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瑞平

作品数:26 被引量:290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交通运输工程
  • 6篇机械工程
  • 2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17篇受电弓
  • 13篇弓网
  • 12篇接触网
  • 12篇触网
  • 7篇列车
  • 4篇弹簧
  • 4篇铁路
  • 4篇滑板
  • 4篇弓网耦合
  • 4篇光纤
  • 4篇高速受电弓
  • 3篇电气化
  • 3篇电气化铁路
  • 3篇电气化铁路接...
  • 3篇应变传感
  • 3篇应变传感器
  • 3篇受电弓滑板
  • 3篇受流
  • 3篇受流质量
  • 3篇铁路接触网

机构

  • 26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南京铁道职业...
  • 1篇中铁第四勘察...
  • 1篇中国科学院力...
  • 1篇军械工程学院
  • 1篇中国中铁二院...
  • 1篇北京海冬青机...
  • 1篇株洲九方电器...

作者

  • 26篇李瑞平
  • 22篇张卫华
  • 19篇周宁
  • 14篇梅桂明
  • 5篇邹栋
  • 4篇马果垒
  • 4篇吕青松
  • 4篇王江文
  • 2篇王世轩
  • 1篇陈启生
  • 1篇李家春
  • 1篇李纯
  • 1篇温泽峰
  • 1篇崔大宾
  • 1篇刘玉标
  • 1篇刘秋生
  • 1篇赵鑫
  • 1篇孙守光
  • 1篇魏宇杰
  • 1篇李红梅

