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环
- 作品数:12 被引量:96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预防性应用长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乳腺癌辅助化疗中的作用被引量:15
- 2018年
- 目的 探讨预防性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多西他赛方案辅助化疗乳腺癌患者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0月接受多西他赛方案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58例,预防性应用PEG-rhG-CSF.在总共4周期的辅助化疗中,根据单个周期患者是否应用PEG-rhG-CSF分为长效升白针预防组及长效升白针非预防组.进一步根据单个患者接受PEG-rhG-CSF治疗周期数分为频繁应用组(应用PEG-rhG-CSF≥3周期)和非频繁应用组(应用PEG-rhG-CSF〈3周期).结果 在第1~3周期化疗,预防升白组与非预防组比较,患者3~4度中性粒细胞降低发生率较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第1和第3周期化疗,预防升白组与非预防组相比较,患者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频繁应用长效组与非频繁组相比,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发生率较低(P〈0.001).PEG-rhG-CSF预防用药组2例(3.4%)患者因不能耐受严重骨痛停止治疗.结论 PEG-rhG-CSF可有效预防接受多西他赛方案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发热的发生概率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 张嘉扬刘雅昕王环米岚宋国红姜晗昉严颖邵彬孔维垚张如艳冉然刘笑然王晶林艳棠李惠平
- 关键词:乳腺肿瘤辅助化疗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中性粒细胞减少
- 妊娠相关乳腺癌33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分析妊娠相关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妊娠相关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诊治特点、病理特征、组织分型及预后,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其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结果33例妊娠相关乳腺癌诊断时中位年龄30岁(24~38岁),Ⅰ期及Ⅱ期者占27.3%(9/33),Ⅲ期占63.6%(21/33),Ⅳ期占9.1%(3/33);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占78.8%(26/33),28例手术患者中pN3者占53.6%(15/28)。浸润性导管癌占87.9%(29/33),浸润性小叶癌占6.1%(2/33),其他浸润癌占6.1%(2/33)。激素受体阳性者占54.5%(18/33),三阴性乳腺癌占24.2%(8/33),HER2表达型占21.2%(7/33)。1例于妊娠期接受新辅助化疗,足月生产,胎儿健康。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9~142个月),28例手术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期16.7个月(0.9~57.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68.1个月(8.8~142.1个月)。结论妊娠相关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常被延误,诊断时腋窝淋巴结转移多且分期晚,应对妊娠及哺乳期间的乳腺肿块引起重视,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 张如艳李惠平严颖邵彬宋国红邸立军姜晗昉冉然王环
- 关键词:妊娠期哺乳期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 真实世界吡咯替尼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32
- 2020年
- 目的:评价真实世界中口服吡咯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接受以口服吡咯替尼为治疗基础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结果:72例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69例(95.8%)在复发转移阶段和/或(新)辅助治疗阶段曾行抗HER2靶向治疗;61例(84.7%)在复发转移阶段接受过抗HER2靶向治疗药物,包括曲妥珠单抗56例(77.8%),拉帕替尼36例(50.0%),T-DM14例(5.6%)。72例患者中接受吡咯替尼联合化疗(±曲妥珠单抗)62例(86.1%),吡咯替尼联合内分泌治疗(±曲妥珠单抗)6例(8.3%),吡咯替尼(±曲妥珠单抗)4例(5.6%)。72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1例(1.4%),部分缓解18例(25.0%),疾病稳定41例(56.9%),疾病进展12例(16.7%)。客观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26.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7.6个月(95%CI:5.5~9.7个月)。36例曾接受过拉帕替尼治疗的患者中,吡咯替尼治疗的中位PFS为7.9个月(95%CI:4.1~11.7个月),15例脑转移患者中,吡咯替尼治疗的中位PFS为6.0个月(95%CI:2.2~9.8个月)。吡咯替尼相关的主要毒副反应为腹泻,共57例(79.2%),1~2级者48例(66.7%),3级者9例(12.5%)。结论:以吡咯替尼为基础的方案能够有效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包括拉帕替尼治疗失败及脑转移的患者,不良反应可耐受。
- 宋国红李惠平邸立军严颖姜晗昉徐玲万冬桂李瑛王墨培肖宇张如艳冉然王环
- 关键词:乳腺肿瘤曲妥珠单抗拉帕替尼
