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娟
- 作品数:6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村级治理行政化形成机制、治理绩效及路径重构被引量:10
- 2021年
- 在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村级治理行政化成为当前乡村治理中明显的改革趋势。村干部的职业化、组织体系的科层化、村级事务的行政化与治理方式的规则化是中西部农村地区村级治理行政化的主要表现。人口流动带来的内生性权威与地方性规范的解体,构成村级治理行政化产生的社会结构基础;国家自上而下的资源输入带来了村庄治理事务和行政任务的增加,由此外生性资源的引入成为推动村级治理行政化的经济基础。村级治理行政化使行政控制权力向乡村社会强化,一方面推动了村级治理的规范化运作,提升了国家政策在乡村社会的执行效率,另一方面提高了乡村公共物品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但另一方面也带来村级组织悬浮化、基层形式主义加剧、村庄公共性被侵蚀等意外后果。因而乡村基层治理转型要构建行政与自治的均衡路径,从而有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 刘丽娟
- 关键词:职业化科层化村民自治
- 混合治理:城市化背景下过渡型社区治理的实践逻辑被引量:8
- 2021年
- 过渡型社区作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新型基层治理单元,处于由乡到城、由传统向现代的动态转换中。原有的村庄社会形态处于快速重组和剧烈变迁的过程当中,因而过渡型社区具有社区人口结构异质化、社区经济结构非农化、社区发展动态化、治理事务多重化等特征。为应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挑战,社区基层组织充分利用城市基层治理体制与乡村治理体制两种体制的治理资源与规则,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城乡两种治理因素相互融合与渗透的混合治理模式,实现了过渡时期社区的有效治理。T村的实践经验,一方面说明了在基层治理场域中基层治理主体具有能动性,在宏观结构与微观社会基础变迁的客观环境中,行动者通过自身行动策略再造秩序与规则;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城乡二元结构并非对立关系,融合了城乡两种体制的治理因素的混合治理模式有效匹配了过渡型社区特殊的经济社会形态。因而,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应充分考虑过渡型社区的城乡交织的社会形态,采取与其治理需求相匹配的基层治理体制。
- 刘丽娟聂君宇
- 关键词:城乡融合主体能动性
- 村民自治、成员主体与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被引量:2
- 2017年
- 内源式发展立足农村社区,挖掘内部社会、经济、文化资源,以社区内部成员为主体,通过外部资源带动实现本地区的自我发展。村民自治制度是农村社会基层组织和管理制度,是农村居民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进行自我治理的制度和行为。农村社区发展与村民自治密切相关。应遵循农村社区发展的逻辑,整合农村内部的自治元素,培育农民主体性,重构农村自治组织体系,从而走出一条自我、内源、持续发展道路。
- 杨成胜刘丽娟
- 关键词:村民自治农村社区
- 赋权村社、激活自治与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被引量:4
- 2022年
- 提升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是关乎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的基础性工程。已有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后税费时代以项目制为主导的公共品供给方式虽然解决了公共品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但却普遍面临着公共品供给效率低下的困境。基于湘西保靖县Q镇调研发现,在政府统筹的基础上,赋权村社的公共品供给模式实现了将农民动员和组织起来的目标,由此提升了公共品供给的效率、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村级组织借助资源下乡的契机,在公共品建设过程中构建了农民需求表达与制度性回应的机制、内部资源吸纳与转换机制、集体协商与权责共担机制、群众参与与基层监督机制,由此激活了村庄自治,有效化解了公共品供给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从而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公共品供给。因而,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充分重视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强化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村庄民主建设,由此既确保国家资源公共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同时还能有效增强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 刘丽娟潘泽泉
- 关键词:农村公共品村级组织项目制
- 互动治理型社区动员:新时代城市社区建设新的行动策略被引量:3
- 2019年
- 社区动员是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的推动策略。伴随着城市社区建设方向由行政化向社会化的趋势发展,社区动员模式经历了由“控制型社区动员”到“管理型社区动员”再到“互动治理型社区动员”的逻辑演变。基于集体行动理论范式,“互动治理型社区动员模式”的核心要素包括居民需求、制度支撑、能力建设、社会组织、社区文化、资源支持六个方面。“互动治理社区动员”机制包括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构建上下联动动员机制;以系统培训为载体,构建动员能力提升体系;以建构社区文化为文本,激发社区居民情感认同;以积极开发与利用为手段,建立资源支持体系。
- 刘丽娟
- 关键词:社区建设集体行动社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