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亮 作品数:19 被引量:66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文地球 生物学 更多>>
水位下降对若尔盖泥炭地垂直剖面土壤甲烷产生及厌氧氧化潜势的影响 被引量:2 2021年 泥炭地是主要的甲烷(CH_(4))排放源,甲烷循环过程对水位变化响应敏感。研究选取两块具有水位差异的泥炭地土壤,通过厌氧培养实验探究水位变化对泥炭地甲烷产生和甲烷厌氧氧化(Methane Anaerobic Oxidation, AOM)潜势的影响,并分析影响其潜势大小的生物地球化学因子。结果显示,高水位泥炭地(0 cm)CH_(4)产生累积量为(0.89±0.01)μg/g,要显著高于低水位(-30 cm:(0.70±0.03)μg/g)泥炭地甲烷产生量,但低水位AOM累积量要显著高于高水位泥炭地(0 cm:(2829.93±35.99)μg/g),低水位泥炭地AOM量为(3588.06±24.78)μg/g。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甲烷产生潜势与含水量和DOC具有显著相关性,AOM潜势与含水量、pH、DOC具有显著相关性,含水量和DOC是影响若尔盖泥炭地甲烷产生及AOM潜势大小的重要因子。此外,发现高水位泥炭地甲烷产生潜势对温度升高的响应较为明显,特别是表层土壤(0—20 cm)。本研究明确了水位变化对若尔盖泥炭地甲烷产生及AOM潜势的影响特征,估算了全国泥炭地甲烷产生及AOM潜势的大小,以期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刘俊霞 刘俊霞 薛丹 刘建亮 刘建亮 刘建亮关键词:甲烷产生 泥炭地 若尔盖典型高寒湿地植物叶功能性状对水深梯度的响应 被引量:7 2023年 高寒泥炭沼泽湿地储存着大量有机碳,影响全球碳库的收支平衡,作为重要的生态因子,植物功能性状显著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碳输入与输出过程.为了解水位变化对高原高寒湿地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并深入理解水位下降下的高寒泥炭沼泽碳循环,以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典型沼泽湿地两种优势植物——木里苔草(Carex muliensis;湿生植物,即喜欢潮湿环境而不能忍受长时间水位不足的陆生植物)和斑唇马先蒿(Pedicularis longiflora var.tubiformis;中生植物,即介于湿生与旱生植物之间而不能忍受严重干旱或长期水涝的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宇宙”水位模拟试验,分析两种植物在10 cm(D_(10))、0 cm(D_(0))、–20 cm(D_(-20))和–50 cm(D_(-50))水位梯度下叶形态性状的差异,以及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木里苔草通过减小叶长、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干重和增加叶厚以适应水位下降,斑唇马先蒿则通过减小叶长、叶宽、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叶干重来适应水位上升.(2)随着水位下降,木里苔草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电子传递量子效率和光化学淬灭系数显著减小,而胞间CO_(2)浓度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显著增加;斑唇马先蒿表现为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电子传递量子效率和光化学淬灭系数增加,而胞间CO_(2)浓度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逐渐减小.(3)木里苔草叶干重与叶长、比叶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与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叶厚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01);斑唇马先蒿的叶干重除与叶厚无显著相关关系外,与叶长、叶宽、叶面积、比叶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总体而言,水位增加对斑唇马先蒿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而水位下降对木里苔草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并且木里苔草(湿生植物)对水位下降的敏� 杨军 王玥 刘建亮 赵川 陈槐关键词:泥炭沼泽 形态性状 光合性状 微生物介导的甲烷厌氧氧化过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20年 温室气体甲烷减排是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甲烷厌氧氧化(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AOM)过程是一个以前被忽视的甲烷汇,在调控全球甲烷收支平衡及减缓温室效应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AOM微生物以甲烷为唯一电子供体,与硫酸盐(SO42-)、亚硝酸盐(NO2-)/硝酸盐(NO3-)、金属离子(Fe3+、Mn4+、Cr6+)等结合完成氧化还原过程,该过程是耦合碳、氮、硫循环的关键环节。本文系统整理分析了不同AOM类型、发生机理、相关功能微生物类群(ANME-1、ANME-2、ANME-3、NC10、MBG-D)及影响AOM过程的关键调控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发现,目前80%以上研究都集中在对最常见电子受体类型(SO42-/NO3-/NO2-/Fe3+/Mn4+)的AOM相关过程,而忽视了潜在的新型电子受体(AQDS/HAs O42-/Cr6+/ClO4-等)的耦合作用过程和相对应的微生物类型及作用机理。