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倩

作品数:57 被引量:314H指数:11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4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0篇血管
  • 18篇卒中
  • 17篇缺血
  • 13篇脑缺血
  • 10篇抑郁
  • 10篇再灌注
  • 10篇灌注
  • 10篇闭塞性
  • 9篇大血管
  • 9篇卒中后
  • 8篇亚低温
  • 8篇缺血再灌注
  • 8篇脑缺血再灌注
  • 8篇急性
  • 7篇动脉
  • 7篇动脉闭塞
  • 7篇细胞
  • 6篇血管内治疗
  • 6篇前循环
  • 6篇脑血

机构

  • 52篇皖南医学院弋...
  • 6篇皖南医学院
  • 3篇南京军区南京...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苏州大学
  • 2篇皖南医学院第...
  • 1篇铜陵市人民医...
  • 1篇芜湖市第二人...

作者

  • 57篇杨倩
  • 35篇周志明
  • 18篇黄显军
  • 9篇赵守财
  • 9篇吴家幂
  • 9篇葛良
  • 7篇胡佳
  • 6篇朱武生
  • 5篇朱玉娟
  • 5篇储照虎
  • 3篇周桃峰
  • 3篇郑峰
  • 3篇周伟
  • 2篇袁存国
  • 2篇陈绍兰
  • 2篇万梅
  • 2篇沈衡升
  • 2篇王昊
  • 2篇刘富东
  • 2篇李珺

