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东升

作品数:30 被引量:123H指数:7
供职机构: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4篇小麦
  • 9篇基因
  • 9篇赤霉
  • 8篇霉病
  • 8篇赤霉病
  • 7篇抗性
  • 5篇育种
  • 5篇病抗
  • 4篇性状
  • 4篇籽粒
  • 4篇QTL
  • 4篇QTL定位
  • 4篇QTL分析
  • 4篇赤霉病抗性
  • 3篇重组自交系
  • 3篇自交
  • 3篇自交系
  • 3篇晚播
  • 3篇小麦基因
  • 3篇小麦基因组

机构

  • 30篇江苏里下河地...
  • 9篇扬州大学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长江大学
  • 2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东台市黄海原...

作者

  • 30篇李东升
  • 16篇高德荣
  • 16篇胡文静
  • 11篇张勇
  • 10篇程晓明
  • 8篇程顺和
  • 8篇朱冬梅
  • 7篇吴荣林
  • 7篇张晓
  • 6篇张春梅
  • 6篇蒋正宁
  • 6篇刘健
  • 5篇刘大同
  • 5篇江伟
  • 4篇张伯桥
  • 4篇陆成彬
  • 4篇王慧
  • 4篇高致富
  • 3篇吕国锋
  • 3篇张晓祥

传媒

  • 7篇麦类作物学报
  • 4篇江苏农业科学
  • 4篇作物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云南农业科技
  • 1篇作物杂志
  • 1篇核农学报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金陵科技学院...

