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园
-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2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重症监护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护理效果分析
- 2023年
- 本研究旨在评估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实施重症监护护理的效果。方法 通过观察2016年11月至2018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7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45例)和参照组(42例),对比两组护理方式的差异,探究重症监护护理在临床应用中对患者神经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从2016年11月至2018年2月期间,纳入了87例符合条件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的选择严格遵循了特定的标准,以确保研究的严密性。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实验组接受了常规脑卒中护理的基础上,加入了重症监护护理的干预措施,而参照组则接受了传统的脑卒中护理。研究关注的主要指标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等。结果 经过两周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发症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仅有2例尿路感染和肺部感染的并发症,死亡率6.67%。相比之下,参照组有11例并发症(包括压疮、尿路感染和肺部感染)以及9例死亡,死亡率21.43%。结论 综上,研究明确,引入重症监护护理改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因此,在急性重症脑卒中临床实践中,重症监护护理具显著优势,值得广泛应用。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应积极引入重症监护护理,为患者提供个体化、全面的护理干预。此外,应该更进一步的探索不同护理模式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将重症监护护理融入临床实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程度。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护理干预策略,为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多有益的支持。
- 周园
- 关键词:重症监护急性脑卒中护理效果
- 不同情绪ICU患者进行夜间护理操作对睡眠障碍的调查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复杂的护理活动及特殊的医疗环境使ICU患者进入生理转换期。如失语或有严重抑郁症不能自理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因恐惧、焦虑等引起的情绪低落和睡眠障碍。大多数ICU患者都会感到恐慌和焦虑。患者在进入ICU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医护人员的不熟悉,都会使患者感到非常的困惑和焦虑,患有语言障碍、抑郁或瘫痪的患者则更加严重[1]。患者在熟睡时经常被各项护理操作、基础护理及各种监护系统干扰,除此以外如恐惧、焦虑、担心等心理因素更会加重患者情绪低落和睡眠障碍。持续照明是干扰睡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2]。持续光照和自然的日夜周期节律消失,会导致患者生物钟紊乱[3]。 Drouot等[4]报道,噪声是导致患者睡眠障碍的最主要原因。监护室内的噪声包括监护仪、呼吸机及其他设备发出的报警声,以及工作人员操作产生的声响和电话铃声等[5]。 ICU环境、监护仪报警和气管切开、机械通风、疼痛、焦虑、护理操作诊断考核的运用及噪音等均可引起睡眠障碍。 Freedman[6]发现护理操作诊断考核的运用和噪音也会引起睡眠障碍。Olson等[7]设计了一个综合的睡眠试验,在0∶00-6∶00之间尽量减少监护指数、高低报警检查、更换体位、叩背、生命体征检查、采血和药物疗法等护理活动。包括降低噪音、减少声光刺激、调整给药时间及护理操作周期。从其试验结果中得出,在1∶00-5∶00之间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的睡眠的干扰。本研究通过夜间ICU安静患者和躁动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睡眠障碍的调查研究,用以确定护理操作的频率和类型。
- 王悦娜年红蔡欣宇杨宇周园
- 关键词:睡眠障碍夜间护理严重抑郁症转换期护士培训中心静脉插管
-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对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8例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运用抽签法分成两组,观察组行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疗效和护理满意度,以及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70.59%(P<0.05);观察组NIHSS和ADL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11%高于对照组满意度79.41%(P<0.05)。结论对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患者运用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 周园
-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脑梗死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