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戚畅

作品数:12 被引量:54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基因
  • 5篇儿童
  • 4篇肾病
  • 3篇突变
  • 3篇综合征
  • 3篇细胞
  • 3篇基因突变
  • 3篇家系
  • 3篇表型
  • 2篇肾病综合征
  • 2篇肾损
  • 2篇肾损伤
  • 2篇肾小管
  • 2篇肾炎
  • 2篇小管
  • 2篇临床表型
  • 2篇基因型
  • 2篇急性肾损
  • 2篇急性肾损伤
  • 2篇家系报告

机构

  • 1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江汉大学

作者

  • 12篇戚畅
  • 10篇王筱雯
  • 9篇祝高红
  • 8篇栾江威
  • 2篇袁莉
  • 1篇伍兴
  • 1篇陈智
  • 1篇沈先涛
  • 1篇邵剑波
  • 1篇王纯
  • 1篇刘黎黎
  • 1篇王丹丹
  • 1篇方建
  • 1篇王嘉
  • 1篇周治国
  • 1篇熊昊

传媒

  • 3篇中华实用儿科...
  • 2篇临床儿科杂志
  • 2篇中华肾脏病杂...
  • 2篇临床肾脏病杂...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中国循证儿科...

年份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妥昔单抗在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中的疗效评估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评价利妥昔单抗(RTX)在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中维持缓解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将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肾内科诊断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22例患儿纳入研究, 予RTX治疗。外周血中CD19+B淋巴细胞≥1%总淋巴细胞者追加1剂RTX(375 mg/m2), 每例患儿使用3~4剂, 早期停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 后续使用霉酚酸酯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对RTX治疗后患儿的蛋白尿无复发率和无频复发肾病综合征或激素依赖肾病综合征发生率进行分析, 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使用RTX前后的复发次数进行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对RTX治疗前后患儿的体质量指数(BMI)及身高进行比较。结果 22例患儿中, 20例患儿完成治疗方案, 1年和2年的蛋白尿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5%和40%, CNI停用后复发频率降低。所有患儿BMI及身高在使用RTX治疗前与使用RTX 1年后、2年后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使用RTX后1、2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RTX在停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情况下也可有效降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复发率, 同时可使患儿BMI及身高得到明显改善。RTX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安全有效。
王道静王筱雯丁娟娟戚畅廖盼丽黄霖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儿童利妥昔单抗霉酚酸酯
9例肾单位肾痨患儿临床表型及基因型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总结和分析临床确诊为肾单位肾痨(nephronophthisis,NPHP)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特点,为临床诊断该类罕见遗传性肾脏疾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1月于武汉儿童医院肾内科就诊并经过基因检测确诊的9例NPHP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例患儿中,女性5例,男性4例,起病中位年龄为11.2(3.4,14.2)岁。8例患儿存在肾小球性蛋白尿,8例患儿存在肾小管性蛋白尿,7例患儿尿比重降低,所有患儿在确诊时均存在不同程度肾功能受损。确诊时患儿已进入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5期7例,CKD 3期1例,CKD 4期1例。所有患儿肾脏超声均存在不同程度异常:肾脏体积改变(3/9)、回声增强(8/9)和囊肿(3/9)。3例患儿存在明显肾外表型。6例为NPHP1基因突变,其余3例分别为WDR19、NPHP3和NPHP5基因突变。结论在NPHP患儿中,NPHP1基因缺失突变最常见,同时也发现NPHP3、NPHP5及极其罕见的WDR19突变。NPHP临床表现不典型,需要寻找比较特异的早期诊断方法。
廖盼丽王思祝高红戚畅丁娟娟黄霖王道静王筱雯
关键词:基因型
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肾损伤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3月于武汉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接受allo-HSCT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移植预处理开始前及移植后100天血肌酐(Cr)、肌酐清除率(Ccr),以及移植后1年的生存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K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47例allo-HSCT患儿纳入研究,其中男85例、女62例,接受移植时中位年龄5.5岁(0.7个月~16岁)。其中101例(68.7%)患儿发生AKI,中位时间为移植后24.0(-5.0~91.0)d。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肝窦间隙阻塞综合征(SOS)是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按pRIFLE诊断标准将发生AKI的101例患儿分为风险期组54例、肾损伤期组31例以及肾衰竭期组16例。不同分期之间患儿Cr以及Cc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衰竭期组Cr较高,Ccr较低。allo-HSCT后随访1年,18例患儿死亡,其中AKI患儿死亡16例(风险期1例,肾损伤期5例,肾衰竭期10例)。生存分析发现无AKI组1年总体生存(OS)率为(95.70±2.97)%,AKI组为(84.00±3.8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allo-HSCT发生AKI较为常见,aGVHD、SOS是AKI发生的危险因素;AKI与患儿1年OS相关。
