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磊
-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改良可复性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建立及其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可复性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建立的可行性,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9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改良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30只。3组分别建立改良型大鼠可复性梗阻性黄疸模型、传统可复性黄疸模型和假手术;术后7 d解除胆管梗阻。3组围手术期肝功能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解除梗阻后改良组死于胆漏2只,对照组9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P<0.05)。改良组与对照组从术后至再通7 d的TB、ALT、ALP水平和肝脏组织学改变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改良组再通后3 d的TB、ALT、ALP分别为(4.3±1.5)μmol/L、(25±8)U/L、(130±14)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5±3.6)μmol/L、(49±8)U/L、(170±14)U/L(LSD-t=-23.09,-10.36,-9.67;P<0.05),且改良组表现出轻度淤胆、胆管上皮正常、管壁稍有增生,而对照组中度淤胆、胆管内见狭窄。结论改良可复性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对胆管损伤较传统模型轻微,更好地模拟了临床梗阻性黄疸再通后恢复胆肠循环的生理过程,是一种安全、简便、经济的动物模型。
- 陈芳芳徐之端王冬冬付晓君姜磊鲁正
- 一种新型可复性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可复性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并评价临床实用价值。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只,大鼠于术前、术后第3天(拔管前)、第7天(拔管前)、第8天(再通第1天)、第10天(再通第3天)、第14天(再通第7天)分别采血测定肝功能。再通1个月后行胆管造影观察胆管扩张情况。结果血清总胆红素(TBIL)在胆总管结扎后3d后明显升高,术后第7天达到高峰,为(189.1±26.9)μmol/L,解除梗阻以后逐渐下降,在再通术后第7天血清胆红素下降至正常水平,而对照组再通7d后TBIL仍高于实验组[(23.5±3.6)μmol/L比(4.3±1.5)μmol/L,P=0.001]。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梗阻后实验组大鼠胆管扩张,解除梗阻后造影显示远端胆管再通并恢复正常大小。结论新型可复性梗阻性黄疸模型的建立为今后研究梗阻性黄疸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手段。
- 陈芳芳鲁正付晓君姜磊张大坤徐建中
-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动物
- 超声引导下经皮置入猪尾巴引流导管注射平阳霉素治疗巧克力囊肿的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置入猪尾巴引流导管在治疗巧克力囊肿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1-2013.12间收治的巧克力囊肿患者65例,随机分猪尾巴引流导管组33例及BD针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注射平阳霉素治疗,治疗操作固定引导医师及操作医师,注射前均先行彩超定位,将平阳霉素用利多卡因溶解成4mg/ml的溶液,一次最大用量不超过32mg,共注射l次,一个月及三个月后复查治疗效果。结果:引流导管组33例囊肿中29例完全消失,3例囊肿体积缩小2/3以上;BD针组17例囊肿完全消失,13例体积缩小1/2以上,2例体积缩小1/3;个别患者有短暂发热、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经下置入猪尾巴引流导管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巧克力囊肿具有定位准确、损伤小、治疗彻底、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郭婕苏蕾都晓英姜磊孙医学
- 关键词:超声引导巧克力囊肿平阳霉素
- miR-129-5p表达量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
- 2021年
- 目的探讨miR-129-5p表达量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胃癌患者95例,同时选取癌旁组织作为对照(距癌边缘>5 cm)。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组织miR-129-5p表达,比较不同病理特征胃癌组织miR-129-5p表达,以及不同miR-129-5p表达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差异。结果胃癌组织miR-129-5p相对表达量为0.522±0.101,明显低于癌旁组织(1.722±0.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5 cm、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期组织miR-129-5p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31±0.105、0.443±0.105和0.430±0.101,明显低于肿瘤直径<5 cm(0.566±0.103)、无淋巴结转移(0.599±0.102)、TNM分期Ⅰ~Ⅱ期组织(0.592±0.1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29-5p相对表达量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miR-129-5p低表达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5个月(95%CI:22.61~27.39),明显短于miR-129-5p高表达患者(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结果显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miR-129-5p是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HR=2.779、1.667和0.587,P<0.05)。结论胃癌组织miR-129-5p表达下调,与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及TNM分期及预后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 郭涵王栓虎徐建中姜磊付晓君
- 关键词:胃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药物热灌注对原发性肝癌PD-1/PD-L1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探究基于PD-1/PD-L1信号通路探究卡瑞丽珠单抗联合化疗药物热灌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中晚期PHC患者80例,随机分为化疗药物热灌注组和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组,每组40例。化疗药物热灌注组给予化疗药物热灌注治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组在化疗药物热灌注治疗后,给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中肿瘤标志物(CEA、AFP、AFP-L3)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比较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ALP);检测外周血中PD-1和PD-L1表达;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比较生存率。结果: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外周血中CD4^(+)、CD8^(+)、CD4^(+)/CD8^(+)比值高于化疗药物热灌注组,血清中AFP、AFP-L3、CEA水平、ALT、AST、TBIL、ALP水平及外周血中PD-1和PD-L1表达均低于化疗药物热灌注组(P<0.05)。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组疼痛发生率较化疗药物热灌注组降低,生存率较化疗药物热灌注组升高(P<0.05)。结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药物热灌注可通过抑制PD-1/PD-L1信号通路激活T淋巴细胞亚群,从而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并减少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 姜磊刘成孙万亮周凯王超李阳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 小儿原发性腹膜后肿瘤26例诊治分析
- 2010年
- 目的:总结小儿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3月经手术治疗的2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表现多为腹部包块、腹痛、消化道症状;B超、CT诊断率较高。本组手术完整切除24例,随访18例,死亡2例。结论:B超、CT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复发性的腹膜后肿瘤仍应争取手术切除。
- 付晓君徐建中周凯王旭义姜磊
- 关键词:儿科原发性腹膜后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