对未来AOM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以期为研究甲烷厌氧氧化菌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分布及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新的思路。 刘俊霞 刘俊霞 陈槐 薛丹 高永恒 杨军关键词:电子受体 温室气体 全球变化 四川盆地近40年降雨量对耕层土壤pH时空变化的影响 2023年 【目的】耕层土壤酸化问题制约着农作物生产安全,本研究从降雨淋溶造成耕层土壤pH变化的角度出发,探讨长时间降雨量影响着耕层土壤酸化的时空变化趋势,为耕层土壤酸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四川盆地紫色土和水稻土耕作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利用1980年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近期耕层土壤调查数据和四川盆地降雨量数据,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40年来四川盆地耕层土壤pH变化趋势和降雨量分布,采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降雨量对耕层土壤pH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地统计分析显示:空间上,1980年和2020年两时段的耕层土壤pH变异系数都在15%左右,同属中等程度空间变异。时间上,40年来四川盆地耕层土壤pH平均下降0.7,对比pH差值分布图和降雨量分布图发现pH下降幅度较大的区域与年降雨量较大区域吻合。方差和回归分析表明,四川盆地40年来降雨量对耕层土壤酸化有显著影响(P<0.05),当不同市域年平均降雨量相差超过100 mm时,pH差异显著(P<0.05)。40年来降雨量对耕层土壤酸化时空独立解释能力可达41%。【结论】四川盆地40年降雨量大小影响着耕层土壤酸化的时空进程,因此应长期关注极端降雨事件,为治理土壤酸化做好必要的防范准备。 代钎里 白银萍 刘建亮 刘建亮 黄晶 廖达航 刘国通 杨刚关键词:土壤酸化 降雨量 耕层土壤 施肥对川麦冬多糖、黄酮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以绵阳市三台县川麦冬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麦冬药用成分和产量的影响,以探索高效的涪城麦冬增产管理措施。【方法】采用4种施肥梯度,研究整个生长季内川麦冬的生长发育特征、药用成分和产量。【结果】7-9月是麦冬叶片生长最快的时期,8-10月主要是须根数快速增长时期,9月至次年3月是麦冬块根主要生长期。每667 m^2施肥量为75、50、25 kg时,产量分别为3428、2068、1956 kg/hm^2。比对照增加116.3%、30.7%、23.6%。随着施肥量增加麦冬多糖和黄酮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50 kg施肥量含量最高。不同采收期麦冬多糖含量表现为7-12月,无明显变化,12月至次年3月,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不同采收期黄酮含量表现为7-12月,含量较为稳定,波动范围不大。2017年1-3月,呈现递增趋势,并在3月达到整个生长季内的最高值。本实验中,50 kg施肥量条件下多糖和黄酮含量最高,但产量最高的施肥量为75 kg。【结论】适当增加施肥量,有利于提高麦冬多糖和黄酮含量,但施肥量过多反而会使药用成分含量降低。但如何在提高产量的情况下增加药用成分需要进一步研究。 曾嘉 陈槐 鲜骏仁 何奕忻 刘建亮 杨丽芝 戚欢 李明 杨刚关键词:麦冬 施肥 黄酮 多糖 一种可实现植物根系动态原位观测的可扩展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实现植物根系动态原位观测的可扩展装置,该可扩展装置包括底座和壁板,该底座包括内环底座和外环底座,该内环底座可直接安装于外环底座,该内环底座和外环底座外围为支撑凹槽;该壁板包括内环壁板和外环壁板,该内环壁板... 蒋海波 刘建亮 颜忠峰文献传递 15000年以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发育及其碳动态 被引量:10 2018年 高海拔泥炭地是维护高原气候环境稳定的重要生态系统,由于其兼具高海拔和高寒的特点,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若尔盖高原泥炭地是中国高海拔泥炭地集中分布区,碳储量丰富,由于方法学差异及数据缺乏,其碳储量估算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对长时间尺度碳通量的模拟研究还较为匮乏。因此,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为研究对象,基于若尔盖高原泥炭地每千年的面积变化和碳累积速率重新评估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储量,并利用泥炭分解模型和碳通量重建模型探讨了15000年以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通量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约从15000年开始发育,发育高峰期在12000—10000年和7000—5000年,泥炭累积速率范围为0.22—1.31 mm/a,平均值为0.56 mm/a;碳累积速率范围为13.4—77.2 g C m-2a-1,平均碳累积速率为33.5 g C m^(-2)a^(-1),3000年至今碳累积速率最高,7000—6000年是碳累积速率次峰值时期; 15000年以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储存量达1.4 