聂应明刘婧戚畅王卓陈智杨李卢文婕唐威祁闪闪熊昊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肾损伤儿童
NPHS1基因突变致先天性肾病综合征2例报告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分析NPHS1基因突变致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例由NPHS1基因突变致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女性患儿,均于出生后3个月内起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否认肾脏疾病家族史。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检测,均存在NPHS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例1c. 2629_c. 2630 delAAinsT(exon 19)来自父亲,c. 1315+1 (IVS 10)G>A来自母亲,均未见文献报道。例2 c. 2205(exon 16)_c.2206insTGGAC(exon16)来自母亲,未见报道;c.3478C>T(exon27)来自父亲,已有文献报道。根据ACMG评分,c.1315+1(IVS10)G>A、c.2205(exon16)_c.2206insTGGAC(exon16)、c.3478C>T(exon27)均为致病性,c.2629_c.2630delAAinsT(exon19)为可能致病。结论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应考虑行NPHS1基因检测。
廖盼丽栾江威祝高红戚畅王筱雯
关键词:先天性肾病综合征
黄芪总黄酮通过调控miR-378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研究黄芪总黄酮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炎症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与miR-378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MTT法检测黄芪总黄酮(0、50、100、150 mmol/L)与HG(25 mmol/L)共处理的HK-2细胞的增殖;将miR-NC+HG组(转染miRNC)、miR-378+HG组(转染miR-378 mimics)均以脂质体法转染至25 mmol/L HG处理的HK-2细胞;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中IL-6、TNF-α、IgA、IgM、IgG含量;用q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miR-378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各个浓度的TFA处理的HK-2细胞的增殖率均显著升高,IL-6、TNF-α、IgA、IgM含量均明显降低,IgG、miR-378明显升高(P<0.05);过表达miR-378可使HK-2细胞的增殖率均显著升高,IL-6、TNF-α、IgA、IgM含量显著降低,IgG含量显著升高。结论黄芪总黄酮可降低高糖诱导的HK-2细胞炎症水平,其机制与直接上调miR-378有关,将可为黄芪总黄酮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理论依据。
祝高红王筱雯戚畅栾江威
关键词:黄芪总黄酮糖尿病肾病炎症
血清IgA、IgA/C3比值对儿童原发性IgA肾病的诊断价值和肾脏病理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背景IgA肾病是亚洲人群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目前肾活检是诊断金标准,寻找可用于辅助诊断原发性IgA肾病的血清标志物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血清IgA及IgA/C3比值对儿童原发IgA肾病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设计诊断准确性研究。方法以肾活检病理为金标准分为原发性IgA肾病(真阳性)和非IgA肾病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真阴性),以血清IgA和IgA/C3比值为待测标准,建立预测儿童原发性IgA肾病的诊断模型。截取人口学特征、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检测结果、肾活检病理检查报告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按年龄分为1~4岁、~7岁、~11岁和~18岁亚组;根据入院时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mg·kg^(-1)·d^(-1))分为<50和≥50亚组。主要结局指标血清IgA和IgA/C3比值对原发性IgA肾病的诊断效能。结果原发性IgA肾病150例、非IgA肾病474例进入分析。①原发性IgA肾病患儿血清IgA和IgA/C3比值高于非IgA肾病患儿,且在各年龄亚组血清IgA升高的比例均高于非IgA肾病患儿。②血清IgA和IgA/C3比值的AUC分别为0.824和0.851,敏感度分别为80.0%和74.3%,特异度分别为73.1%和82.7%;IgA和IgA/C3均以1~4岁的AUC最大;IgA和IgA/C3的诊断截断值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③血清IgA和IgA/C3比值在24 h尿蛋白水平<50 mg·kg^(-1)·d^(-1)亚组的敏感度分别为90.3%和93.5%,在不同年龄亚组24 h尿蛋白水平<50 mg·kg^(-1)·d^(-1)的患儿中的敏感度为86.8%~100%。在不同尿蛋白水平亚组,IgA和IgA/C3比值的诊断截断值亦随年龄增加而升高。④病理分级:无论是2016版牛津分级积分<4分和≥4分患儿比较,还是LEE氏分级Ⅰ~Ⅱ级和Ⅲ~Ⅴ级患儿比较,性别、年龄、血清IgA、补体C3和IgA/C3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IgA/C3比值和IgA升高对于筛查原发性IgA肾病有重要价值,尤其是24 h尿蛋白<50 mg·kg^(-1)·d^(-1)患儿。
王嘉丁娟娟栾江威戚畅祝高红江倩倩刘黎黎王筱雯
