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 作品数:13 被引量:70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扁蚜亚科昆虫虫瘿多样性研究(半翅目:蚜科)
- 虫瘿是蚜虫诱导植物异速生长的结果,虫瘿作为蚜虫重要的延伸特征,对研究蚜虫系统分类、系统发育关系、以及起源演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虫瘿的形态结构、着生部位等在蚜虫的物种间存在非常丰富的多样性,是蚜虫重要的生物学特征,...
- 陈静乔格侠
- 关键词:半翅目蚜科虫瘿多样性
- 文献传递
- 普氏原羚分布、种群和保护现状被引量:8
- 2018年
- 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为了掌握该物种的分布和种群状况,我们于2014–2015年采用全面调查和直接计数的方法,对普氏原羚的分布、种群和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普氏原羚分布在青海湖周边12个隔离的分布点,与全国第一次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结果相比,有多个新的分布点被发现,分布范围和面积扩大;调查共发现1,238只普氏原羚,与2010年以后的调查结果相比,种群数量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然而,仅有4个分布点位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尽管刚察县成立了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天峻县成立了普氏原羚自然保护站,但现有的管护力度仍然不够,且缺乏系统的管理规划。我们建议在天峻县布哈河上游的生格–快尔玛地区成立普氏原羚自然保护区;同时建立适当的生态补偿机制,协调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鉴于目前圈养种群发展迅速,建议在历史分布区选取合适的地点进行人工繁育个体的迁地放归。
- 平晓鸽李春旺李春旺汤宋华李春林汤宋华陈静方红霞崔绍朋蔡平陈静吴永林蒋志刚
- 关键词:直接计数种群数量
- 中国半翅目等29目昆虫新分类单元报告(2022-2023)
- 2024年
- 本文以中国昆虫纲半翅目等除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之外的其他29目昆虫类群为研究对象,系统汇编了2022-2023年新分类单元的基本信息、模式标本名录与文献名录,分析了描述新种的热点地区、模式标本存放情况以及发表期刊等。2022–2023年中国半翅目等29目昆虫共描述了新科1个新属58个新种(新亚种)668个,共计727个新分类单元,其中数量最多的3个目分别为:半翅目(新科1个新属22个新种252个)、直翅目(新属19个新种183个)和襀翅目(新属1个新种54个)。螳?目、缺翅目、双尾目等8个目未描述新分类单元。基于省级行政区的分析表明,新物种发现的热点地区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西藏、四川,华南地区的广西、海南、广东,华中地区的湖南、湖北,以及华东地区的台湾地区、浙江、福建。新发表的668个物种(亚种)的5,252个模式标本保藏于70家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包括正模和副模在内的模式标本中有95%以上保存在国内40所高校和11家科研机构,境外3所大学和12个研究机构保存的模式标本以副模为主。2022-2023年新分类单元命名和描述相关工作发表在35种期刊上,共320篇文章。
- 姜立云陈静李曌旭南煜鹏乔格侠
- 关键词:半翅目
- 扁蚜亚科昆虫虫瘿多样性研究(半翅目,蚜科)被引量:5
- 2009年
- 虫瘿是蚜虫诱导植物异速生长的结果,虫瘿作为蚜虫重要的延伸特征,对蚜虫系统分类、系统发育关系、以及起源演化等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虫瘿的形态结构、着生部位等在蚜虫的物种间存在非常丰富的多样性,是蚜虫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也是物种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在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资料的基础上,从结瘿的植物、虫瘿着生部位、形态结构及类型等4个方面对扁蚜亚科虫瘿的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亚科蚜虫大多都在原生寄主上形成虫瘿,个别属及种可在次生寄主上成瘿;虫瘿在类型上有虫瘿和伪虫瘿之别;在着生部位上,有叶片、叶脉、叶柄、小枝、粗枝等;虫瘿的形状也十分多样,有管状、袋状、球状、半球形、刺球状、纺锤形、圆锥形、分支状、香蕉束状等;在结构上既有单室、多室之分,也有开放型、封闭型之别。对于虫瘿多样性的研究,可为虫瘿演化规律的探讨提供重要信息,也是基于虫瘿进行物种鉴定的重要基础。
