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建亮

作品数:17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泥炭地
  • 4篇土壤
  • 3篇一致性
  • 3篇数据访问
  • 3篇纠删码
  • 3篇RAID
  • 2篇日志
  • 2篇冗余
  • 2篇冗余存储
  • 2篇删除
  • 2篇事务日志
  • 2篇数据更新
  • 2篇数据写入
  • 2篇数据一致
  • 2篇数据一致性
  • 2篇请求
  • 2篇主从式
  • 2篇主控
  • 2篇主控制器
  • 2篇转发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中国科学院成...
  • 4篇信息技术有限...
  • 3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吉森大学
  • 1篇重庆市生态环...

作者

  • 17篇刘建亮
  • 7篇刘建亮
  • 5篇陈槐
  • 4篇许鲁
  • 4篇薛丹
  • 3篇郭明阳
  • 3篇刘振军
  • 3篇杨刚
  • 3篇方沛
  • 2篇高永恒
  • 2篇刘俊霞
  • 2篇张强
  • 1篇杨军
  • 1篇董欢庆
  • 1篇张金波
  • 1篇黄晶
  • 1篇朱单
  • 1篇何奕忻
  • 1篇詹伟
  • 1篇杨琳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计算机研究与...
  • 1篇小型微型计算...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科学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网络新媒体技...
  • 1篇2014第2...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纠删码RAID的数据一致性保障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提出一种纠删码RAID的数据一致性保障方法及系统,涉及计算机存储领域,该方法包括步骤1,当有新数据写入时,修改版本设备中各设备的数据映射表,并生成事务日志表,所述版本设备中各设备进行异步下刷操作,完成后,清除所述事...
贾思懿张强刘振军刘建亮方沛许鲁
文献传递
I/O访问相关性原理被引量:4
2014年
作为数据访问的基本原理,局部性一直是以单个数据访问请求为研究对象,忽视了数据之间的一个重要规律:数据访问中存在一些数据会一起访问——访问相关性.而且,相关性是有强度的:一些数据元素之间的相关性比其他元素更紧密.通过对典型数据I/O访问的分析,提出了访问相关性模型,并采用基于LRU堆栈的方法,提出了相关性集合的刻画方法.
刘建亮杨琳郭明阳许鲁
关键词:数据访问I/O访问
一种双层冗余存储系统及其数据写入、读取及恢复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层冗余存储系统及其数据写入、读取及恢复方法,该双层冗余存储系统包括冗余组,该冗余组包括至少两个数据节点、主校验节点和从校验节点,每个数据节点包括第一缓存、第一存储单元及第二存储单元,主校验节点包括第二缓...
刘建亮刘振军方沛贾思懿郭明阳许鲁
文献传递
一种维护主从式双控软Raid6一致性的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提出一种维护主从式双控软Raid6一致性的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主控制器节点中Raid6设备获取数据更新请求,主控制器节点中Raid6设备计算数据更新请求对应的数据更新位置,并在内存中记录位图更新状态A,并固化在主...
刘建亮刘振军贾思懿方沛许鲁
文献传递
水位下降对若尔盖泥炭地垂直剖面土壤甲烷产生及厌氧氧化潜势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泥炭地是主要的甲烷(CH_(4))排放源,甲烷循环过程对水位变化响应敏感。研究选取两块具有水位差异的泥炭地土壤,通过厌氧培养实验探究水位变化对泥炭地甲烷产生和甲烷厌氧氧化(Methane Anaerobic Oxidation, AOM)潜势的影响,并分析影响其潜势大小的生物地球化学因子。结果显示,高水位泥炭地(0 cm)CH_(4)产生累积量为(0.89±0.01)μg/g,要显著高于低水位(-30 cm:(0.70±0.03)μg/g)泥炭地甲烷产生量,但低水位AOM累积量要显著高于高水位泥炭地(0 cm:(2829.93±35.99)μg/g),低水位泥炭地AOM量为(3588.06±24.78)μg/g。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甲烷产生潜势与含水量和DOC具有显著相关性,AOM潜势与含水量、pH、DOC具有显著相关性,含水量和DOC是影响若尔盖泥炭地甲烷产生及AOM潜势大小的重要因子。此外,发现高水位泥炭地甲烷产生潜势对温度升高的响应较为明显,特别是表层土壤(0—20 cm)。本研究明确了水位变化对若尔盖泥炭地甲烷产生及AOM潜势的影响特征,估算了全国泥炭地甲烷产生及AOM潜势的大小,以期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刘俊霞刘俊霞薛丹刘建亮刘建亮刘建亮
关键词:甲烷产生泥炭地
15000年以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发育及其碳动态被引量:10
2018年
高海拔泥炭地是维护高原气候环境稳定的重要生态系统,由于其兼具高海拔和高寒的特点,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若尔盖高原泥炭地是中国高海拔泥炭地集中分布区,碳储量丰富,由于方法学差异及数据缺乏,其碳储量估算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对长时间尺度碳通量的模拟研究还较为匮乏。因此,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为研究对象,基于若尔盖高原泥炭地每千年的面积变化和碳累积速率重新评估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储量,并利用泥炭分解模型和碳通量重建模型探讨了15000年以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通量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约从15000年开始发育,发育高峰期在12000—10000年和7000—5000年,泥炭累积速率范围为0.22—1.31 mm/a,平均值为0.56 mm/a;碳累积速率范围为13.4—77.2 g C m-2a-1,平均碳累积速率为33.5 g C m^(-2)a^(-1),3000年至今碳累积速率最高,7000—6000年是碳累积速率次峰值时期; 15000年以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储存量达1.4 Pg(1 Pg=1015g),碳累积输入和碳累积释放分别为5.6 Pg和4.2 Pg;净碳平衡平均值为0.087 Tg (1 Tg=1012g) C/a,峰值出现在11000—10000年为0.295 Pg;在6000—2000年若尔盖泥炭地出现微弱碳源,最大值出现在5000—4000年,约为-0.034 Pg,净碳平衡在15000—11000年和4000年至今呈现上升趋势,而10000—4000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总体而言,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储量丰富,是青藏高原东部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碳汇,本研究将为我国高海拔泥炭地碳库保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数据支撑。
