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毅杰

作品数:21 被引量:65H指数: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哲学宗教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会议论文
  • 6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2篇骨折
  • 6篇关节
  • 5篇形态学
  • 5篇成像
  • 4篇远端
  • 4篇三维CT
  • 4篇三维重建
  • 4篇CT三维
  • 4篇CT三维重建
  • 3篇三维重建技术
  • 3篇踝关节
  • 3篇计算机
  • 3篇计算机辅助设...
  • 3篇辅助设计
  • 3篇CT三维重建...
  • 2篇远端骨折
  • 2篇治疗肱骨
  • 2篇三维成像
  • 2篇术前
  • 2篇术前计划

机构

  • 21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21篇强敏菲
  • 21篇陈雁西
  • 21篇李浩博
  • 21篇张坤
  • 21篇姜雨晨
  • 21篇张毅杰
  • 13篇贾小阳
  • 2篇韩庆辉
  • 1篇陈松

传媒

  • 3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年份

  • 2篇2017
  • 12篇2016
  • 7篇2015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伴或不伴外侧壁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进行术后三维形态学分析,旨在确定骨折线位置与内固定物选取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间的156名闭合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性71名,女性85名,年龄自42岁至9...
陈雁西姜雨晨张坤强敏菲李浩博张毅杰
关键词:转子间骨折外侧壁三维CT形态学
正常踝关节的计算生物力学模型设计及测试
目的 通过建立正常踝关节的计算生物力学模型,对建模方法进行改良以及深入探讨,进而为踝关节生物力学机制的研究提供一种更为高效的建模方法和一组数据参考。
陈雁西李浩博张坤强敏菲姜雨晨张毅杰
关键词:有限元踝关节
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评估
目的 总结分析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CAPP)辅助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收治43例肱骨干骨折患者,男15例,女28例;年龄52-88岁,平均71.5岁;左侧12例,右侧31例;按AO...
陈雁西强敏菲张坤李浩博姜雨晨张毅杰
关键词:肱骨干骨折计算机辅助设计术前计划三维成像
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57例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男40例,女17例;年龄20~74岁,平均46.7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4例,高处坠落伤19例,重物压砸伤4例。按Letoumel—Judet分类:简单骨折33例,复杂骨折24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采用Kocher—Langenbech(K—L)入路、髂腹股沟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行手术治疗。术后应用x线片和CT容积重建内置入物透视显示模式、多平面重组成像等多元化成像技术,比较两种方法的骨折复位质量及内固定置入情况。结果在33例髋臼简单骨折和24例复杂骨折患者中,术后x线片分别可见4例和6例未达到解剖复位,而CT三维重建图像分别可见12例和13例未达到解剖复位,X线和CT在评估所有患者术后复位质量时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和CT在评估所有患者的术后内固定置入质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x线片分别可见1,3例内固定置入欠佳,而CT三维重建图像分别可见4,7例内固定置入欠佳。结论髋臼骨折术后应用CT三维重建图像进行复位质量及内固定置入质量评估能够获得比x线片更加可靠的结果。
强敏菲陈雁西贾小阳张坤李浩博姜雨晨张毅杰
关键词:髋臼成像
计算机辅助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CAPP)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17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26~81岁,平均63.9岁。致伤原因:交通伤9例,跌伤7例,高处坠落伤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按AO分型:c1型6例,c2型6例,c3型5例。应用一站式CAPP系统进行精确的术前设计,根据术前计划实施个性化内固定手术。记录CAPP耗时、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虚拟术后与末次随访时影像学相关参数,腕关节功能评价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结果CAPP平均耗时38.1min,平均手术时间62.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90.3ml。术后平均随访14.7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2.8周,未见骨折不愈合或内固定失效患者。虚拟术后与末次随访影像学参数在桡骨高度、下尺桡关节面台阶、掌倾角及尺偏角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差值较小。根据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优8例,良8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4%。结论一站式CAPP系统操作便捷、高效,术中实现虚拟手术计划较为精准,可有效辅助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
韩庆辉张毅杰陈雁西强敏菲张坤李浩博姜雨晨贾小阳
关键词:桡骨骨折成像
影像技术条件下的髋臼解剖学研究与结构定义的思考
背景:髋臼骨折分类较多,且结构复杂,临床上多采用X线平片和CT平扫,部分不易极早发现。因此合适的影像图片能很好的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诊断。同时便于确定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等。
陈雁西李浩博强敏菲张坤张毅杰姜雨晨贾小阳
关键词:影像技术
基于CT三维重建技术的Lisfranc关节三维形态学研究
目的 应用数字化技术研究正常Lisfranc关节形态学参数.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66例(男42例,女24例)正常Lisfranc关节16排螺旋CT扫描薄层原始数据.其中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48例,足趾...
陈雁西李浩博张坤强敏菲姜雨晨张毅杰
关键词:形态学LISFRANC关节三维CT
计算机辅助术前设计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计算机辅助术前设计(CAPP)辅助微创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收治6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23例,女41例,年龄51-88岁,平均68.5岁;左侧26例,右侧38例...
陈雁西张坤强敏菲李浩博姜雨晨张毅杰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计算机辅助设计术前计划三维成像
颈椎管狭窄和脊髓信号改变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效果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有无外伤史的OPLL患者行全椎板减压成形术治疗后,椎管狭窄率和脊髓信号改变程度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情况,并进行分析。[方法]2013年01月-2015年01月在我科住院的OPLL患者70例,其中因颈椎外伤...
陈雁西张坤张毅杰强敏菲李浩博姜雨晨贾小阳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颈椎外伤颈椎管狭窄
MSCT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MPR、CMPR、VR、MIP)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整理近年来螺旋CT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对隐匿性骨折诊断应用价值的相关文献,通过对螺旋CT多种图像后处...
陈雁西贾小阳强敏菲张坤李浩博姜雨晨张毅杰
关键词:隐匿性骨折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