- 陈静乔格侠
- 关键词:半翅目蚜科虫瘿多样性
- 青海湖地区狗獾分类地位和狗獾属进化历史探讨被引量:1
- 2016年
- 本研究选择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和控制区(control region,CR)片段作为分子标记,探讨了青海湖地区狗獾(Meles sp.)的系统发育地位和狗獾属分歧时间。研究结果支持目前将狗獾属分为4个种的结论。Cyt b和CR片段序列拼接后总长1,652 bp,23条序列共定义了21个单倍型。研究结果表明欧亚大陆狗獾分为东西两个支系,每个支系进一步分为两个种:东部支系包括亚洲狗獾(M.leucurus)和日本狗獾(M.anakuma);西部支系包括欧洲狗獾(M.meles)和西南亚狗獾(M.canescens)。贝叶斯树和单倍型网络关系图都支持青海湖地区狗獾属于亚洲狗獾。分歧时间的估算结果与古生物学证据相符,东部支系和西部支系在2.24 Ma左右产生分歧,西南亚狗獾在1.27Ma左右从欧洲狗獾分出,而日本狗獾和亚洲狗獾的分化时间为0.99 Ma左右。
- 罗晓李峰陈静蒋志刚
- 关键词:狗獾细胞色素B控制区系统发育关系
- 毛蚜属Chaitophorus蚜虫(半翅目:蚜科:毛蚜亚科)与初级内共生菌Buchnera的演化关系
- 2016年
- 【目的】蚜虫体内共生菌种类丰富,二者关系十分密切。几乎所有蚜虫都具有一类专性的初级内共生菌Buchnera aphidicola,二者的专性共生关系使蚜虫-Buchnera成为研究共生关系演化的理想模型。本研究对蚜虫-Buchnera在低级阶元水平上的"平行演化假说"进行了验证。【方法】选取在杨属Populus或柳属Salix植物上营同寄主全周期生活的毛蚜属Chaitophorus蚜虫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来源的分子标记(蚜虫线粒体基因、核基因和内共生菌基因),运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重建蚜虫和Buchnera的系统树,并利用Tree Map、Jane和Para Fit检验二者是否具有协同系统发生关系。【结果】Tree Map和Jane分析检测到毛蚜属蚜虫与Buchnera具有显著的共成种信号,Para Fit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的总体关联极为显著。【结论】毛蚜属蚜虫与其初级内共生菌Buchnera在种级及以下水平上符合"平行演化假说",并且二者的演化关系不会受到寄主植物差异的影响。
- 杨雪姜立云陈静乔格侠
- 关键词:蚜虫BUCHNERA共生菌
- 两种毛蚜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已被应用于昆虫系统发育研究。本研究以蚜科Aphididae重要类群毛蚜亚科物种为代表,测定并比较分析了该类蚜虫的线粒体基因组特征,探讨了基于线粒体基因组信息的蚜虫系统发育关系重建。【方法】以毛蚜亚科三角枫多态毛蚜Periphyllus acerihabitans Zhang和针茅小毛蚜Chaetosiphella stipae Hille Ris Lambers,1947为研究对象,利用长短PCR相结合的方法测定线粒体基因组的序列,分析了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基于在线t RNAscan-SE Search Server搜索方法预测了t RNA的二级结构;基于12个物种(本研究获得的2个物种和10个Gen Bank上下载的物种数据)的蛋白编码基因(PCGs)序列,利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重建了蚜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两种毛蚜均获得了约94%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P.acerihabitans获得了14 908 bp,控制区为1 205 bp;C.stipae获得了13 893 bp,控制区为609 bp。两种毛蚜同时获得33个基因,包含接近完整的13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nad5不完整),18个tRNA,2个rRNA基因;ka/ks值表明,C.stipae的进化速率更快。从基因组组成、基因排列顺序、核苷酸组成分析、密码子使用情况、t RNA二级结构等特征来分析,两种蚜虫线粒体基因组基本特征相似。系统发育重建结果表明毛蚜亚科、蚜亚科的单系性得到了支持,毛蚜亚科位于蚜科的基部位置。【结论】两种毛蚜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相似,符合蚜虫线粒体基因组的一般特征,两种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差异主要来自控制区长度的不同;系统发育重建支持毛蚜亚科与蚜亚科的单系性,毛蚜亚科位于蚜科较为基部的位置。研究结果为蚜虫类系统发育重建提供了参考。
