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移植治疗晚期上臂丛根性撕脱伤被引量:3
- 1999年
- ①目的 探讨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移植在治疗晚期上臂丛根性撕脱伤,重建肩外展及屈肘功能中应用的意义。②方法 肩外展功能重建的动力肌用斜方肌,屈肘功能重建的动力肌用胸大肌,中间肌腱缺损处用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桥接;术后患肢石膏制动42d.③结果 16 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随访患肢肩外展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7.5% ,屈肘为93.7% .④结论 应用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移植治疗晚期上臂丛根性撕脱伤效果较好。
- 王志杰邹云雯叶发刚季爱玉邢立峰岳晓波
- 关键词:角蛋白人工肌腱
- 非融合内固定技术在脊柱胸腰段骨折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 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应用非融合内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4例因胸腰段骨折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非融合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骨折术后10~18个月取出内固定,随访患者至少12个月,通过术前、术后、内固定取出前、内固定取出后及最后随访的影像学指标,评估患者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角的恢复程度和胸腰段脊柱的稳定性及活动度,另外临床方面,患者主观感受及满意度也被评估.结果 术前患者的椎体前缘压缩率为(52.24±0.13)%,Cobb角为(13.19±17.66)°,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7.33 ±1.37)分.在最后的随访中,患者的椎体前缘压缩率为(27.31±0.10)%,Cobb角为(8.21±9.92)°,VAS评分为(0±0)分.3个指标最后随访的结果都比内固定术前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融合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中可以获得较满意疗效.
- 刘成王志杰杨文玖张官锋褚言琛侯庆先
- 关键词:内固定胸腰段骨折COBB角
- 侧前方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段结核的疗效
- 2020年
- 目的探讨对胸腰段结核患者应用侧前方手术入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0年9月至2018年9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胸腰段结核并采取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共32例,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其中17例行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为对照组(A组),15例行侧前方手术入路为实验组(B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情况、住院情况、术后并发症,并随访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后凸畸形矫正角度(Cobb角)、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JOA评分)、腰背部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Frankel分级)。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侧前方组手术时间[A组(285.24±89.21)min比B组(221.56±64.89)min,t=2.281 P<0.05]、术中出血量[A组(644.21±166.65)ml比B组(541.88±101.49)ml,t=2.062,P<0.05)和住院时间[A组(16.78±2.88)d比B组(14.01±2.62)d,t=2.831,P<0.05]均显著低于前后路联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住院费用[A组(6.81±1.62)万元比B组(7.34±1.45)万元,t=-0.97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内红细胞沉降率术前与术后1个月比较[A组:t=4.463,P<0.05;B组:t=5.557,P<0.05)、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比较(A组:t=4.899,P<0.05;B组:t=4.418,P<0.05),C反应蛋白术前与术后1个月比较(A组:t=9.486,P<0.05;B组:t=7.525,P<0.05)、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比较(A组:t=6.781,P<0.05;B组:t=4.735,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两次随访均显著低于术前值。组间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比较,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Cobb角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A组:t=5.401,P<0.05;B组t=5.700,P<0.05)、JOA评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A组t=-7.541,P<0.05;B组t=-7.913,P<0.05)、VAS评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A组t=10.027,P<0.05;B组t=10.10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末次随访均显著低于术前值。两组间Cobb角、JOA评分、VAS评分,时间点差
- 刘波褚言琛侯庆先杨文玖王志杰
- 关键词:胸腰段侧前方入路疗效
- 下胸椎侧前方椎体钉内固定置入点的相关解剖学测量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为临床下胸椎侧前方固定以肋凹为参照物置钉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对20具成人尸体脊柱标本下胸椎肋凹进行观察和解剖数据测量.结果 随着椎序的增加,椎体横径逐渐增大[(32.5340±0.555 7)~(46.9520±0.3730) mm],肋凹上、下缘与上终板的距离逐渐增大,肋凹上、下缘与下终板的距离逐渐减小,肋凹前缘与椎管前缘的距离逐渐减小[(4.5020±0.1623) ~(2.0680±0.965 8)mm].结论 下胸椎肋凹的解剖位置是有规律可循的.肋凹是下胸椎侧前方内固定置钉简单、恒定、可靠的置钉点参照物.