Pg(1 Pg=1015g),碳累积输入和碳累积释放分别为5.6 Pg和4.2 Pg;净碳平衡平均值为0.087 Tg (1 Tg=1012g) C/a,峰值出现在11000—10000年为0.295 Pg;在6000—2000年若尔盖泥炭地出现微弱碳源,最大值出现在5000—4000年,约为-0.034 Pg,净碳平衡在15000—11000年和4000年至今呈现上升趋势,而10000—4000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总体而言,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储量丰富,是青藏高原东部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碳汇,本研究将为我国高海拔泥炭地碳库保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数据支撑。 刘利娟 刘欣蔚 鞠佩君 朱单 薛丹 刘建亮 刘建亮 何奕忻关键词:碳通量 季风 退化泥炭地亚表层土壤酶活性与DOC变化规律研究 2022年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炭地亚表层土壤有机碳逐渐参与到碳循环中,为揭示泥炭地亚表层碳输出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以四川省红原县日干乔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泥炭沼泽(S1)、沼泽草甸(S2)、高寒草甸(S3)3种不同退化泥炭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0—30 cm、30—60 cm、60—90 cm、90—120 cm、120—150 cm)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泥炭地表层(<30 cm)、亚表层(30—60 cm)和深层(>60 cm)土壤酶(酚氧化酶、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活性和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变化规律及二者的关系。结果显示,从泥炭沼泽到沼泽草甸再到高寒草甸的退化过程中,DOC含量逐渐增加。随着泥炭地退化程度的加深,土壤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从垂直方向来看,泥炭沼泽和沼泽草甸DOC从表层到亚表层逐渐增加,高寒草甸DOC从表层到亚表层逐渐减少;土壤酶中表层的酚氧化酶活性高于深层土壤,而深层土壤中的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活性高于表层与亚表层。酚氧化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直接影响DOC含量变化。其中,β-葡萄糖甘酶在不同水位变动条件下都和DOC保持很好的线性关系,可作为指示DOC分解的关键酶类。 曹芹 刘建亮 刘建亮 曾嘉 严飞 杨刚关键词:泥炭地 酚氧化酶 Β-葡萄糖苷酶 蔗糖酶 青藏高原泥炭地水位下降促进土壤碳积累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10 2022年 酚类物质作为泥炭地重要的碳分解抑制剂,植被作为泥炭地关键的碳输入来源,它们在土壤碳(可溶性有机碳(DOC)等)周转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关于植被群落结构、酚类物质以及DOC含量对水位波动的响应存在较大争议。因此,为明确泥炭地水位下降对植被群落结构、酚类物质以及DOC含量的影响并探明三者间的潜在联系,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红原县日干乔地区3处不同地下水位泥炭地(水位由高到低依次为S1(-1.9 cm)、S2(-10 cm)、S3(-19 cm)样地),调查不同水位条件下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并探究酚类物质及土壤碳含量对水位波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从S1到S3样地水位下降促进土壤DOC显著增加(P<0.05),土壤总碳从S1到S2显著增加(P<0.05),而从S2到S3无显著差异;(2)泥炭地水位下降促使禾本科(发草Deschampsia cespitosa)、莎草科(木里薹草Carex muliensis、乌拉草Carex meyeriana)植物大量出现,植被群落高度显著增加(P<0.05)。植被群落地上生物量由153.67 g/m^(2)增加至649.22 g/m^(2),地下生物量由1067.52 g/m^(2)增加至3424.78 g/m^(2),植物体地上地下部总酚分别增加34.58%和13.17%(P<0.05)。这将有可能促进植物输入更多碳进入土壤系统;(3)随水位下降,土壤总酚、水溶性酚以及多元酚分别增加29.06%、542.87%和110.56%(P<0.05)。一元酚呈先增加后减少,但总体仍表现为增加,二元酚无明显变化;(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一元酚和多元酚能显著促进DOC和总碳积累(P<0.05),二元酚对DOC和总碳的积累影响不显著。以往的研究认为水位下降会加速碳流失,但本研究发现这样的流失似乎被植物以及酚酸的作用所抵消。故此,对泥炭地碳循环的研究应关注土壤-植物整个系统并考虑土壤中酚类物质的影响。 曾嘉 陈槐 刘建亮 杨随庄 严飞 曹芹 杨刚关键词:泥炭地 植被 酚类物质 可溶性有机碳 一种可实现植物根系动态原位观测的可扩展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实现植物根系动态原位观测的可扩展装置,该可扩展装置包括底座和壁板,该底座包括内环底座和外环底座,该内环底座可直接安装于外环底座,该内环底座和外环底座外围为支撑凹槽;该壁板包括内环壁板和外环壁板,该内环... 蒋海波 刘建亮 颜忠峰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