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磊

作品数:27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6篇细胞
  • 15篇基因
  • 14篇病理
  • 13篇临床病理
  • 12篇淋巴
  • 12篇淋巴瘤
  • 10篇突变
  • 10篇细胞淋巴瘤
  • 9篇弥漫
  • 8篇基因突变
  • 7篇肿瘤
  • 5篇临床病理特征
  • 5篇病理特征
  • 4篇预后
  • 4篇原发性
  • 4篇腺癌
  • 4篇弥漫大B细胞...
  • 4篇弥漫性大B细...
  • 4篇免疫
  • 4篇甲状腺

机构

  • 27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鹍远生物...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浙江省人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福建中医药大...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天津市人民医...
  • 1篇福建卫生职业...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生物技术有限...
  • 1篇癌症研究所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27篇董磊
  • 11篇王朝夫
  • 7篇程澍
  • 7篇赵维莅
  • 7篇许彭鹏
  • 7篇王黎
  • 6篇袁菲
  • 5篇许海敏
  • 4篇赫洋
  • 3篇陈晓炎
  • 2篇包维莺
  • 2篇张蕾
  • 2篇金晓龙
  • 2篇杨晓群
  • 1篇田文
  • 1篇谢静
  • 1篇费晓春
  • 1篇郭滟
  • 1篇高蓓莉
  • 1篇朱宏阳

传媒

  • 6篇中华病理学杂...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3篇诊断学理论与...
  • 2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华生殖与避...
  • 1篇中华转移性肿...