传媒

  • 3篇振动与冲击
  • 2篇西南交通大学...
  • 2篇铁道机车车辆
  • 2篇铁道学报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电气化铁道
  • 1篇机车电传动
  • 1篇力学进展
  • 1篇计算机仿真
  • 1篇计算机辅助工...
  • 1篇现代城市轨道...
  • 1篇高速铁路技术
  • 1篇第十届全国动...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0
  • 3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相对坐标系的受电弓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及其验证被引量:5
2016年
采用相对坐标系,应用R/W方程建立受电弓框架的多刚体模型,推导出其运动微分方程和约束方程。基于拉格朗日乘子法和约束违约稳定原则,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此运动微分方程。对受电弓静态(受重力作用)与动态(受简单正弦激扰)进行数值仿真,获得转角(矩)结果,与多体动力学软件Recurdyn比较相差甚微,最大误差1.14%,验证了此模型的正确性。
王江文梅桂明李瑞平张卫华
关键词:受电弓微分方程动力学模型
基于负弛度法的接触网建模与仿真被引量:23
2009年
基于整体求解的思想,通过接触网在张力和自重作用下的垂向位移,对接触网模型进行重构,并给接触线预留一定的负弛度,以保证经过几次负弛度计算后,接触线到达初始平衡位置时保持水平,由此得到满足初始平衡条件的吊弦长度,确定了接触网在初始平衡位置的几何参数和应力分布,同时将负弛度法和传统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对比结果表明:用负弛度法得到的吊弦长度比传统方法略长,吊弦长度最大相对偏差为0.75%;用负弛度法计算的接触网单元应力随单元几何位置的不同而变化,而传统方法得到的单元应力是恒定的,单元应力最大相对偏差为0.55%。可见,两种方法得到的吊弦长度和应力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负弛度法更有利于后续的弓网系统动力学计算,而且对于多跨的复杂接触网模型,负弛度法也同样有效。
周宁李瑞平张卫华
关键词:接触网吊弦长度应力
一种弓网接触力测量方法及其测量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弓网接触力测量方法及其测量装置,属于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安全技术领域。其基本思想是将受电弓弓头视为梁模型,建立弓头应变与接触力间对应关系;根据弓头滑板由于弓网动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应变与加速度数据,得到实时的弓...
张卫华周宁谭梦颖李瑞平邹栋
一种流线型高速受电弓弓头
一种流线型高速受电弓弓头,包括弓头体、碳滑板和弓角,弓头体的截面形状呈流线形,弓头体的上表面设置有一长条形的碳滑板槽,碳滑板槽内嵌有一条碳滑板,弓头体的左、右两边各连接一流线形的板弹簧,板弹簧位于弓头体的下方位置,板弹簧...
张卫华马果垒李瑞平梅桂明
文献传递
弓网相互作用时受电弓关键部件动载荷研究被引量:14
2018年
为研究弓网相互作用时受电弓各部件承受的主要载荷,基于相对坐标方法建立受电弓多刚体动力学方程,采用模态叠加原理建立接触网动力学方程,应用赫兹接触理论构建弓网接触模型,通过四阶龙格库塔法和中心差分法求解运动微分方程。分析速度影响下弓网接触力、弓头悬挂力及受电弓各部件的运动状态,在频域和时域上分析受电弓各部件载荷动态特性。结果表明:接触压力低阶部分透过弓头及其悬挂系统传递至上臂杆,但其高阶部分被弓头弹性悬挂系统吸振而耗散;上臂杆弯矩、拉杆轴向力和下臂杆轴向力的主频基本相同,且与弓头悬挂力频率成分保持一致;相比下臂杆轴向力,其弯矩载荷含有更多的频率成分。
王江文梅桂明李瑞平邹栋周宁李锐峰
高速列车的关键力学问题被引量:135
2015年
在过去10年时间,中国和谐号系列高速列车经历了一系列速度上的飞跃.在最初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研制了新一代高速列车并大规模投入运营,伴随这一过程的大量试验与工程实践,大大促进了对高速铁路这样一个车-线-网-气流强耦合的复杂大系统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全面研究.该文将从6个方面对高速列车研制和运行过程中的典型力学问题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一个梳理.考虑到这样一个大系统的复杂性,同时也为了使对高速列车感兴趣的技术与科研人员对这些力学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文中将分别就高速列车的空气动力学、弓网关系、车体振动与车体模态设计、车体运行稳定性、高速轮轨关系、关键结构的运行可靠性和列车噪声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同时也对中国及国际高速列车发展趋势及其中的力学问题做了一个简要介绍.
杨国伟魏宇杰赵桂林刘玉标曾晓辉邢云林赖姜张营营吴晗陈启生刘秋生李家春胡开鑫杨中平刘文正王文静孙守光张卫华周宁李瑞平吕青松金学松温泽峰肖新标赵鑫崔大宾吴兵钟硕乔周信
关键词: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弓网关系车体振动运行稳定性轮轨关系
高速列车过隧道对弓网动力学影响分析被引量:19
2013年
为研究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产生的受电弓空气动力学效应对弓网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别建立了受电弓/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仿真模型和弓网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滑移网格技术实现了高速列车运动,通过有限体积法求解三维瞬态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和k-ε两方程湍流模型,计算了列车速度为350 km/h通过隧道时受电弓的气动抬升力,对考虑和未考虑列车通过隧道产生的受电弓气动抬升力作用时的弓网动力学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受电弓气动抬升力在隧道入口和出口时出现峰值,隧道内的气动抬升力较明线上大;通过隧道时产生的受电弓气抬升力变化对弓网接触压力和接触线抬升位移具有显著影响,导致受流质量变差。
李瑞平周宁张卫华梅桂明
关键词:受电弓隧道空气动力学接触压力
基于AR模型的接触网脉动风场与风振响应被引量:27
2013年
基于AR模型和接触网结构特性,建立了具有时间和空间相关的接触网脉动风场,由模拟的风速时程获得作用于接触网的风荷载;建立接触网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其模态、静态风偏和风振响应,并对位移响应进行了频谱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垂向风速相对顺风向风速较小,采用Davenport风速谱可建立接触网脉动风场;接触网在30m·s-1的横向平均风和自然风作用时,接触线跨中节点横向位移的最大值分别为109.11mm和312.49mm,平均风荷载下计算得到的接触线横向位移减小了186.40%;接触网在横向自然风作用时,接触线横向和垂向振动位移同时产生,接触网第1阶垂向和横向振动频率分别为0.973Hz和1.384Hz,在这2阶频率处产生了接触网结构与风荷载的峰值共振;接触网在30m·s-1的自然风作用时,由风荷载引起的应力分别占接触线和承力索总应力的10.77%和27.40%,因此,需采用脉动风荷载进行接触网的风偏和强度设计。
李瑞平周宁张卫华梅桂明
关键词:接触网AR模型脉动风场风振响应频谱分析
柔性轮对高速列车牵引传动系统振动特性仿真
2023年
建立了考虑轮对柔性变形的高速列车动车三维动力学模型,模型详细考虑了高速列车牵引传动系统。和传统动力学模型相比,建立的模型能够反映动车牵引扭矩从电机到轮对的传递过程。同时,上述模型详细考虑了齿轮传动系统的非线性特性,比如齿轮时变啮合刚度和传递误差等。基于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齿轮传动系统与柔性轮对的耦合振动特性。结果表明,轮对柔性变形会导致传动系统振动加剧。同时,齿轮传动系统会明显增强轮轨间纵向作用。因此,在评估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时不能忽略轮对柔性变形影响。而且考察动车轮轨特性时不能忽略齿轮传动系统的作用。
李纯张文李瑞平
关键词:高速列车动力学仿真
基于变刚度弹簧模型的弓网动力学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针对刚性悬挂接触网,基于变刚度弹簧接触网模型,提出了高效可靠的弓网耦合动力学仿真方法,并将接触压力和接触压力频谱结果与有限元法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速度小于120 km/h时,变刚度弹簧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模型的结果较为一致,同时变刚度弹簧模型具有建模简单,计算效率高的优点,适合用于地铁线路的弓网耦合动力学仿真与评价。
吕青松王世轩周宁李瑞平李红梅张卫华
关键词:刚性接触网受电弓变刚度弹簧耦合动力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