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乳腺
  • 5篇乳腺癌
  • 5篇腺癌
  • 4篇淋巴
  • 4篇淋巴结
  • 3篇乳腺肿
  • 3篇乳腺肿瘤
  • 3篇前哨
  • 3篇前哨淋巴结
  • 3篇肿瘤
  • 3篇腺肿瘤
  • 3篇淋巴结清扫
  • 2篇腋窝
  • 2篇腋窝淋巴结
  • 2篇腋窝淋巴结清...
  • 2篇前哨淋巴结活...
  • 2篇清扫术
  • 2篇临床病理
  • 2篇淋巴结活检
  • 2篇淋巴结清扫术

机构

  • 6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7篇宣立学
  • 7篇王仲照
  • 5篇高纪东
  • 5篇王翔
  • 3篇王一澎
  • 3篇张扬
  • 3篇陈国际
  • 3篇王靖
  • 2篇赵博慧
  • 2篇方仪
  • 1篇马沛卿
  • 1篇郑闪
  • 1篇黄文亭
  • 1篇石素胜
  • 1篇毕晓峰
  • 1篇张丽华
  • 1篇郭文青
  • 1篇黄文婷

传媒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癌症进展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4篇2017
  • 3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保留胸外侧动静脉的乳腺癌腋窝清扫术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胸外侧动脉(1ateral thoracic artery and vein,LTA)、静脉(1ateral thorac icvein,L1V)的解剖学特点以及在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中保留该组血管的可能性。方法对2015年7至12月间共126例接受ALND的乳腺癌患者进行术中胸外侧血管保留尝试(研究组),并对动(静)脉起源(汇入)位置、走行和分布区域、保留的可能性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以2015年1至6月间实施常规ALND的121例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结果研究组中分别有65例LTA及75例LTV得以保留,分别占所有126例患者的51.6%和59.5%,且腋窝分期越晚,动静脉保留的可能性越低(P值均为0.000)。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淋巴结清扫个数分别为26个和21个,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乳腺癌根治术中保留胸外侧血管不会降低淋巴结清扫数目,腋窝分期越早,保留越是安全和可行。
王一澎张扬王仲照方仪宣立学高纪东王靖王翔陈国际
关键词:乳腺肿瘤淋巴结清扫术
2108例T_(1~2)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T1~2期乳腺癌患者临床与病理因素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指导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的应用,以避免腋窝清扫术(ALND)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收集接受手术且经病理确诊的T1~2期乳腺癌病例,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乳腺癌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共2108例患者入组,其中1021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48.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脉管瘤栓、ER、PR、Ki-67指数以及分子分型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HER-2是否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为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脉管瘤栓、ER表达状况(P﹤0.05);而年龄也可能是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结论肿瘤越大、分化越差、伴脉管瘤栓、ER阳性表达以及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小叶癌的T1~2期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风险更高,而年龄≤50岁也可能增加了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风险。T1~2期乳腺癌患者是否直接行ALND应持谨慎的态度。
王一澎张扬王仲照方仪宣立学高纪东王靖王翔陈国际
关键词: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前哨淋巴结活检腋窝淋巴结清扫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外科处理
2017年
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已成为乳腺癌,尤其是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早期NAC主要用于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乳腺癌(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LABC)患者的治疗,随着NSABPB-18和NSABPB-27试验结果的发表,NAC逐渐成为LABC标准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两项研究及后续的几项大型临床随机试验都表明.
赵博慧王仲照宣立学