年份

  • 3篇2024
  • 7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滋阴补肾序贯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卵巢StAR蛋白及1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滋阴补肾序贯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卵巢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控蛋白(StAR)及SIRT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脱氢表雄酮(DHEA)创建PCOS大鼠模型。80只21日龄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6只)和PCOS组(64只)。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滋阴组、补肾组和序贯组,每组各16只。各组连续灌胃20 d。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雌二醇、孕酮和睾酮浓度。分别用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测定各组卵巢StAR、SIRT1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生理盐水组血清雌二醇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4);滋阴组、补肾组和序贯组血清雌二醇水平较生理盐水组显著降低(P=0.005、P=0.003、P=0.002)。生理盐水组血清睾酮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5);序贯组血清睾酮水平较生理盐水组、滋阴组和补肾组均显著降低(P=0.002、P=0.005和P=0.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生理盐水组StAR蛋白含量高(P<0.001),而SIRT1蛋白显著减少(P<0.001);序贯组StAR蛋白及mRNA水平较生理盐水组、滋阴组和补肾组均显著降低(P<0.001、P=0.008、P<0.001);序贯组SIRT1蛋白表达水平较生理盐水组和补肾组均显著升高(P均<0.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生理盐水组StAR mRNA显著升高(P<0.001),而SIRT1 mRNA显著减少(P<0.001);滋阴组和序贯组SIRT1 mRNA水平较生理盐水组均有显著升高(P均<0.001),而序贯组比补肾组显著升高(P<0.001)。结论滋阴补肾序贯法可能通过SIRT1基因高表达调控卵巢局部StAR等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蛋白,而降低PCOS大鼠血清高雄激素血症。
林伟朱宏阳梅阳阳付长龙黄晓敏叶彦董磊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滋阴补肾序贯法
IL-2R、IL-6、IL-8、TNF-α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探究细胞因子IL-2R、IL-6、IL-8、TNF-α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155例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方案治疗后达完全缓解且无进展生存期≥24个月的DLBCL患者(持续缓解组)和45例R-CHOP方案治疗后达完全缓解但是在2年内复发的DLBCL患者(复发组)。持续缓解组患者于治疗前、第6个周期治疗开始前以及持续缓解治疗结束1年后采血,复发组患者于治疗前、第6个周期治疗开始前及复发时间点采血。采用IMMUNITE 1000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细胞因子IL-2R、IL-6、IL-8、TNF-α的含量。结果:IL-2R、IL-6及TNF-α含量在Ⅲ~Ⅳ期、ECOG评分≥2分、结外受累个数≥2个、IPI评分≥3分的DLBCL患者中显著升高(P<0.05);IL-8在IPI评分≥3分和双表达淋巴瘤(DEL)的患者中显著升高(P<0.05);IL-6在non-GCB亚型中显著升高(P<0.05)。复发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细胞因子IL-2R、IL-6、TNF-α含量均较持续缓解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6个周期开始前同治疗前比较,复发组和持续缓解组IL-2R、IL-6、IL-8、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以上指标在持续缓解组持续降低,而复发组在复发时又显著升高(P<0.05)。IL-2R含量≥1398 U/mL(P<0.001)、IL-6含量≥7.1 pg/mL(P=0.004)、TNF-α含量≥19.5 pg/mL(P<0.001)与短的总生存期显著相关。结论:治疗前复发组和持续缓解组患者IL-2R、IL-6、IL-8、TNF-α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且以上指标在缓解时降低,复发时再次升高,或许可成为预测和评估DLBCL患者R-CHOP治疗后复发的有效血清标记分子。此外,治疗前血清中高的IL-2R、IL-6及TNF-α与DLBCL患者不良预后相关。
包维莺施晴霍雨佳易红梅董磊王黎程澍许彭鹏赵维莅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IL-2RIL-6IL-8TNF-Α
携带BRCA基因致病性变异的胆道癌3例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携带BRCA基因致病性变异的胆道癌(BRCA-mutant biliary tract cancer,BRCA-mutant BTC)的临床病理及基因变异特征。方法收集经高通量测序检测的胆道癌19例,经生物信息学分析检出3例携带BRCA1/2变异的胆道癌,肿瘤组织及对应外周血样本行Sanger测序验证变异位点。结果3例BRCA-mutant BTC分别检出2例BRCA2和1例BRCA1基因致病性变异。1例女性,年龄70岁,2例男性,年龄分别为54和46岁;TNM分期分别为Ⅰ、Ⅲ和Ⅳ期。2例有胰腺癌家族史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外周血样本经Sanger测序验证均为胚系变异。另检出伴随基因变异包括TP53、ARID1A、CDKN2A、FBXW7基因变异和PDGFRA基因拷贝数扩增。肿瘤变异负荷值5.98~12.96 Mut/Mb,均为微卫星稳定。化疗患者与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37个月vs 34个月),3例患者中2例死亡。结论BRCA-mutant BTC是一种少见的胆道癌分子亚型,依赖高通量测序检测,Sanger测序验证有助于分析胚系或体细胞的BRCA1/2基因变异。
顾怡瑾李安琪董磊谢嘉玲袁菲王朝夫
关键词:胆道肿瘤BRCA基因临床病理