刘利娟刘欣蔚鞠佩君朱单薛丹刘建亮刘建亮何奕忻
关键词:碳通量季风
退化泥炭地亚表层土壤酶活性与DOC变化规律研究
2022年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泥炭地亚表层土壤有机碳逐渐参与到碳循环中,为揭示泥炭地亚表层碳输出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以四川省红原县日干乔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泥炭沼泽(S1)、沼泽草甸(S2)、高寒草甸(S3)3种不同退化泥炭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0—30 cm、30—60 cm、60—90 cm、90—120 cm、120—150 cm)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泥炭地表层(<30 cm)、亚表层(30—60 cm)和深层(>60 cm)土壤酶(酚氧化酶、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活性和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变化规律及二者的关系。结果显示,从泥炭沼泽到沼泽草甸再到高寒草甸的退化过程中,DOC含量逐渐增加。随着泥炭地退化程度的加深,土壤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从垂直方向来看,泥炭沼泽和沼泽草甸DOC从表层到亚表层逐渐增加,高寒草甸DOC从表层到亚表层逐渐减少;土壤酶中表层的酚氧化酶活性高于深层土壤,而深层土壤中的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活性高于表层与亚表层。酚氧化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直接影响DOC含量变化。其中,β-葡萄糖甘酶在不同水位变动条件下都和DOC保持很好的线性关系,可作为指示DOC分解的关键酶类。
曹芹刘建亮刘建亮曾嘉严飞杨刚
关键词:泥炭地酚氧化酶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
数据访问模型的现状被引量:1
2015年
数据访问模型是系统性能理解和优化的先决条件,针对不同类的应用,提取出其共用的访问特征,可以提高访问模型的适用性。数据访问模型的研究主要是探索数据访问的规律,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现有模型主要分为两类:微观模型和宏观模型。本文认为在大规模数据下,研究数据访问之间的宏观规律——访问相关性为优化系统性能提供了新的机会。
刘建亮郭明阳许鲁
关键词:数据访问数据模型
牦牛排泄物输入对若尔盖高寒泥炭地土壤短期氮转化的潜在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牦牛放牧是若尔盖泥炭地一个普遍现象,牦牛排泄物直接返还于泥炭地.通过室内短期培养实验,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法结合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随机采样方法(MCMC)数值模型,研究牦牛排泄物输入对泥炭地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粪组土壤NH_4^+-N的总生产速率(17.49 mg kg^(-1) d^(-1))约为对照组的2倍(8.94 mg kg^(-1)d^(-1)),其中有机氮的矿化作用是其主要来源途径.两种处理土壤NH_4^+-N的总消耗速率均大于各自总生产速率,其中被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固定于难分解有机氮库中的NH4+-N分别占其总消耗量的70%(对照组)和91%(施粪组).微生物的自养硝化作用是两种处理土壤NO_3^--N的主要产生途径,分别为5.31 mg kg^(-1) d^(-1)(对照组)和2.13 mg kg^(-1) d^(-1)(施粪组),均占各自NO_3^--N总生产量的80%以上.对照组和施粪组土壤NO_3^--N的主要利用方式均为NO_3^--N的异化还原作用,分别为0.20和0.24 mg kg^(-1) d^(-1).施粪组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最高,为7.81 mg kg^(-1),对照组次之,为6.08 mg kg^(-1),施尿组最少,为3.04 mgkg^(-1).施粪和施尿使土壤CH_4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2.08和9.49 mg kg^(-1).施粪组和施尿组土壤CO_2累计排放量分别为对照组(145.17 mg kg^(-1))的3.89倍和22.63倍.总体来说,牦牛粪便输入通过促进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作用、抑制微生物的自养硝化作用以及促进NO_3^--N的异化还原作用,提高了土壤的供氮能力和减少了NO_3^--N的淋溶风险.
王兴灵薛丹陈槐刘建亮刘建亮詹伟詹伟胡骥
微生物介导的甲烷厌氧氧化过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20年
温室气体甲烷减排是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甲烷厌氧氧化(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AOM)过程是一个以前被忽视的甲烷汇,在调控全球甲烷收支平衡及减缓温室效应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AOM微生物以甲烷为唯一电子供体,与硫酸盐(SO42-)、亚硝酸盐(NO2-)/硝酸盐(NO3-)、金属离子(Fe3+、Mn4+、Cr6+)等结合完成氧化还原过程,该过程是耦合碳、氮、硫循环的关键环节。本文系统整理分析了不同AOM类型、发生机理、相关功能微生物类群(ANME-1、ANME-2、ANME-3、NC10、MBG-D)及影响AOM过程的关键调控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发现,目前80%以上研究都集中在对最常见电子受体类型(SO42-/NO3-/NO2-/Fe3+/Mn4+)的AOM相关过程,而忽视了潜在的新型电子受体(AQDS/HAs O42-/Cr6+/ClO4-等)的耦合作用过程和相对应的微生物类型及作用机理。对未来AOM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以期为研究甲烷厌氧氧化菌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分布及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新的思路。
刘俊霞刘俊霞陈槐薛丹高永恒杨军
关键词:电子受体温室气体全球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