- 牛芳芳陈静姜立云任国栋乔格侠
- 关键词: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关系
- 鸡矢藤蚜Neoaulacorthum nipponicum (Essig & Kuwana)
- 2011年
- 鸡矢藤蚜Neoaulacorthum nipponicum(Essig&Kuwana)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蚜科Aphididae长管蚜亚科Macrosiphinae,活体橘红色,头部背面、附肢及腹管黑色。寄主植物为茜草科Rubiaceae鸡矢藤属(PaederiaL.)植物,包括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Lour.)Merr.,)毛鸡矢藤(Paederia tomentosa)(Paederia scandens var.mairei)和(Paederia scandens var.maritima),主要在叶片及茎上为害。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四川、福建、台湾)、日本、韩国、泰国、爪哇、印度东北部等地区。主要鉴别特征:
- 陈静乔格侠
- 关键词:寄主植物长管蚜亚科半翅目茜草科东北部
- 桃红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鹿种群现状被引量:10
- 2012年
- 梅花鹿南方亚种被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列为濒危级,仅分布于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和浙江西北部,分布区域日益萎缩,分布区之间隔离程度较大。江西桃红岭是该亚种分布区之一,为保护该亚种,1981年成立桃红岭自然保护区,2001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解桃红岭野生梅花鹿现生种群数量,评估保护区过去30 a的保护成效,我们于2011年秋季采用直接计数的广义样线法开展梅花鹿种群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梅花鹿数量为365只,密度为2.92只/km^2,近年来梅花鹿种群增长较慢。经过30 a的保护,该保护区自然植被正在演替恢复。然而,当地的顶级植物群落可能并不是梅花鹿的适宜生境。因此,近年来,梅花鹿向保护区外扩散趋势明显,由此带来的各种管理问题值得关注。
- 蒋志刚徐向荣刘武华李春林李春旺卢学理肖金朋李言阔汤宋华平晓鸽李峰罗振华方红霞余斌章建华陈启俊高依敏吴建冬吴问国王淋波吴业飞朱欢兵王超代杰应霞王洁清刘钊陈静李琳琳陈代强张小伟崔绍朋李佳袁芳凯张斌斌朱建华高红志李洪宾陈裕禄陈永江林忠华王缘张楚周倩涵
- 关键词:梅花鹿种群扩散植被演替
- 基于三个分子标记的粉毛蚜亚科DNA条形码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粉毛蚜亚科昆虫是重要的林业害虫,但是由于蚜虫体型较小,形态特征趋于简化,可用于物种鉴定的有效特征非常有限,因此一般基于外部形态特征难以对蚜虫物种实现快速准确的鉴定。本研究获取该亚科2属10种的DNA条形码标准序列,解决部分物种的分类问题,同时比较了3种标记对粉毛蚜亚科(Pterocommatinae)物种快速鉴定的效率。【方法】基于蚜虫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I(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基因和蚜虫初级内共生菌Buchnera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gluconat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nd)基因,对2属10种共197号样品进行NJ分析、遗传距离的计算以及基于相似性的物种鉴定分析。【结果】与K-2P模型相比,基于p-distance模型计算得到的遗传距离更小,序列差异频次图上种内距离与种间距离的重叠区域也小于前者;COI序列的物种鉴定成功率最高。获取了粉毛蚜亚科近200条DNA条形码标准序列,并建立了基于3个标记的该亚科物种DNA条形码序列库。【结论】在粉毛蚜亚科DNA条形码研究中,pdistance模型要优于K-2P模型;COI序列具有最高的条形码分析效率;增毛卷粉毛蚜Plocamaphis assetacea可能为蜡卷粉毛蚜Plocamaphis flocculosa的同物异名。
- 唐秀娟姜立云陈静乔格侠
- 关键词:蚜科DNA条形码COICYTBBUCHN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