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杨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药物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乙型肝炎肝
  • 1篇乙型肝炎肝硬...
  • 1篇乙型肝炎肝硬...
  • 1篇苷类
  • 1篇流行病
  • 1篇流行病学
  • 1篇免疫
  • 1篇免疫学
  • 1篇菌病
  • 1篇抗病毒
  • 1篇抗病毒治疗
  • 1篇类药
  • 1篇类药物
  • 1篇核苷
  • 1篇核苷类
  • 1篇核苷类药物
  • 1篇反应蛋白

机构

  • 2篇太原市第三人...

作者

  • 2篇李杨
  • 1篇刘宝芳
  • 1篇李青
  • 1篇周莉
  • 1篇侯燕
  • 1篇郭小青
  • 1篇孙馨
  • 1篇王琰

传媒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布鲁杆菌病患者流行病学及免疫学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通过对布病患者不同疾病阶段的免疫学指标进行检测,结合其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为降低该疾病的误诊率提供一定参考价值。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太原市传染病医院接受治疗的布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相关免疫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布病患者血清中Ig G、Ig M的阳性率分别为91.0%、39.1%,随着疾病分期由急性向慢性的转变,血清中Ig G水平逐渐升高,而Ig M水平逐渐降低;有73.1%的布病患者血清中CRP水平超过正常值范围,随着患者疾病分期由急性向慢性转变,CRP水平明显降低。结论结合布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检测血清中Ig M及CRP水平可降低急性期患者的误诊率,而检测Ig G水平对慢性布病患者的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王倩晖周莉王琰李亚进孙馨郭小青李青李杨侯燕刘宝芳
关键词:布鲁杆菌病IGGIGMC-反应蛋白
长期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及转归的影响
2021年
探讨分析长期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及转归的影响。方法:从近两年于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低耐药屏障组、高耐药屏障组及未抗病毒组,各为40例,分别采取拉米夫定(LAM)和替比夫定(TBV)等、恩替卡韦(ETV)和替诺福韦酯一代(TDF)等、未采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治疗,对三组患者的肝生化指标、肝纤维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各项指标水平对比差异并不大(P>0.05)。在治疗后,三组患者的TBIL、ALT、AS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相比于未抗病毒组,低耐药屏障组及高耐药屏障组明显较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低耐药屏障组及高耐药屏障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水平对比差异并不大(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水平对比差异并不大(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低耐药屏障组及高耐药屏障组与未抗病毒组相比明显较低,对比差异明显(P<0.05);低耐药屏障组及高耐药屏障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水平相比差异并不大(P>0.05)。结论: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尤其可以对肝生化、肝纤维化指标进行有效控制。
李杨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