年份

  • 4篇2023
  • 6篇2022
  • 6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5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扬麦9号/CI12633 RIL群体中控制小麦粒重QTL位点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以含有184个家系的扬麦9号/CL12633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在3年9次重复试验中,用JoinMap4计算标记间距离并绘制遗传图谱,结合田间表型数据采用WinQTLCart 2.5软件的方法研究小麦千粒重QTL定位情况及其效应。结果表明:共检测到5个小麦千粒重QTL,分别在染色体2A、5A、2B、3B、6B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83%-31.39%,其中6B上的粒重相关QTL效应最大,有可能是一个主效QTL。
吴旭江臧淑江程凯李东升张伯桥
关键词:小麦重组自交系千粒重QTL
不同接种方式下小麦对赤霉病侵染和扩展的响应被引量:3
2022年
选择扬麦4号和偃展1号杂交后开花期一致的49份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简称RIL)材料为研究对象,在2个独立的区域采用单花滴注和土表接种2种方式,分别调查开花后14、28、42 d群体的病小穗数,计算病小穗率。分析2种接种条件下的各个时期群体的病小穗率绝对值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单花滴注接种的赤霉病发展速度在14、28 d时最快,往后到42 d时速度下降;土表接种的赤霉病发展速度在14~28 d时最慢,往后到42 d时速度上升。群体在土表接种条件下的赤霉病发生程度始终弱于单花滴注条件下。单花滴注条件下前2个时期赤霉病的发展速度会显著影响最后1期的发展速度,土表接种则无这种规律。2种接种方式下群体赤霉病发展速度与株高和小穗着生密度均无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现有的小麦赤霉病抗性评价方式和抗赤霉病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胡文静张勇张勇程晓明江伟程晓明张春梅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
一种小麦赤霉病抗性相关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赤霉病抗性相关分子标记及其应用。利用Wheat55K小麦高通量基因芯片获取基因型数据,检测到来源于扬麦4号的1个与赤霉病抗性相关的主效QTL位点QFhb‑6B‑YM4,其紧密连锁标记是AX111634...
胡文静高德荣张勇陆成彬吴宏亚刘健张春梅李东升
文献传递
不同药剂及施药时期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被引量:2
2022年
为提高小麦赤霉病防治水平,在小麦扬花初期,设置7种不同药剂处理,并喷施赤霉菌孢子液,研究对赤霉病的化学防治效果;在抽穗初期至扬花末期的7个时期,施用1次50%多酮可湿性粉剂,探索防治赤霉病最佳施药时期。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对赤霉病的防效最好,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均最低,为4.31%和1.21,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最高,分别达72.16%和73.29%,可作为替代多菌灵、福美双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其次是30%戊唑·多菌灵、50%多酮,平均病指防效均超过70%;施用25%咪鲜胺悬浮剂的防效较弱。小麦扬花初期(扬花5%~40%)施药对赤霉病防效最佳,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达70%以上,若提前或延后用药,则导致防治效果大幅下降。
石磊李东升何红梅蒋正宁张晓祥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化学药剂施药时期防效
扬麦4号/偃展1号RIL群体株高QTL挖掘及其对赤霉病抗性的效应分析与验证
2023年
小麦的株高(plant height,PH)性状与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抗性的关系密切。本研究利用扬麦4号/偃展1号(YM4/YZ1)杂交组合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利用55K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芯片数据,结合3年共6个环境下RIL群体及其亲本的株高数据,挖掘株高性状的遗传位点。同时利用土壤表面赤霉病麦粒抛撒法和单花滴注法鉴定株高位点对赤霉病抗侵染(Type I)和抗扩展(Type II)两种类型的效应。在染色体2D、4B、4D、5A和7D上检测到7个与株高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经过比对,QPh.yas-2D.2可能是新的株高位点。QPh.yas-2D.1、QPh.yas-2D.2和QPh.yas-5A的矮秆效应来源于扬麦4号,其余4个QTL的矮秆效应来源于偃展1号。QPh.yas-4D和QPh.yas-5A均在6个环境下被检测到,表型变异贡献率(PVE)范围分别为19.48%~44.11%和10.48%~13.71%。研究发现Rht-D1和QPh.yas-7D.2位点上的高秆等位变异(YM4等位变异)分别降低侵染型平均病小穗率(average percentage of infected spikelets,PIS)34.97%和19.09%,QPh.yas-2D.2和QPh.yas-5A位点上的矮秆等位变异(YM4等位变异)分别降低扩展型平均病小穗率(average percentage of diseased spikelets,PDS)24.73%和14.56%。QPh.yas-5A的矮秆等位变异来源于阿夫。利用小麦中国春2.1版本的参考基因组信息分析QPh.yas-5A区间,发现一共有146个有注释功能的高置信基因,主要涉及合成细胞色素P450、脱水反应元件结合蛋白、乙烯响应转录因子、转录因子MYC2和细胞壁受体相关激酶等。进一步将QPh.yas-5A位点紧密连锁SNP标记转化成育种可用分子标记KASP-5A,并在126份小麦品种(系)中初步验证其对株高和赤霉病抗性的效应。研究结果可为QPh.yas-5A的育种应用和精细定位奠定基础。
