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楠

作品数:6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赣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生物学农业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语言文字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2篇豆科
  • 2篇叶片养分
  • 2篇语言
  • 2篇文化
  • 2篇交际
  • 2篇固氮
  • 2篇翻译
  • 1篇动画
  • 1篇动画片
  • 1篇多维度
  • 1篇选词
  • 1篇养分
  • 1篇养分特征
  • 1篇叶片
  • 1篇植物
  • 1篇适应选择论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因子
  • 1篇维度
  • 1篇花果

机构

  • 5篇赣南师范大学
  • 2篇江西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6篇叶楠
  • 2篇刘慧
  • 1篇练琚愉
  • 1篇赖闻玲
  • 1篇刘慧
  • 1篇宋柱秋
  • 1篇陈新兰
  • 1篇叶清

传媒

  • 2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电影文学
  • 1篇宜春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2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固氮与非固氮豆科树种分布格局及其叶片养分特征研究
豆科树种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尤其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氮循环和生态平衡的重要被子植物类群。根据与根瘤菌的共生关系,可将豆科树种分为固氮豆科树种与非固氮豆科树种。物种分布格局可以体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当前对豆科树种分布格局的研究...
叶楠
关键词:豆科环境因子
试析杨必《名利场》翻译中的“化境”效果
2010年
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说——即"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在我国译界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且被不着边际的拔高和神化。究竟,"化境"说是"翻译的理想"还是"理想的翻译",何谓化境之作,引起各学者纷纷探讨。而被许多译家奉为楷模的杨必译《名利场》正是文学翻译"化境"的体现,其中词语层面的细致处理和句子结构的成功转换,充分彰显了译者高超的翻译手法及臻于化境的艺术手段,值得借鉴。
叶楠
关键词:化境选词
动画片《花木兰》的多维度适应性翻译研究
2012年
随着外国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屏幕上,怎样的翻译才能为大众所接受,成为成功的译制片?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从宏观上对产生恰当译文的翻译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和解释力。本文通过对比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的内地与台湾两个配音版本,分析论证了该片内地版配音如何实现语言、文化、交际等多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叶楠
翻译适应选择论框架下的Mulan汉译版对比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影片大量涌入,译制片成了我国电影界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传播着西方的文化知识和风土人情,促进中西方的相互了解。观众不仅开拓了眼界,也感受到了语言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鉴于影视作品在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地...
叶楠
关键词:花木兰
文献传递
中国南亚热带和北温带地区禾本科C_(3)与C_(4)草本植物花果期差异研究
2023年
为揭示不同地区禾本科C_(3)与C_(4)植物花果期受气候因子的影响,以广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分别代表南亚热带和北温带地区,从植物志中分别获得两地395和265种禾本科草本植物的3个花果期特征(始花期、末花果期和生殖期长),比较开花物候的差异,并通过一般线性模型探究其与气候因子(年均温与年均降水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南亚热带与北温带地区C_(3)植物的始花期均比C_(4)植物早。两地C_(4)共有种在南亚热带地区具有更早的始花期、更晚的末花果期和更长的生殖期,而C_(3)共有种的末花果期在两地无显著差异,但在南亚热带地区始花期更早,生殖期更长。随年均温升高,北温带地区禾本科植物的始花期提前,而南亚热带地区则延后;随年均降水量升高,两地禾本科植物始花期与末花果期均延迟;禾本科植物生殖期长与年均温和年均降水量均不存在相关性。跨地区分析表明,末花果期、生殖期长与年均温和年均降水量均正相关,而与始花期不相关。禾本科C_(3)植物比C_(4)植物对地区间气候差异响应更敏感是两地共有种始花期差异显著的原因,而共有种生殖期长的显著差异则是由C_(4)植物末花果期结束较晚驱动的,其末花果期对地区间气候差异更敏感。这阐明了禾本科植物生殖物候差异的原因,以及禾本科植物花果期对不同气候区温度、降水的适应策略。
张浩萍宋柱秋叶楠陈新兰叶楠陈新兰
关键词:禾本科气候因子
华南地区固氮与非固氮豆科树种叶片养分利用策略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为探究富氮环境中固氮(nitrogen-fixing leguminous trees,NLT)与非固氮豆科树种(non-nitrogen-fixing leguminous trees,n-NLT)的叶片养分利用策略差异,以华南地区5种NLT植物[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朱樱花(Calliandra haematocephala)、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和3种n-NLT植物[油楠(Sindora glabra)、中国无忧花(Saraca dives)、银珠(Peltophorum tonkinense)]为对象,测定其单位质量叶片碳(C)、氮(N)和磷(P)含量及其比值、单位面积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Aarea)和叶片光合氮、磷利用效率(PNUE、PPUE)等功能性状。结果表明,NLT的单位质量叶片N、P含量和Aarea均显著高于n-NLT,而两者PNUE和PPUE无显著差异;尽管两类植物单位质量叶片C含量无显著差异,但NLT的叶片C:N和C:P显著低于n-NLT。因此,这表明华南地区NLT比n-NLT具有更强的养分获取和光合能力,但叶片养分利用效率更低。
叶楠刘慧刘慧林忆雪侯皓叶清赖闻玲
关键词:豆科固氮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