关键词:局部晚期乳腺癌外科处理标准治疗方案临床随机试验新辅助化疗局部进展期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及治疗方法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小转移与孤立肿瘤细胞转移的临床意义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97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小转移与孤立肿瘤细胞转移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根据腋窝手术方式分为腋窝淋巴结清扫组(41例)与腋窝淋巴结非清扫组(56例),比较两组间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差异。结果两组病例在年龄、原发灶大小、病理分级、激素受体状态、HER2基因表达、Ki-67水平、微转移灶大小、乳房手术方式、术后辅助性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比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共96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腋窝淋巴结清扫组与非清扫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7.5%与96.6%;总生存率分别为100%与9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结非清扫组术后2例(3.6%)发生同侧腋窝淋巴结复发,淋巴结清扫组无腋窝淋巴结复发。结论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小转移与孤立肿瘤细胞转移患者可免于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但应加强术后系统性辅助治疗。
王仲照王年昌黄文婷赵博慧高纪东王翔宣立学
关键词:乳腺肿瘤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从原位癌到微小浸润:乳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对外科治疗的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背景对乳腺原位癌(CIS)是否应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目前仍处于争议中。临床诊疗中常遇到:一些在术前穿刺或术中活检被诊断为原位癌且未进行SLNB的患者,术后却经病理确诊为乳腺微小浸润性癌(MIBC)。此时,是否二次手术进行腋窝淋巴结状态评估对外科医师来说是一个困难的选择。一方面,MIBC淋巴结转移风险尚不明确;另一方面,再次手术时SLNB的准确性及可操作性往往受到质疑,多数情况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成为唯一的选择。目的识别原位癌伴发微小浸润的危险因素;比较CIS和MIBC腋窝淋巴结的转移风险;探索选择合适的病例直接进行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以避免二次手术的合理性。方法对接受手术且经病理确诊的乳腺原位癌(493例)及微小浸润癌(199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对;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识别原位癌伴发微小浸润的危险因素。结果原位癌组中出现4例小叶原位癌(LCIS),其余均为导管原位癌(DCIS),而MIBC所伴发的原位癌均以DCIS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X线片BI-RADS≥4级的钙化,肿瘤﹥2.5 cm,高级别DCIS,ER(-),PR(-),HER-2(+++)是原位癌伴微小浸润的危险因素(P均﹤0.05);Ki-67≥20%也可能与发生微小浸润有关(P=0.057)。使用Logistic回归将重要协变量(年龄)与上述危险因素一起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P=0.034),肿瘤﹥2.5 cm(P=0.033),高级别DCIS(P=0.011)等是原位癌伴微小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相对于2.0%的原位癌淋巴结转移概率,MIBC的淋巴结转移概率为5.5%,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MIBC淋巴结转移风险为5.5%,多伴发于患者年龄超过50岁的较大范围的高级别DCIS中。目前来说,对合并这些高风险因素的原位癌患者直接进行SLNB是一种合理和稳妥的诊治手段,可以有效避免二�
王一澎郭文青张丽华马沛卿张扬王仲照方仪宣立学高纪东王靖王翔陈国际
关键词:原位癌导管原位癌前哨淋巴结活检
基层乳腺癌筛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被引量:6
2017年
乳腺癌发病率的不断上升使乳腺癌的预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而有效的乳腺癌的筛查可以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基层乳腺癌筛查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困扰,本文就乳腺癌筛查的方法、乳腺癌筛查年龄和间隔的问题以及基层医生培训和群众科学认知等问题做一评述,讨论如何有效地在基层开展乳腺癌筛查工作,提高基层乳腺癌防控工作的效果。
毕晓峰王仲照宣立学
关键词:乳腺预防卫生服务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浸润性癌,易发生淋巴管、血管侵犯,但对其预后的认识仍存在分歧。本研究拟探讨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形态学观察并评估2006-06-19-2015-10-28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确诊的89例乳腺IMPC中微乳头状结构的比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PR、HER2及Ki-67的表达,并对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肿瘤内微乳头状癌比例>50%组ER阳性率为85.7%,高于微乳头状癌比例25%~50%组(57.1%)和<25%组(40%),P=0.013;单纯性IMPC组伴脉管瘤栓比率为58.8%,高于混合性IMPC组的32.4%,P=0.018。随访资料显示,微乳头状癌比例>50%组复发/转移率为9.1%,低于微乳头状癌比例25%~50%组(28.6%)和<25%组(40.0%),P=0.047。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微乳头状癌成分>50%组无瘤生存期长于微乳头状癌成分25%~50%组与<25%组,χ~2=4.296,P=0.038;ER阳性组无瘤生存期长于ER阴性组,χ~2=5.324,P=0.021;原发肿瘤T1组无瘤生存期长于T2组,χ~2=7.302,P=0.026。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未发现,影响乳腺IMPC无瘤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乳腺IMPC虽然易于发生脉管侵犯,但其侵袭性、转移能力及恶性度并不因而增高;原发肿瘤大小、ER状态、微乳头癌比例可能与其预后相关,但有待扩大样本及更长期随访数据的支持。
王仲照黄文亭王年昌郑闪石素胜高纪东王翔宣立学
关键词:乳腺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