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究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6例初次诊断为甲状腺DLBCL患者[原发甲状腺DLBCL 23例(34.8%),继发甲状腺DLBCL 43例(65.2%)]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其中40例甲状腺DLBCL患者进行了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以评估基因突变情况。结果·继发甲状腺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0.000)、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P=0.043)、结外器官受累数目≥2个(P=0.000)、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P=0.030)、MYC和BCL2蛋白双表达(double expression,DE)(P=0.026)、国际预后指数3~5分(P=0.000)的比例高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其接受甲状腺手术切除的比例(P=0.012)低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高于继发患者(P=0.039)。55例患者(83%)接受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及泼尼松(R-CHOP)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方案,其中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预期5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 free survive,PFS)率95.0%,高于继发患者的49.7%(P=0.010)。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Ⅲ~Ⅳ期(HR=4.411,95%CI 1.373~14.170)、LDH升高(HR=5.500,95%CI 1.519~19.911)、non-GCB(HR=5.291,95%CI 1.667~16.788)、DE(HR=6.178,95%CI 1.813~21.058)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Ann ArborⅢ~Ⅳ期(HR=7.088,95%CI 0.827~60.717)、LDH升高(HR=6.982,95%CI 0.809~60.266)、DE(HR=18.079,95%CI 1.837~177.923)是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Ⅲ~Ⅳ期(HR=4.693,95%CI 1.218~18.081)和LDH升高(HR=5.058,95%CI 1.166~21.941)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靶向测序结果显示,TET2(n=14,35%)、KMT2D(n=13,32%)、TP53(n=11,28%)、GNA13(n=10,25%)、KMT2C(n=9,22%)突变频率>20%,�
杜沚珊王玥石子旸施晴易红梅董磊王黎程澍许彭鹏赵维莅
关键词: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预后分析
胰腺导管腺癌重要驱动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间相关性的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重要驱动基因突变特点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靶向测序技术检测269例PDAC患者中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中重要驱动基因(KRAS、TP53、SMAD4及CDKN2A)突变状态与包括年龄、肿瘤分化程度、预后等在内的各项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在269例PDAC患者中,KRAS、TP53、SMAD4、CDKN2A的突变率分别为82.53%(222/269)、55.02%(148/269)、15.24%(41/269)、11.15%(30/269)。KRAS突变均为错义突变,其中94.59%发生于2号外显子的12位密码子,5.41%则发生于3号外显子的61位密码子。KRAS突变与年龄相关,小于70岁患者中KRAS突变率为80.09%,大于70岁患者中为93.75%(P<0.05);TP53突变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中、高分化患者中TP53突变率为52.52%,低分化患者中为74.19%(P<0.05);SMAD4、CDKN2A突变与患者的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P53突变是影响PDA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突变患者的死亡风险为非突变患者的4.3倍)。结论:4种重要驱动基因突变状态中,KRAS、TP53基因突变状态分别与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相关,且TP53突变状态可作为预测PDAC术后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谢吻梁怀予董磊袁菲王朝夫郭滟
关键词:胰腺导管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伴有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特征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伴有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经MYC、bcl-2和bcl-6基因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的大B细胞淋巴瘤1 138例。对诊断为伴有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HGBL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结果在1 138例大B细胞淋巴瘤中, 共检出45例(4.0%)伴有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HGBL, 其中6例HGBL伴有MYC、bcl-2和bcl-6重排, 14例伴有MYC和bcl-2重排, 25例伴有MYC和bcl-6重排。45例患者中男性29例, 女性16例, 发病年龄29~83岁。依据Hans分型, 伴有MYC、bcl-2和bcl-6重排的HGBL、伴有MYC和bcl-2重排的HGBL均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 伴有MYC和bcl-6重排的HGBL包括GCB型(17/25, 68.0%)和非GCB型(8/25, 32.0%)。大部分病例显示Ki-67高增殖指数。临床表现Ann Arbor Ⅲ~Ⅳ期、国际预后指数(IPI)3~5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的患者均占半数以上, 部分患者伴有血浆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B症状、骨髓侵犯等临床特征。伴有MYC、bcl-2和bcl-6重排的HGBL和伴有MYC和bcl-6重排的HGBL, 这两组的IPI和LDH临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伴有MYC、bcl-2和bcl-6重排的HGBL相比, 伴有MYC和bcl-2或bcl-6重排的HGBL的骨髓侵犯发生率较低(P<0.05)。此外, 伴有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HGBL任两组之间在预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HGBL是一种少见的B细胞淋巴瘤类型, 其侵袭性强, 预后较差。诊断时需要结合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以减少漏诊和误诊。