传媒

  • 12篇皖南医学院学...
  • 4篇华东六省一市...
  • 3篇中华神经科杂...
  • 3篇放射免疫学杂...
  • 3篇中华神经医学...
  • 3篇中国脑血管病...
  • 3篇国际脑血管病...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安徽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8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8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0
  • 2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卒中后抑郁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浆中miR-30a-5p的差异性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的生物信息的生物信息学预测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SD)患者miR-30a-5p的表达差异性及其在PSD中的诊断价值,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检索Pub Med数据库,利用VENNY2.1在线软件获取到目标micro RNA。贯续性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3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卒中病房并首次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人口统计学资料、卒中危险因素、既往卒中病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评分等临床基线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并与入院当天留取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5 mL。随访3个月根据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7)行抑郁程度的评价,对于评分值≥7者按照《美国精神病学会叶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诊断抑郁,分为PSD组(n=11)和non-PSD组(n=25)。使用q RT-PCR法检测卒中后抑郁患者(PSD)和非卒中后抑郁患者(NPSD)外周血miR-30a-5p表达水平,利用ENCORI数据库和CTD(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数据库共同预测和筛选miR-30a-5p调控的抑郁相关可能作用的靶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靶基因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通过交叉筛选得到同时与卒中和抑郁相关的miR-30a-5p,临床样本q RT-PCR验证miR-30a-5p在PSD和non-PSD组有差异性表达(2.462±0.326 vs 1±0.126,P<0.0001)。ROC曲线分析提示miR-30a-5p预测PSD的AUC=0.869(95%CI,0.745-0.993,P=0.0005),cut-off值为1.597,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27、0.840。靶蛋白主要作用的生物学过程包括信号转导、细胞间通讯、核酸碱基、核苷、核苷酸和核酸代谢的调节;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靶蛋白主要作用于神经营养素信号通路、轴突导向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传导系统;经过Cyto HUBBA分析得出可能与卒中后抑郁相关的前20种HUB基因。结论外周血miR-30a-5p在卒中后抑郁患者和非卒中后抑郁患者中存在差异性表达,可以作为诊断PSD的临床标志�
胡佳周志明杨倩杨科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EVT)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2014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接受EVT的201例急性BAO患者临床资料。预后不良定义为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BAO患者EVT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01例患者,平均年龄(62±12)岁,男性148例(73.6%),90 d预后不良126例(62.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100,95%CI=1.015~1.192,P=0.020)、高基线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OR=0.776,95%CI=0.604~0.997,P=0.047)、良好脑侧支循环(2级比0级,OR=0.315,95%CI=0.119~0.534,P=0.20)、血管成功再通(OR=0.313,95%CI=0.102~0.956,P=0.042)及低空腹血糖水平(OR=1.140,95%CI=1.002~1.297,P=0.046)是BAO患者EVT后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亚组分析显示,低基线NIHSS评分(OR=1.098,95%CI=1.014~1.190,P=0.022)、良好脑侧支循环(2级比0级,OR=0.364,95%CI=0.134~0.992,P=0.048)是血管成功再通患者EVT后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基线pc-ASPECTS、基线NIHSS评分、空腹血糖水平、脑侧支循环状态及血管再通状态是BAO患者EVT后90 d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基线NIHSS评分高和脑侧支循环差是早期成功再通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侯贝贝查明明朱玉娟黄显军杨倩赵煜周志明
关键词:预后血管内治疗
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观察亚低温的不同时程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 1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 5组 :假手术组 ,常温组 ,亚低温 1/ 2h组 ,亚低温 1h组 ,亚低温 3h组。每组各 6只 ,参照ZeaLonga的方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 ,于缺血 3h再灌注 2 4h后 ,断头取脑 ,行ICAM 1免疫组化染色。其中 ,亚低温组于缺血即刻行不同时程 (1/ 2h、1h、3h)的亚低温治疗。结果 常温组可见在缺血梗死灶周围区ICAM 1表达阳性的微血管数较多 ;随亚低温治疗时间的延长 ,其阳性微血管数减少。常温组与亚低温组以及各组与假手术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ICAM 1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亚低温治疗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 1的表达 ,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杨倩朱武生吴家幂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亚低温
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研究被引量:15
2003年
目的 研究尼龙线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 参照Koizumi及ZeaLonga的线栓法 ,加以改进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 (MCAO)模型。结果 大鼠MCA阻断后 ,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翼腭动脉 (PPA)结扎或暂时夹闭对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无差别。
刘富东许燕杨倩
关键词:线栓法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再灌注损伤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高龄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观察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观察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高龄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9年2月在本中心行早期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198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年龄≥80岁)35例和非高龄组(年龄<80岁)163例,回顾性分析收集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术期相关数据,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90 d预后,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高龄组年龄、高血压(88.6%vs 67.5%)、心房颤动(77.1%vs 51.5%)比例明显高于非高龄组,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8.0(8.0,8.0)分vs 9.0(8.0,10.0)分]明显低于非高龄组,2组TOAST分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有效性指标中,高龄组与非高龄组血管成功再通和预后良好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1%vs 81.0%,34.3%vs 46.0%,P>0.05),高龄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42.9%vs 24.5%,P=0.028)。安全性指标中,高龄组与非高龄组术后颅内出血转化及出血性脑梗死型和脑实质内血肿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4%vs 23.3%,14.3%vs 14.1%,17.1%vs 9.2%,P>0.05)。高龄不是影响90 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OR=1.368,95%CI:0.528~3.550,P=0.519)。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高龄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汪文兵杨倩黄显军许向军袁莉莉徐骏峰许友清葛良周志明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侧支循环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机械取栓术中血栓逃逸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栓逃逸发生的早期预测因素及血栓逃逸与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MT)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卒中中心行MT的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收集入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手术参数及90 d预后等数据。采用单、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引起血栓逃逸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栓逃逸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本次入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302例,年龄(68.8±11.0)岁,男性166例(占55.0%)。共有80例(26.5%)发生血栓逃逸,其中60例为血栓近端逃逸,占总逃逸数量的75.0%。心源性卒中(心源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OR=2.722,95%CI 1.367~5.418,P=0.004)和血栓负荷指数(OR=0.849,95%CI 0.745~0.968,P=0.015)是发生血栓逃逸的独立危险因素。近端血栓逃逸(近端血栓逃逸比无血栓逃逸OR=2.822,95%CI 1.220~6.528,P=0.015)是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远端血栓逃逸对90 d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MT治疗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中,心源性卒中及血栓负荷指数评分较低是发生血栓逃逸的独立预测因素。近端血栓逃逸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干预意义。
陈楚张汤钦许友清袁莉莉许向军杨科杨倩黄显军周志明
关键词:卒中预后
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手术方法、风险性及并发症的预防等。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置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100%。53例患者成功置入血管内支架62例次,术后出现严重低血压、心动过缓10例,脑高灌注综合征1例,术后半年复查无支架内再狭窄及继发脑血管事件。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禁忌症,控制好危险因素,及时识别及处理各种并发症,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
杨倩周志明赵守财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
基于循证医学的脑血管疾病临床教学模式探讨被引量:4
2013年
为了提升医学本科实践教学质量,尤其是临床病例实际分析与处理水平,应尝试对实践教学模式与观念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与创新。从基于课堂教学模式(LBL)经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PBL)向循证医学模式(EBM)过渡与尝试。通过引入循证思想改革实践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拓展学科视野,深化理论基础,提高临床医学实践教学质量。
杨倩
关键词:循证医学临床教学模式脑血管疾病
脑微出血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初发或复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记录患者入院时的人口学及临床基线资料,纳入患者均入院3 d内完成头颅MRI检查,根据脑微出血位置将患者分为脑叶、深部和后颅窝(脑干和小脑)组,并记录每个部位的脑微出血总数。随访3个月时根据抑郁诊断标准分为PSD组和非PSD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脑微出血与PSD的相关性。结果:最终入组并完成随访者203例,其中PSD组67例,非PSD组13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受教育年限、基线NIHSS评分、3个月MMSE评分、3个月LSNS评分、额叶、深部以及脑干脑微出血、前额叶急性脑梗死与PSD发生显著相关(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对相关因素调整后,深部(OR=2.091,95%CI 1.061~4.138,P=0.036)以及脑干脑微出血(OR=2.235,95%CI 1.179~4.587,P=0.031)与PSD发生具有独立相关性;基线NHISS评分(OR=1.174,95%CI=1.008~1.346,P=0.041),前额叶急性脑梗死(OR 4.326,95%CI=1.074~14.371,P=0.045)也与PSD发生独立相关。结论:在轻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脑干和深部脑微出血是缺血性脑卒中3个月发生PSD的独立危险因素。
胡佳周志明杨倩韩剑颜燕乔建兵戴宏宇
关键词:脑微出血急性缺血性卒中血脑屏障
BDNF基因多态性与PSD发病机制的关系
目的:目前有文献报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多态性是抑郁等精神疾病中研究较多的一种神经营养因子;且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
颜艳丁贤慧黄显军陈向宇葛良尚贤金杨倩周志明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抑郁
文献传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