- 孙向新王志杰杨文玖侯庆先
- 关键词:椎体钉解剖学
-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骨折影响术中疼痛的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影响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术中疼痛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来自青岛大学附属医院48例行PKP治疗的65~75岁老年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48节椎体,根据患者骨折时间长短分为A组(骨折时间1~7 d)22例、B组(骨折时间7~14 d)12例,C组(骨折时间14~21 d)12例。分别比较3组手术中球囊压力,体积,骨水泥量,术前、术中及术后患者视觉疼痛评分(VAS),并分析其结果。分别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并分析其结果。结果 A、B、C 3组通过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随机系数模型)结果显示,组别和时间的交互效应没有统计学意义(F=0.670,P>0.05),不同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60,P>0.05);术中疼痛对比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VAS评分随时间的变化(F=108.83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疼痛程度与骨折时间长短呈正相关,骨折治疗越早,患者术中疼痛越轻,手术效果更好,患者满意度更高,手术风险及失败率更低。
- 谢志杰王志杰
- 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
- 经S3侧块髂骨螺钉在成人脊柱骨盆内固定术中的置钉路径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通过3D打印脊柱骨盆模型及计算机软件辅助导航,介绍S3髂骨螺钉内固定的置钉入路及参数分析。
方法通过3D打印模型及计算机软件相关数据确定S3节段的置钉空间,并选取本次髂骨螺钉进针点位置。随机抽取已进行过骨盆三维CT重建扫描的男女成年患者图像各20份,选取本次已确定可以进钉的螺钉入点(O),以身体冠状面或骶骨水平横切面为水平切面(X),测量球形探针进针偏角最小角度范围(A)、最大角度范围(B)及最佳进钉角度范围(Z),并测量本次进针点位置螺钉钉道长度及宽度。对应成人3D打印模型中证实本次新型置钉方式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结果进针角度由最小角度OA范围至最大角度OB角度范围内,在最窄横径超过7 mm的条件下,均可安全置入万向髂骨螺钉(平均长度80~90 mm)进行固定。进针角度范围:男性X-OA-OB平面[(47.1±1.9)°~(56.7±1.4)°],最佳角度X-OZ范围[(52.3±1.1)°];女性X-OA-OB平面[(49.6±0.8)°~(59.9±1.1)°],最佳角度X-OZ范围[(53.7±0.8)°]。钉道长度范围:男性OA平面为(91.4±2.3) mm,OB平面为(89.5±4.6) mm,OZ平面范围为(94.2±2.1) mm;女性OA平面为(90.4±1.9) mm,OB平面为(85.6±2.3) mm,OZ平面范围为(96.4±1.7) mm。在最佳置钉角度OZ,男性与女性比较,置钉角度(F=4.276,P=0.001)及置钉长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647,P=0.001);OA中,男性与女性的置钉偏角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68,P=0.001),置钉长度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13,P=0.139 )。OB中,男性与女性比较,置钉角度(F=8.153,P=0.001)及置钉长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41,P=0.002)。在相同的置钉平面上,不同性别的成人钉道尾向偏角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S3侧�
- 惠宝锋王志杰褚言琛侯庆先杨文玖宫硕
- 关键词:髂骨螺钉
- 下胸椎侧前方椎体钉内固定置入点的相关解剖学测量(英文)
- 2015年
- 背景:有关成人下胸椎侧前方椎体钉进钉点位置的报道较多,由于种族、地域等差异及椎体形态变异较大,其置钉点的选择也不尽相同。目的:为临床下胸椎侧前方固定以肋凹为参照物置钉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20具成人尸体脊柱标本进行观察和肋凹解剖数据。结果与结论:随着椎序的增加,脊柱标本椎体横径逐渐增大,肋凹上、下缘与上终板的距离逐渐增大,肋凹上、下缘与下终板的距离逐渐减小,肋凹前缘与椎管前缘的距离逐渐减小。结果证实,下胸椎肋凹的解剖位置是有规律可循的,肋凹是下胸椎侧前方内固定置钉简单、恒定、可靠的置钉点参照物。
- 孙向新王志杰
- 关键词:胸椎假体和植入物解剖学植入物椎体钉
- 原发脊柱肿瘤预后模型
- 2021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脊柱肿瘤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检索SEER数据库(https://seer.cancer.gov/) 2004~2015年诊断为原发性脊柱肿瘤的患者。利用单因素和Cox回归分析与原发性脊柱肿瘤患者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语言建立列线图并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和DCA进行评价。利用风险评分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与高风险组并采用Kaplan-Meier (K-M)生存曲线比较高低风险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共135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75例。年龄、肿瘤病理分级和N分期是原发性脊柱肿瘤患者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3个独立预后相关因素构建列线图,其C指数为0.769,其所对应的1、2和3年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5、0.843和0.786。列线图的校准曲线表明该列线图预测的1、2和3年总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此外,DCA结果表明该列线图在预测原发性脊柱肿瘤患者1、2及3年总生存率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用。生存曲线结果也表明2组患者间预后具有显著差异(P <0.0001)。结论:基于年龄、肿瘤病理分级和N分期构建的列线图可以良好地预测原发性脊柱肿瘤患者的总生存率。
- 吴春兵潘俊朋刘波禇言琛王志杰
- 关键词:脊柱肿瘤预后
- 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材料组织相容性初步研究
- 目的:对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进行分步的研究,了解其生物特性.方法:1)动物埋植实验:将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材料,正常人发分别埋植入Wistar大白鼠的皮下,分别于2,8,12周取出,进行组织学观察,对两种埋植...
- 王志杰
- 关键词:角蛋白人工肌腱组织相容性免疫学
- 无神经损伤的老年性胸腰段椎体塌陷的手术治疗
- 2021年
- 目的探讨利用侧前方手术入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老年性骨质疏松骨折后椎体塌陷效果。方法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自2015年1月到2018年12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后导致椎体塌陷的患者共21例,所有患者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损伤分级均为E级,手术方式均为经侧前方入路一期完成对骨折部位前方结构的重建和后方内固定,且进行了至少12个月的随访,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术前及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百分比、伤椎中央高度压缩百分比、椎体成角,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持续观察并发症。对重复测量数据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手术时间为(4.12±0.74)h,术中出血量为(662.38±115.37)ml,随访时间为(20.33±6.40)个月。患者术后1周、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F=853.022,P<0.05),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百分比、伤椎中央压缩百分比及椎体成角在术前与术后及术前与末次随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52.704、4691.359、4451.951、5869.033,P>0.05)。结论侧前方手术入路手术创伤小,患者可实现疼痛早期缓解、早期下地。本研究结果显示其对于治疗老年胸腰段无神经损伤性骨质疏松骨折后的椎体塌陷上效果显著,后凸畸形矫正满意,固定牢固,值得推广。
- 吴春兵杨文玖褚言琛侯庆先王志杰
- 关键词:侧前方入路胸腰段老年性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