申霞周露婷李安琪易红梅欧阳斌燊许海敏谢嘉玲顾怡瑾张蕾董磊
关键词:基因重排
女性生殖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21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30例女性生殖系统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靶向测序检测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30例女性生殖系统DLBCL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8岁(23~77岁)。8例(32%)首发症状为腹痛、腹胀及腹部包块。13例(45%)病变累及附件区(含卵巢、输卵管),其中9例为单侧受累。21例(70%)存在多结外受累,22例(73%)Ann Arbor分期Ⅲ~Ⅳ期,8例(27%)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22例(73%)乳酸脱氢酶(LDH)升高,21例(70%)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5分。30例患者中,11例(37%)采取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R-CHOP方案为基础的化疗。30例均可评估疗效,完全缓解率为83%(25/30),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69.7%,5年总生存(OS)率为79.6%。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2分与较差的OS相关(P=0.048)。30例患者中,原发7例(23%),继发23例(77%)。继发患者中Ann Arbor分期Ⅲ~Ⅳ期、IPI评分3~5分、LDH升高者比例均高于原发患者(均P<0.001),但二者P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61、0.671)。16例患者的靶向测序结果显示,PIM1、MYD88、KMT2D、TP53、CARD11、CCND3和GNA13突变率均>20%,其中TP53突变与患者较差的PFS和OS相关(P值分别为0.012、0.002)。结论女性生殖系统DLBC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结外DLBCL,原发和继发患者生存预后相似,PIM1、MYD88、TP53基因高频突变可能为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石子旸王玥施晴王硕张慕晨沈容赫洋裘惠玲易红梅董磊王黎程澍许彭鹏赵维莅
关键词:淋巴瘤女性生殖系统临床病理学特征基因突变谱
1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的临床特征和疗效分析
2023年
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PCDLBCL,LT)多发于老年患者,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在每年新发原发性皮肤淋巴瘤中约占4%[1]。研究表明,PCDLBCL,LT患者中存在MYD88、PIM1、CD79B等基因的高频突变,且BCR信号通路上的基因(CD79A/B或CARD11)突变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2]。目前,国内对于PCDLBCL,LT的研究仅见于个别病例报告及小样本量的临床病理研究,尚未开展对PCDLBCL,LT的分子病理学研究。为了进一步明确中国PCDLBCL,L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疗效,本文收集了11例PCDLBCL,L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了相关研究。
袁跃兴施晴赫洋裘惠玲易红梅董磊王黎程澍许彭鹏赵维莅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研究CD7分子病理学临床病理特征DLBCL
已知位点突变检测中测序引物的规范化设计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作为突变检测的经典方法,第1代测序法(Sanger测序法)可以清晰地读取基因中碱基置换、颠换、缺失和插入等改变,临床已知位点突变引物的设计涉及数据库查询、转录本及位点的核查等环节,过程繁琐。本研究尝试提出一套实用、易操作的已知位点突变引物设计流程。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7月在该院病理科分子病理实验室进行BRAF(V600E)基因检测和FOXL2(C134W)基因检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和颗粒细胞瘤患者检测结果各1例。对于LRG网站中已录入基因组、氨基酸、蛋白质3种序列的基因,进入LRG网站下载3种序列,使用Lasergene(DNASTAR,USA)软件通过3种序列的人工比对,确定基因版本号无误,根据突变位点前后400个序列,设计引物;针对LRG网页还未收入3种序列的基因,先人工通过NCBI各个基因库搜索相应的基因组、氨基酸、蛋白质3种序列,并核实3种序列的版本匹配,再根据上述流程设计引物。结果引物设计完成后,经上海生物工程公司订购,使用已知突变结果的FFPE样本作检测,用ABI3500Dx(Thermo Fisher,Scientific,America)测序,观察测序结果,确认所验证基因突变点包含在该序列内。结论目前临床治疗及报告习惯使用氨基酸位置提示突变,而引物设计需要通过核酸位点,因此确认3种序列基因版本号很重要;对于部分已收入LRG网站的基因,一些版本号也会与临床报告中的突变位点有出入,所以即使是有LRG号的基因也要核查基因组、氨基酸、蛋白质3种序列。
谢嘉玲申霞张蕾顾怡瑾董磊
关键词:引物设计
原发性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gamma-delta T-cell lymphoma,PCGDTCL)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例PCGDTCL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特征、免疫表型及基因检测结果,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者均以皮肤病变起病,肿瘤细胞表达T细胞标记和细胞毒性标记,不表达髓系、B细胞特异性标记;EBV原位杂交EBER阴性;基因克隆性重排结果为TCRγ阳性。结论 PCGDTCL是一种少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依赖于病理活检及TCR基因重排结果。
李芹芹袁菲袁菲董磊
关键词:皮肤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