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影像
  • 2篇磁共振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支架
  • 1篇血管
  • 1篇血性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特点
  • 1篇影像诊断
  • 1篇展性
  • 1篇症状
  • 1篇支架置入
  • 1篇支架置入术
  • 1篇支架置入术后
  • 1篇置入术
  • 1篇置入术后
  • 1篇神经系
  • 1篇神经系统
  • 1篇首发
  • 1篇首发症

机构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篇田成林
  • 4篇孔孟丹
  • 2篇赵娜
  • 2篇曹向宇
  • 2篇刘新峰
  • 1篇杜志华
  • 1篇娄昕
  • 1篇苏慧
  • 1篇王君
  • 1篇焦格
  • 1篇郝静
  • 1篇郝静

传媒

  • 2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以舞蹈症为首发症状的抗Yo抗体副肿瘤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7年
1病例报告患者女,47岁,主因“全身不自主运动2个月余”入院。20150729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无节律的不自主运动,表现为转颈耸肩、抬臂、摆手、抬腿等动作,上肢重于下肢,随意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伴肢体麻木无力,右侧为著。曾就诊于某医院,行头颅MRI检查结果未见异常,给予改善循环、营养脑神经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曾于201411确诊为“双侧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ⅢC期”,行卵巢癌细胞减灭术+顺铂腹腔化疗(腹腔内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顺铂粉针100mg),术后行静脉辅助化疗7次(紫杉醇或紫杉醇+铂类)。每次化疗后3~4d内均出现恶心呕吐,201506上旬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不伴视物旋转,给予止晕、改善循环等治疗,症状稍好转,后未再行化疗。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孔孟丹田成林
关键词:舞蹈症副肿瘤综合征神经系统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微栓塞的影像学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后新发DWI高信号(new DWI lesions,NDWIL)的发生率、分布及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4月-2017年8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拟行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共27例,完善术前核磁共振检查,在术后24~96 h进行4次核磁共振动态检查。根据术后24 h内影像学结果将病人分为新发DWI高信号(new DWI lesions,NDWIL)组和无新发DWI高信号(non new DWI lesions,non-NDWIL)组,记录术后96 h内NDWIL的数量、位置,比较NDWIL组和non-NDWIL组的临床及实验室数据。结果 27例中男性25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3.1±5.3)岁。CAS术后24 h内的核磁共振检查中有66.7%(18例)的患者出现了NDWIL,但仅有1例在术后24 h内出现了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以及新发眼震,其他患者均为亚临床栓塞。CAS术24 h后的核磁共振检查中发现11例(40.7%)患者出现了24 h后的新发DWI高信号增多。单因素分析发现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在NDWIL组更高(P<0.01)。结论 CAS术后微栓塞较为常见,多数为亚临床栓塞不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栓塞可以发生在CAS的术中及术后,BMI可能与CAS术后的微栓塞事件相关。
孔孟丹郝静赵娜曹向宇刘新峰王君娄昕田成林
关键词: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微栓塞核磁共振
警惕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影像诊断陷阱
2017年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脑血管疾病,影像检查是确诊CVST的主要途径。CVST诊断中的错误多由对影像发现的误读所致。文章讨论总结了在CVST诊断中的常见影像陷阱,重点是容易被误诊为CVST的影像改变,也包括了部分提示CVST而被判断为非CVST病变的影像改变。
孔孟丹田成林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磁共振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被引量:39
2017年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12月经替罗非班治疗的PIS患者6例,记录其人口学特征,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新发梗死部位及相应卒中机制,替罗非班开始应用及持续时间、剂量,不同时间点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及并发症。结果 6例中,前后循环PIS各3例,卒中进展的机制包括大动脉或穿支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形成、栓子脱落、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6例PIS患者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持续时间为34~184(75±54.4)h,单位时间泵入剂量为0.1~0.25(0.19±0.06)mg/h。治疗后7 d NIHSS评分平均下降3.0±2.1分,且无出血并发症。结论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可能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PIS的方法。未来应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郝静赵娜孔孟丹苏慧曹向宇刘新峰杜志华焦格田成林
关键词:进展性卒中替罗非班脑梗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