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锋

作品数:17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动脉瘤
  • 13篇颅内
  • 9篇动脉
  • 9篇颅内动脉
  • 9篇颅内动脉瘤
  • 7篇血管
  • 7篇疗效
  • 6篇栓塞
  • 5篇弹簧圈
  • 5篇颈动脉
  • 5篇颈动脉瘤
  • 5篇宽颈动脉瘤
  • 4篇血管内治疗
  • 3篇弹簧圈栓塞
  • 3篇颅内复杂动脉...
  • 3篇复杂动脉瘤
  • 2篇颈内
  • 2篇夹层动脉瘤
  • 2篇大脑
  • 2篇PIPELI...

机构

  • 17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17篇范锋
  • 16篇管生
  • 13篇郭新宾
  • 11篇徐浩文
  • 6篇王子博
  • 6篇陈振
  • 5篇权涛
  • 5篇李冬冬
  • 5篇魏森
  • 4篇刘朝
  • 2篇李栋
  • 1篇王林玉
  • 1篇马明逸
  • 1篇张松
  • 1篇杨震
  • 1篇刘倩倩
  • 1篇张素兰
  • 1篇邓鑫
  • 1篇韩凯昊
  • 1篇杨杰

传媒

  • 6篇介入放射学杂...
  • 5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临床观察
2020年
目的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辅助加圈与不加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PED治疗的35例(36枚)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4例;年龄22~73岁,平均(53.6±12.6)岁。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33枚,大脑中动脉1枚,椎动脉2枚;破裂动脉瘤1枚,未破裂35枚;动脉瘤呈囊性30枚,梭形4枚,夹层2枚;动脉瘤为小型4枚,中型21枚,大型8枚,巨大型3枚。对手术方式、并发症和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PED加圈组15枚,单纯PED组21枚。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共植入PED 40枚,支架开放不良5枚(PED加圈组4枚,PED组1枚)。发生围手术期轻微缺血事件4例(PED加圈组1例,PED组3例),均为轻微脑梗死,未遗留神经功能缺失;PED加圈组1例术中发生导丝操作相关出血性并发症,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两组均无致死性并发症。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33例,1分1例,3分1例。23例(65.7%)获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6个月(3~24个月),PED加圈组、PED组动脉瘤完全闭塞分别为9例(90%,9/10)、9例(69.2%,9/13),瘤颈残留分别为1例(10%,1/10)、3例(23.1%,3/13);PED组1例与术后即刻造影无明显变化(7.7%,1/13)。结论PED加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可促进瘤囊内血栓形成,可能减少延迟性术后动脉瘤破裂风险,在提高复杂动脉瘤完全闭塞率的同时,并不增加手术操作复杂程度和风险。
范锋管生郭新宾徐浩文袁永杰陈振魏莹
关键词:颅内复杂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发性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初步探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发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行密网支架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资料。结果1例先前行单纯弹簧圈填塞,2例先前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术前mRS评分分别为0分、2分、1分。使用PED联合弹簧圈1例,单纯PED置入2例。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瘤腔内对比剂明显滞留。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出院当日mRS评分分别为0分、2分、0分。术后影像学随访1例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结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选择的复发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需严格选择适应证并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范锋管生郭新宾徐浩文袁永杰刘朝陈振王子博李栋魏森
关键词: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密网支架联合覆膜支架治疗颅内难治性动脉瘤的疗效评价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应用密网支架联合覆膜支架治疗颅内难治性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进行治疗的4例颅内难治性动脉瘤患者的手术及临床资料,男2例、女2例,年龄49~59岁,复发血泡样动脉瘤1例,大动脉瘤1例,巨大动脉瘤2例。手术中应用密网支架先跨越瘤颈植入载瘤动脉,然后于瘤颈口处、密网支架内再植入1枚覆膜支架。结果:4例手术均顺利实施,2例采用Pipeline+Willis支架,2例采用Tubridge+Willis支架,技术成功率100%,无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即刻造影4例均显示良好的瘤颈口隔绝效果,大囊窄颈口的喷射征消失,动脉瘤未再显影。4例均获得影像学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其中DSA随访3例,头颈联合CTA随访1例,动脉瘤均获得治愈。结论:密网支架联合覆膜支架治疗颅内难治性动脉瘤安全、有效,对颈内动脉颅内段的大囊、窄颈合并瘤颈口喷射征以及血泡样等难治动脉瘤病例值得尝试应用。
刘兵辉管生姚智强徐浩文郭新宾范锋李攀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在后循环夹层动脉瘤的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后循环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FD治疗的59例颅内后循环夹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位置将患者分为椎动脉组(n=33)和基底动脉组(n=26),根据应用FD数分为单FD和多FD治疗。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DSA影像,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预后。结果59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共植入75枚FD(椎动脉组42枚,基底动脉组33枚)。围手术期发生缺血性并发症7例(11.9%),出血性并发症2例(3.4%),术后病死3例(5.1%)。43例患者随访6(2~19)个月,完全愈合率为69.8%(30例),预后良好率为97.7%(42例)。椎动脉组、基底动脉组分别随访6.5(2~17)个月、6(3~19)个月,完全愈合率分别为70.8%、68.4%(均P>0.05),预后良好率分别为100%、94.7%(均P>0.05)。结论FD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多FD应用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可能增加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杨震郭新宾邓鑫范锋管生
关键词:后循环动脉瘤夹层血管内治疗
支架"摆尾"技术辅助栓塞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初步观察
2024年
目的初步观察支架"摆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后交通动脉(PCoA)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3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支架"摆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伴有fPCA的PCoA宽颈动脉瘤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是否达到技术成功以及操作相关并发症的情况。术后6个月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并择期复查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神经功能状态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动脉瘤的栓塞效果以Raymond分级评价。结果14例患者全部获得技术成功,均未出现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16 d因呼吸衰竭死亡;另13例患者中,出院时mRS 0分11例,1分1例,2分1例。术后6个月随访时,13例患者的mRS均为0分。11例患者完成DSA随访,随访时间[M(Q_(1),Q_(3))]为7(5,10)个月;结果显示,PCoA均开放良好,未出现支架内狭窄,其中Raymond分级Ⅰ级8例,Ⅱ级3例。另2例患者仅复查磁共振血管成像,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初步观察发现,采用支架"摆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伴有fPCA的PCoA宽颈动脉瘤的手术并发症较少,且可有效栓塞动脉瘤。