赵蝶胡文静程晓明程晓明王书平张春梅李东升
关键词:赤霉病QTL候选基因
小麦DNA去甲基化酶基因全基因组鉴定及其在籽粒发育中的表达分析
2023年
DNA去甲基化酶(dMTase)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表观遗传修饰因子,涉及许多生物学过程,包括生长发育、应激反应和次生代谢。本研究基于小麦基因组数据,对小麦DNA去甲基化酶基因(TadMTase)进行了全面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基因组中包含18个TadMTase基因,分布于小麦15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分析将TadMTase分为ROS、DML3、DML4和DML5等4个亚家族,亚家族之间的TadMTase基因序列长度和内含子数量存在差异,但同一个系统进化树分支中的亚族成员具有高度相似的基因结构、保守motifs和结构域,为植物dMTase基因家族的直系同源基因,在进化方面具有保守性。亚细胞定位预测TadMTase均定位于细胞核中;通过与小麦祖先物种的进化及共线性分析,发现在小麦异源六倍体形成过程中存在部分TadMTase基因丢失;TadMTase基因家族启动子区域包含大量光信号、植物激素、胁迫响应和生长发育等相关顺式作用元件;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TadMTase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和籽粒发育不同时期表达模式不同,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进一步RNA-Seq和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TaROS1b-1A.1和TaROS1a-5A/D分别在籽粒的种皮和胚乳发育时期显著上调表达,且在强筋和弱筋小麦品种中表达存在差异。结果为TadMTase基因在调控小麦籽粒生长发育及其品质形成中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蒋正宁刘大同张晓江伟王玲李东升程晓明高德荣
关键词:基因家族籽粒
小麦实心度对茎秆强度的影响及相关性状QTL分析
在QTL 水平上研究实心度与茎秆强度的遗传关系及实心度对茎秆强度的影响,为小麦抗倒伏育种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利用普通小麦宁麦18 与实心小麦品种"武云实秆"的F2 和F2∶3 群体,对小麦茎秆强度与实心度、壁厚、茎粗和髓...
潘婷胡文静李东升程顺和
晚播条件下密度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调控被引量:4
2017年
试验以扬麦22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晚播条件下密度和施氮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密度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具有显著影响,施氮量对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影响,对穗粒数无显著影响。得出晚播条件下扬麦22最佳密度、施氮量组合是密度为300×104株·hm^(-2),全生育期施纯氮180~240kg·hm^(-2)。
胡文静刘业宇李东升朱冬梅程晓明韩丽娟
关键词:小麦晚播施氮量
扬麦品种(系)赤霉病抗扩展性基因分子检测及其抗性评价被引量:20
2019年
为明确扬麦品种(系)赤霉病抗扩展性基因组成,利用3个抗扩展QTL(Fhb1、Fhb2、QFhb-2DL)的7个分子标记对202份扬麦品种(系)进行分子检测,并在田间接种对其抗病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202份扬麦品种(系)中,抗病品种(系)有68份,占33.6%;有37份携有Fhb1,其中31份对赤霉病表现抗病,抗性表现稳定;携有Fhb2和QFhb-2DL基因的分别有30份和39份,但标记阳性的品种(系)抗病性表现复杂,可能跟载体品种的遗传背景有关;另有30份材料抗性稳定,但未检测出Fhb1和Fhb2。基因检测和系谱分析表明,扬麦品种(系)所含抗扩展性基因至少有两个来源,其一为含有Fhb1基因的品种,以扬麦18号、扬麦21号等为代表,其抗源主要来自宁麦9号或其衍生品种;其二为不含Fhb1品种,以扬麦14号、扬麦16号、扬麦17号和扬麦23号等为代表,推测这类品种所含抗性基因来自扬麦158。
蒋正宁吕国锋王玲陈甜甜江伟李东升高德荣张勇
关键词:赤霉病抗病基因分子鉴定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新品种穗发芽抗性及鉴定方法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为鉴定长江中下游麦区主推品种的穗发芽(PHS)抗性,筛选高抗穗发芽种质资源,探讨简单、高效测定穗发芽的方法,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新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田间穗发芽法(GP)、降落值(FN)法和搅拌值(SN)法对本麦区小麦新品种的穗发芽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田间穗发芽率与FN、SN呈极显著负相关,FN法与SN法均可作为评价小麦穗发芽抗性的有效方法。SN与FN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7,SN法测试时间短,样品用量少,品种间SN变幅大,能更准确地鉴定穗发芽抗性差异小的品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白皮小麦鄂麦170、襄麦35、红皮小麦宁麦19、宁麦21、信麦8811、皖西麦0638和宁麦23为一类,田间穗发芽率最高为62.36%,FN<150 s,SN<100 cp,穗发芽抗性弱;扬麦25、扬麦23、扬富麦101、扬麦16、苏科麦1号、扬麦20、宁麦22、镇麦10号、扬麦21为二类,田间穗发芽率小于1%,FN>250 s,SN>900 cp,穗发芽抗性强;其他品种抗性中等,为三类。综上,SN法是鉴定穗发芽抗性的高效方法之一,可把SN>900 cp作为抗穗发芽指标。本研究为长江中下游麦区抗穗发芽种质资源的筛选及穗发芽抗性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朱冬梅李曼李东升吴素兰张晓张伯桥
关键词:小麦穗发芽FNSN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