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肌肉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16年
- 脑卒中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肌痉挛是导致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安全、有效且持久地控制肌痉挛对于功能恢复非常有益。近年来体外冲击波治疗应用于脑卒中肌痉挛,疗效显著,现就其在脑卒中肌痉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李若金张红李贺徐国兴李贞兰
- 关键词:高能量冲击波脑卒中痉挛
- 动态平衡训练仪中的视觉反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的影响被引量:23
- 2017年
- 目的 观察动态平衡训练仪中的视觉反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动态平衡训练仪训练,每日1次,每次2h,每周训练6d,连续训练8周。治疗组患者将运动模式设置为任务导向性训练模式接受接受视觉反馈任务导向性训练模式的训练,每日2次,每次20min,每周训练6d,连续训练8周;对照组不接受视觉反馈任务导向性训练,只根据治疗师的提示口令,重复“向患侧或健侧倾斜-回归中立位-向健侧或患侧倾斜”动作,每日2次,每次20min,每周训练6d,连续训练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和对侧倾斜量表(SCP)分别评估和比较2组患者的躯干控制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和倾斜程度。 结果 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TCT、BBS、MBI和SCP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TCT评分为(42.74±7.37)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的(30.26±8.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TCT、BBS、MBI和SCP评分分别为(75.22±7.81)、(48.16±6.47)、(71.31±11.34)和(1.42±1.08)分,均显著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54.63±10.92)、(40.70±5.64)、(63.96±11.32)和(2.62±1.10)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动态平衡训练仪中的视觉反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及ADL能力,并明显改善其倾斜程度。
- 段好阳闫兆红刘福迁刘娜徐国兴李贞兰
- 关键词:脑卒中视觉反馈任务导向性训练
- 慢速牵伸训练联合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探讨慢速牵伸训练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状态的疗效,为该方法的推广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56例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状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40 min/次,2次·d-1,每周6d)和慢速牵伸训练(15min/次,2次·d-1,每周6d)。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给予假性体外冲击波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后分别采用简化的上肢Fugl-Meyer评分法(FMA)、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2组患者MAS评分明显降低(P<0.05),FMA和MBI评分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6),但FMA和MBI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2周后比较,治疗4周后2组患者MAS评分明显降低(P<0.05),FMA和MBI评分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FMA评分和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慢速牵伸训练联合体外冲击波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状态,且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慢速牵伸训练。
- 徐国兴闫兆红张寅萌段好阳陆萍刘娜刘福迁李贞兰
-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痉挛状态脑卒中肱二头肌
- 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疗效的评价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和任务-导向性作业疗法(OT)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疗效,探讨改良CIMT是否适用于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ADL的康复。方法:将9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10例患者脱落,共收集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组患者采用CIMT,对照组患者采用任务-导向性为主的OT进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1d后和治疗结束后30d随访评估2组患者的Wolf运动功能(WMFT)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治疗21d后组内比较,2组患者WMFT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21d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WMFT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30d,治疗组患者WMFT评分和BI评分较治疗21d后升高(P<0.05),FMA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各评分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改良CIMT对脑卒中患者ADL的康复疗效明显优于任务-导向性OT,适用于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
- 李贺柴文刚徐国兴李贞兰
-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
- 注意训练在脑卒中失语症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2
- 2016年
- 失语症是脑卒中后急慢性期常见症状之一,约25%的脑卒中患者存在语言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口语与书面语言的理解困难和识别图片和物体困难以及口语、书面语和手势语交流障碍等。根据临床表现失语症可分为8种类型,其发生率分别为:完全性失语32%,运动性失语12%,经皮质运动性失语2%,感觉性失语16%,经皮质感觉性失语7%,传导性失语5%,命名性失语25%,丘脑性失语2%。有研究认为,失语症的类型与大脑局部病变有关,如Broca区病变可发生运动性失语,Wernicke区病变则会发生感觉性失语。交流障碍严重影响着失语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心理健康,因此语言功能的恢复在该类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
- 张红李贺李若金徐国兴李贞兰
- 关键词:脑卒中失语症
- 生长激素在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2年
- 随着急救医学技术和水平的迅速发展,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急性期的治疗效果已得到大幅度提升,病死率显著降低,然而致残率仍处于逐年上升趋势。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患者遗留的肢体功能障碍,因治疗难度大、恢复速度缓慢,目前成为康复医学的重点与难点问题。生长激素是由脑垂体前叶生长激素分泌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既往多用于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替代治疗。近年的研究显示,其作为一种多向性激素,可作用于人体多种组织的靶细胞,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尤其是对脑损伤后大脑的神经保护和修复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临床研究初步证实,生长激素可有效恢复脑损伤患者的肢体功能,随即其逐渐被应用于脑损伤后的临床治疗。脑卒中和创伤性颅脑损伤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较为常见的两大疾病,本文就生长激素在这两种类型的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在脑损伤后应用生长激素提供参考。
- 李莹华李贞兰连雅雯徐国兴张红代维奇邢靖松
- 关键词:脑卒中创伤性颅脑损伤生长激素神经保护神经修复
- 预防性辅具在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中的使用
- 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后容易发生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挛缩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运动功能恢复及远期预后。早期运用矫形器,做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防止畸形...
- 崔银星刘娜程士欢徐国兴谢建航李贞兰
- 关键词: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损伤运动功能障碍
- 不同参数下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状态的疗效观察
- 段好阳李贞兰刘福迁闫兆红徐国兴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舞蹈症1例
- 2022年
- 脑卒中后偏侧舞蹈症(post-stroke hemichorea, PSH)是常见的脑卒中后运动障碍, 以偏瘫侧肢体出现不规律的、快速的、大幅度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1]。PSH在脑卒中后发生较早(<24 h), 其功能结局可能受病变位置影响。有证据表明, 尾状核和壳核是持续性PSH常见的损伤部位(61.4%), 超过1/3的患者预后较差, 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1]。PSH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运动训练、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这些疗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并不理想[2]。脑深部刺激是一种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将刺激电极植入大脑来治疗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技术, 其纳入标准相对严格, 且具有侵袭性, 故脑深部刺激在PSH治疗中的应用受到诸多限制[3]。近年来,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stimulation, rTMS)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如运动功能障碍、失语症、帕金森病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rTMS可有效缓解患者震颤, 且其生物学效应可持续至刺激后的一段时间。本研究应用rTMS治疗1例PSH患者, 获得了较好的康复疗效, 报道如下。
- 陈晓伟程士欢刘训灿段好阳张家铭徐国兴李贞兰
- 关键词:立体定向手术不自主运动偏侧舞蹈症病变位置
- 功能性磁刺激对急性-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 陈晓伟王芮徐国兴刘训灿李贞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