韩凯昊郭新宾刘烁陈振权涛范锋徐浩文管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后交通动脉
Y形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Y形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7年8月采用Y形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28例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Raymond分级评估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效果,出院时评估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影像学和临床随访4~24个月,平均9.5个月。结果 28例患者28枚宽颈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15枚(Hunt-Hess 1级5例,2级8例,3级1例,4级1例)。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成功27例,失败1例。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Ⅰ级13例(48.2%),Ⅱ级8例(29.6%),Ⅲ级6例(22.2%);4例(14.8%)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2例经治疗后完全恢复,1例遗留神经功能缺失,1例非手术区域血肿;出院时mRS评分0~1分24例,4分3例。平均随访9.5个月,影像学复查17例(63%)(DSA 15例,MRA 1例,CTA 1例);Raymond分级Ⅰ级11例(64.7%),Ⅱ级6例(35.3%),栓塞好转率为41.2%,1例瘤颈口复发;mRS评分0~1分24例,3分1例,4分2例。结论 Y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徐远杰管生袁永杰郭新宾范锋徐浩文王子博陈振
关键词: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弹簧圈栓塞
双Solitaire-Y型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经验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双Solitaire-Y型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效果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01—2017-12采用双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15例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病例,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栓塞效果,术后及随访时记录mRS评分。结果15例患者15个宽颈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6个,HH分级均为Ⅰ~Ⅱ级;15例患者支架均成功置入;术后Raymond分级Ⅰ级9例,Ⅱ级2例,Ⅲ级4例;3例发生缺血并发症,mRS评分0~1分13例,4分2例;5~24个月临床随访,mRS评分0~1分13例,3分1例,4分1例;10例患者行影像学检查,Raymond分级Ⅰ级8例,Ⅱ级2例。结论双Solitaire-Y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可行、有效。
范锋管生郭新宾徐浩文袁永杰刘朝陈振王子博李栋魏森
关键词:弹簧圈栓塞
单中心5mm以上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疗效及随访观察
目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己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然而较大且宽颈的动脉瘤仍然是介入治疗的一个挑战,存在较高的复发率。本研究对直径≥5毫米的颅内宽颈(颈体比>1:2)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和血管造影结果...
权涛管生徐浩文郭新宾刘朝王子博范锋
文献传递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疗效以及缺血性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的临床疗效以及围手术期发生缺血性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2016年4月至2021年12月采用FD治疗的86例M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于术后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临床预后。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的闭塞情况。观察围手术期和随访期间的手术相关并发症,根据围手术期有无缺血性并发症将患者分为缺血性并发症组与无缺血性并发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FD治疗MCA动脉瘤围手术期发生缺血性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86例患者(90个动脉瘤)共成功置入90枚FD。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8%(11/86),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其他并发症1例。82例患者获得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3~40个月)。随访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9%(4/82),均为缺血性并发症。至末次随访,mRS 0分75例,1分5例,3分2例。53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中位时间为7个月(2~28个月);末次随访时MCA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为67.9%(36/53)。缺血性并发症组(9例)与无缺血性并发症组(77例)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3,P=0.00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方案为参照,阿司匹林+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替罗非班+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对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OR值均为0.09,均P<0.05)。结论FD治疗MCA动脉瘤的临床预后较好,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可能是围手术期发生缺血性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崔选李冬冬郭新宾徐浩文姚智强范锋权涛王林玉袁永杰管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大脑中动脉脑缺血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非颈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短期效果分析
2022年
目的评价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非颈内动脉瘤(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部位的动脉瘤)相对于颈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将患者分为颈内动脉瘤组和非颈内动脉瘤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出血、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短期随访结果。所有患者采用PED置入治疗,术后6个月进行DSA随访,采用Raymond-Roy分级评估动脉瘤闭塞效果(完全闭合、近似闭合、未愈合及好转,好转为完全闭合和近似闭合)。结果共纳入125例患者(127个动脉瘤)行PED介入治疗,PED置入成功率为100.0%;其中颈内动脉瘤组87例(89个动脉瘤),非颈内动脉瘤组38例[38个动脉瘤,其中大脑前动脉5例(A1段1例,A2段3例,A3段1例)、大脑中动脉15例(M1段14例、M2段1例)、前交通动脉3例、椎动脉V4段10例、基底动脉5例]。颈内动脉瘤组与非颈内动脉瘤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3.4%(3/89)比0]、缺血并发症发生率[3.4%(3/89)比2.6%(1/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54、1.000)。共有68例患者(共68个动脉瘤)进行了DSA随访检查,包括颈内动脉组50例,非颈内动脉组18例;其中51个动脉瘤完全闭合,动脉瘤闭合率为75.0%(51/68)。两组短期随访中的动脉瘤完全闭合率[80.0%(40/50)比11/18,P=0.204])及好转率[92.0%(46/50)比14/18,P=0.2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颈内动脉瘤组相比,PED治疗非颈内动脉瘤(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部位的动脉瘤)不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促进动脉瘤愈合同样安全且有效。
范锋郭新宾徐浩文权涛袁永杰魏森李冬冬张松付宇管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安全性短期疗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