- 绝经前E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转移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分析绝经前雌激素受体(ER)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ER阳性HER2阴性绝经前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及复发转移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54例绝经前E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中位发病年龄45岁(26~53岁),中位无病生存时间(DFS)52.4个月(6.1~329.1个月),复发转移多发生在术后2~5年(49.4%,76/154);非内脏转移较内脏转移多发(55.8%vs 44.2%);骨转移最多(52.6%,81/154),内脏转移以肺多见(26.6%,41/154);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状态是DFS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绝经前E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多发生在术后2~5年,主要为非内脏转移,骨转移最多;淋巴结转移状态是影响DFS的重要因素。
- 曲金荣曲金荣王晶邵彬李惠平邸立军严颖宋国红冉然姜晗昉张如艳张如艳刘笑然
- 关键词:ER阳性绝经前复发转移性乳腺癌
- 多西他赛单药与联合方案一线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 :比较多西他赛单药化疗与联合化疗方案一线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2009年6月—2014年6月在北京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65例,其中多西他赛组(D组)34例,多西他赛联合噻替哌组(DT组)31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D组与DT组的疾病控制率和客观反应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中位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也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3.7和11.1个月,P=0.103)。单因素分析显示,肝转移和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体能状况评分均与PFS相关(P=0.046,P=0.006),肝转移和无肝转移患者的中位PFS时间分别为8.5和13.9个月,ECOG体能状况评分为0~1和2的患者的中位PFS时间分别为13.6和9.0个月。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转移和ECOG体能状况评分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为2.111,P=0.028;风险比为3.671,P=0.003)。D组和DT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均为血液学毒性,其中DT组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贫血发生率均显著高于D组(P值均〈0.05),而2组的恶心呕吐、腹泻和肝功能损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西他赛单药和多西他赛联合噻替哌方案均为转移性乳腺癌的有效治疗方案,化疗反应率及PFS均无显著差异,但多西他赛单药化疗的不良反应显著减少。
- 邵彬李惠平邸立军宋国红严颖王环张如艳宛凤玲尤渺宁
- 关键词:乳腺肿瘤多西他赛联合化疗单药化疗
- 乳腺癌合并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
- 2024年
- 目的分析乳腺癌合并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方法收集76例乳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检查结果、抗肿瘤药物的使用、ILD的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76例乳腺癌合并ILD患者中,9例患者无明显症状,其余67例均存在呼吸道等方面的症状;胸部CT检查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间质改变,其中52例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患者接受系统性化疗46例,靶向药物27例,恩美曲妥珠单抗2例,内分泌药物氟维司群1例;紫杉类药物ILD发生情况最多,靶向药物中依维莫司ILD发生情况最多,内分泌药物ILD发生情况最少;9例患者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TCAE)分级为1级,59例CTCAE分级为2级,8例患者CTCAE分级为3级;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ILD情况均明显好转。结论引起ILD的抗肿瘤药物主要以紫杉类及吉西他滨等细胞毒性药物和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靶向药物为主。掌握IL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并有针对性地为乳腺癌合并ILD患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既可以增加药物疗效,也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预后。
- 王环李惠平宋国红邸立军邵彬姜晗昉梁旭严颖张如艳冉然张嘉扬刘雅昕刘笑然王晶
- 关键词:乳腺癌间质性肺疾病
- 氟维司群500mg治疗激素受体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6年
- 对于激素受体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如果疾病进展较缓慢,无内脏转移危象,内分泌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手段。氟维司群是一种新型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下调剂,它能高亲和力地结合、阻断并下调ER,发挥了完全的抗雌激素作用。氟维司群的疗效具有剂量依赖效应,CONFIRM研究证实,对既往内分泌治疗后进展的绝经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氟维司群500mg与250mg治疗,二者相比,500mg在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方面均都有显著优势。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500mg氟维司群在中国ER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做相关分析。
- 宋国红邸立军邵彬张如艳冉然王环雷雯宛凤玲李惠平
- 关键词: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氟维司群