关键词:儿童IGA肾病病理分级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患儿基因型及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对确诊的6例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的病例行基因型及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2017年11月至2019年8月确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的6例dRTA患儿行病史资料采集及相关辅助检查,评估其生长发育情况,留取静脉全血进行Trio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经全谱遗传病精准诊断云平台系统分析筛选和数据分析,对可疑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后应用蛋白预测软件进行蛋白功能预测。结果6例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均符合dRTA的诊断,均表现为生长发育落后,1例患儿出现X型腿,1例患儿出现骨质疏松。辅助检查均提示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碱性尿,3例患儿出现肾脏钙质沉着,2例患儿出现肾脏结石,所有患儿的父母亲均无临床表型。1例患儿为SLC4A1基因纯合突变[c.2102(exon17)G>A,p.G701D],为既往报道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高频突变位点,该患儿同时合并dRTA及溶血性贫血;3例为SLC4A1基因杂合突变,均为De novo突变[c.1766(exon14)G>A,p.R589H,c.1765(exon14)C>T,p.R589C],为既往报道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高频突变位点,确诊年龄与肾脏影像学异常存在相关性。1例为ATP6V1B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806(exon9)C>T,p.P269L;c.1153(exon12)C>A,p.P385T],均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突变位点。1例为ATP6V0A4基因纯合无义突变[c.1899C>A,p.Y633X,208],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突变位点。结论SLC4A1、ATP6V1B1、ATP6V0A4是目前已明确的dRTA的主要致病基因,其突变特点及遗传方式与临床表型相关。基因检测可以对可疑的dRTA患者行早期分子诊断,有助于临床表型的筛查及个体化治疗。
黄霖王筱雯栾江威戚畅丁娟娟祝高红袁莉沈先涛伍兴
关键词: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基因突变
咪唑立宾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咪唑立宾(mizoribine,MZR)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纳入33例紫癜性肾炎(Ⅱb级)患儿,按其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治疗组18例给予口服咪唑立宾片治疗(剂量2.5~3 mg·kg^(-1)·d^(-1)),治疗3个月后逐渐减量。对照组15例给予口服泼尼松片(1 mg·kg^(-1)·d^(-1))联合吗替麦考酚酯片(剂量20~30 mg·kg^(-1)·d^(-1)),治疗3个月后逐渐减量。两组疗程均为9~12个月,观察两组血常规、尿常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肝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数率相当。两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均低于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丙氨酸转氨酶、血肌酐及血尿酸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仅有2例在治疗初期出现轻微皮疹的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有上呼吸道感染3例,白细胞下降3例,腹泻1例,恶心、呕吐1例。结论 MZR治疗临床表现为中度蛋白尿的紫癜性肾炎患儿,具有一定临床疗效,其疗效与泼尼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片相当,但其治疗更为简单经济、不良反应少,为儿童紫癜性肾炎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
丁娟娟栾江威戚畅潘德华
关键词:咪唑立宾紫癜儿童
Papillorenal综合征一个家系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Papillorenal综合征[又称肾-视神经盘缺损综合征(renal coloboma syndrome)]患儿的临床表现特征和基因变异特点。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2018年2月确诊,PAX2突变导致的Papillorenal综合征一个家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基因检测等资料。以"PAX2"和"肾-视神经盘缺损"、"Papillorenal syndrome"和"renal coloboma syndrome"为关键词,检索1995年4月至2018年4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人类基因组突变数据库收录论文,总结PAX2基因变异导致Papillorenal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特点。结果患儿女,10岁2个月。因"全身水肿伴尿量减少1周"入院。实验室检查血BUN25.30mmol/L,Scr766.5μmol/L,尿蛋白量3.6g/24h。影像学检查提示双侧膀胱、输尿管反流,合并左侧重复肾、重复输尿管,右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父亲确诊慢性肾脏病10年,血液透析6年。父女两人均有视神经盘异常。基因检测发现父女两人同时携带PAX2杂合无义突变c.219C>G(p.Y73X)。未检索到相关报道的中文文献。英文文献94篇,有177例Papillorenal综合征患者得到基因检测确诊,共有92种PAX2变异被报道,其中有10个为无义突变。未见Papillorenal综合征合并关节发育异常的报道。结论PAX2突变导致的Papillorenal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肾脏和视神经发育异常,可伴有其他系统异常,髋关节发育不良可能为Papillorenal综合征新表型。
王筱雯邵剑波廖盼丽祝高红戚畅栾江威梅松华周治国孙杰彭雪华袁莉
关键词:泌尿生殖系统畸形表型
SLC2A9突变致肾性低尿酸血症一家系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1年
家族性肾性低尿酸血症(renal hypouricemia,RHUC)是一种遗传异质性肾小管疾病,其特征是肾小管重吸收尿酸(uric acid,UA)受损、血清尿酸水平降低[<20 mg/L,(1 mg=59.5μmol)]和尿酸清除率异常增加[1]。RHUC患者临床上通常无症状或仅表现为血尿,部分可能会出现肾结石、运动诱发的急性肾损伤(exercise 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EIAKI)和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2]。该病罕见,发病率为0.12%~0.72%[3-4],目前国外有多篇临床报道,国内鲜有报道,容易漏诊误诊。我们于2019年接诊了1例RHUC患儿,并发现其父同为RHUC患者。我们采用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家系成员进行基因检测,发现了1个SLC2A9基因杂合突变,现总结RHUC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
王纯王纯丁娟娟戚畅戚畅祝高红黄霖王筱雯
关键词:基因突变急性肾损伤肾结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