免疫缺陷病
  • 1篇免疫缺陷病毒
  • 1篇免疫缺陷综合...
  • 1篇膜炎
  • 1篇巨细胞
  • 1篇巨细胞病毒
  • 1篇巨细胞病毒视...
  • 1篇抗病毒
  • 1篇获得性

机构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篇于晶
  • 1篇谢连永
  • 1篇李上
  • 1篇凌宇
  • 1篇郭纯刚
  • 1篇董宏伟
  • 1篇潘志强

传媒

  • 1篇眼科新进展

年份

  • 1篇2014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视功能的变化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视网膜炎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1例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并且第1次发生CMV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给予膦甲酸钠和更昔洛韦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通过多焦视网膜电图对每例患者的视功能进行评估,以未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正常人眼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患眼视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CMV视网膜炎患者mf ERG一阶反应中心区域N1-P1的振幅密度,治疗前为(36.98±17.93)n V·deg^-2,治疗1个月后为(41.33±16.78)nV·deg^-2,治疗3个月后为(36.12±15.46)n V·deg^-2,正常对照组为(76.99±11.27)n V·deg^-2。患眼发病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1~4环区域mf ERG的一阶反应N1-P1的振幅密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眼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1~6环区域mf ERG的一阶反应N1波和P1波的潜时,以及N1-P1的振幅密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没有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CMV视网膜炎的患者在经过积极地抗病毒治疗后,视力虽然能够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恢复,但视网膜外层仍然受到不可逆的损伤,视网膜的功能显著降低。
李上谢连永于晶凌宇董宏伟郭纯刚潘志强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