- 复发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特征及总生存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分析复发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式及总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复发转移后来我院治疗,并随访至病亡的78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临床特征、复发情况及治疗方式评价其总生存情况。结果 78例患者总生存时间(OS)为6-236个月,中位OS为32.1个月。1年生存率92.3%,5年生存率28.2%,10年生存率6.4%。71例(91.0%)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手术,其无病生存时间(DFS)为1-184个月,中位DFS为15.0个月,7例(9.0%)患者为初治Ⅳ期。Ⅰ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OS为19.7-236个月,中位OS为90.0个月。复发转移后OS为3.0-93.3个月,中位OS为14.4个月。13例(16.7%)患者局部复发或单纯部位转移的患者行局部手术治疗联合全身治疗者中位OS为26.5月,65例(83.3%)仅行全身治疗者中位OS为12.2个月(P=0.034)。一线化疗方案含紫杉类药物的患者中位OS为14.6个月,未予紫杉类药物的患者中位OS为11.0个月(P=0.048)。结论复发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整体预后较差,生存期短,但异质性较高,且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只针对已经有生存节点的患者进行分析,这组患者乳腺癌的恶性程度相对较高。也间接提示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也不能一概而论。对这些早期复发的患者,目前的辅助治疗可能是不足够的。
- 赵丹宋国红李惠平邵彬张如艳严颖孔维垚刘笑然刘雅昕邸立军冉然王环张嘉扬
-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复发转移化疗局部手术
- 多西他赛对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化疗前、化疗2周期评价疗效时复发转移性乳腺癌(MB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4例行多西他赛一线化疗的复发MBC患者化疗前、化疗2周期评价疗效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CD3-/CD16^+56^+自然杀伤细胞(NK)、CD3^+/CD16^+56^+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CD8^+/CD28-T淋巴细胞和CD8^+/CD28^+T淋巴细胞]比率,并进一步分析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对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结果 34例患者化疗后CD3^+总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及CD19^+B淋巴细胞比率均较化疗前下降(P=0.002、0.044、0.006),下降平均比率分别为2.2%、4.7%、3.1%。中位年龄﹥54岁的患者CD19^+B淋巴细胞下降比率较中位年龄≤54岁的患者小(P=0.031);中位OS﹥3.6个月的患者CD3^+总T淋巴细胞下降比率较中位OS≤33.6个月的患者小(P=0.038)。结论多西他赛化疗后MBC患者外周血总T、B淋巴细胞比率下降,免疫功能降低,而相对保留较好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患者可能有更好的生存获益。
- 邵彬李惠平宋国红邸立军姜晗昉严颖王环宛凤玲尤渺宁
- 关键词: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多西他赛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
- 预防性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乳腺癌辅助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 :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 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 G-CSF)防治EC方案(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辅助化疗乳腺癌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3月接受EC方案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135例,分为预防组(54例)和非预防组(81例);预防组又分为PEGrh G-CSF组(19例)和rh G-CSF组(35例)。PEG-rh G-CSF组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PEG-rh G-CSF 3.0 mg皮下注射1次;rh G-CSF组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rh-G-CSF 5μg·kg^(-1)·d^(-1)皮下注射1次,连续注射3~5 d。结果 :预防组与非预防组的3或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EG-rh GCSF组与rh G-CSF组的3或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G-rh G-CSF组与rh G-CSF组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骨关节疼痛、乏力、发热和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接受EC方案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应预防性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类药物。PEG-rh G-CSF可有效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 王环李惠平宋国红邸立军邵彬严颖姜晗昉梁旭宛凤玲张如艳冉然刘笑然王晶孔维垚
- 关键词:乳腺肿瘤辅助化疗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中性粒细胞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