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珂
- 作品数:23 被引量:113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导管射频消融在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射血分数值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观察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降低的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术后对远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行导管消融术的持续性房颤合并LVEF值降低心衰患者58例,根据LVEF值分为两组,A组(n=42):LVEF>0.35,B组(n=16):LVEF≤0.35。观察两组患者行导管消融围手术期的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8个月,观察消融后手术的远期复发率以及患者心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A组患者股静脉穿刺处血肿1例,动静脉瘘1例,发生率4.8%;B组穿刺处血肿1例,发生率6.3%,两组无差异。A组1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与A组比较,B组的早期、晚期复发率均较高[31.2%(5/16)vs 23.8%(10/42),37.6%(6/10)vs 28.6%(12/42),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开始左房内径、LVEF值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左室内径术前、术后无差异。结论导管消融持续性房颤合并LVEF值降低心衰手术成功率相对较高,安全性良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及左室功能。
- 宋卫锋陈珂马继芳臧小彪王现青高传玉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导管消融
- 成人先心病合并典型心房扑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典型心房扑动(房扑)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9年7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典型房扑导管消融的32例成人先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消融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情况随访。分析新发房颤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结果平均随访(35.81±16.16)个月后,12例患者(37.5%)出现了新发房颤。新发房颤的中位发生时间为术后22个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典型房扑导管消融术中诱发房颤与新发房颤独立相关(风险比:6.093;95%CI:1.924~19.294,P=0.002)。结论成人先心病患者行典型房扑导管消融术后有发生新发房颤的风险,房扑消融术中诱发房颤是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 陈珂宋卫锋王现青臧小彪马继芳高传玉
- 关键词: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
- 依那普利叶酸片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保护的作用机制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血管内皮功能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给予高脂、高蛋氨酸饲料建立冠心病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分为模型对照组,依那普利叶酸片小剂量(5.4 mg/kg·d)、中剂量(10.8 mg/kg·d)组和高剂量(16.2 mg/kg·d)组,每组各10只,另取10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治疗8周后,麻醉大鼠,取腹腔静脉血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分离大鼠胸主动脉,分别测定血管内膜增生情况、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内皮素-1(ET-1)和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及NOX4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①依那普利叶酸中剂量组大鼠血管NO和NOS较依那普利叶酸小剂量组显著增加(P<0.05),ET-1和ADMA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依那普利叶酸大剂量组大鼠血管NO和NOS较依那普利叶酸中剂量组显著增加(P<0.05),ET-1和ADMA较依那普利叶酸中剂量组显著增加(P<0.05)。②依那普利叶酸小剂量组血清Hcy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依那普利叶酸中剂量组大鼠血清Hcy和血管内膜厚度较依那普利叶酸小剂量组显著减少(P<0.05),依那普利叶酸大剂量组大鼠血清Hcy和血管内膜厚度较依那普利叶酸中剂量组显著增加(P<0.05)。③依那普利叶酸中剂量组大鼠血管NOX4 mRNA和蛋白的表达较依那普利叶酸小剂量组显著减少(P<0.05),依那普利叶酸大剂量组大鼠血管NOX4 mRNA和蛋白的表达较依那普利叶酸中剂量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依那普利叶酸片可显著抑制冠心病大鼠血管内膜增厚,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该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清Hcy水平及抑制血管内皮NOX4基因介导NOX4信号通路有关。
- 宋昆鹏石海莉陈珂郭素萍
- 关键词:依那普利叶酸片冠心病内皮功能同型半胱氨酸
-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贫血对PCI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及长期预后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分析贫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及病人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及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收集2012年3月-2016年10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PCI治疗的120例冠心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血液样本、实验室数据、超声心动图信息、血栓弹力图报告、各种影像学资料、长期随访数据等。根据病人入院血红蛋白水平将120例病人分为贫血1组(42例)和非贫血1组(78例)。使用血栓弹力图评估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随访截至2020年12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心肌梗死、血运重建、非致死脑卒中。结果: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有80例病人匹配成功,非贫血2组和贫血2组各40例,匹配后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匹配后,贫血2组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发生率及全因死亡发生率均高于非贫血2组(P<0.05)。两组全因死亡事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57,P=0.037;χ^(2)=4.382,P=0.036)。结论:贫血会增加PCI术后病人发生血小板高反应性的风险,增高长期全因死亡率,病人预后较差。临床需重视合并贫血的心血管病人,及时纠正贫血状态,改善病人预后。
- 孙晓溪陈珂胡东旭范丽勇
- 关键词:贫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长期预后
- 决奈达隆与胺碘酮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窦性心律的维持作用比较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比较决奈达隆与胺碘酮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窦性心律的维持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70例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按照术后使用药物的类型将患者分为决奈达隆组(32例)和胺碘酮组(38例)。比较两组术后1、3个月维持窦性心律情况,以及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维持窦性心律率、肝肾功能异常率、甲状腺功能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决奈达隆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胺碘酮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维持窦性心律率、肝肾功能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决奈达隆组甲状腺功能异常率低于胺碘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胺碘酮组(P<0.05)。结论与胺碘酮比较,决奈达隆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窦性心律的维持作用相近,对甲状腺功能无影响。
- 宋昆鹏石海莉陈珂郭素萍张晶晶李艳秦立韩凌陈瑞雪孙漾丽
-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决奈达隆胺碘酮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尿酸、红细胞比容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探讨血尿酸(SUA)和红细胞比容(Hct)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2019年6月于华中阜外医院拟行心脏射频消融术并符合标准的845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病史资料、SUA以及Hct等化验指标和经胸超声心动图参数,并进行CHA_(2)DS_(2)-VASc评分。对Hct水平进行分类:高Hct(男≥49%,女≥44%),正常Hct(男42%~49%,女37%~44%),低Hct(男≤42%,女≤37%)。依据既往病史及头颅CT或MRI检查,将入选患者分为卒中组(171例)和非卒中组(674例)。分析房颤脑卒中与各潜在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卒中组年龄、BMI、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D-二聚体、B型利钠肽前体、左心房内径、CHA_(2)DS_(2)-VASc评分明显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与非卒中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卒中组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患病率均更高(均P<0.001)。卒中组SUA高于非卒中组[(293.2±70.2)μmmol/L∶(375.0±72.6)μmmol/L],而Hct水平明显低于非卒中组[(42.0±4.7)%∶(39.6±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OR=1.025,95%CI:1.017~1.032,P<0.001)和低Hct(OR=3.327,95%CI:1.476~7.500,P=0.004)是房颤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ROC曲线确定SUA水平的最佳截点值为321.5μmol/L,ROC曲线下面积为0.801(95%CI:0.767~0.835),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69%。结论:高SUA(≥321.5μmol/L)和低Hct水平(男≤42%,女≤37%)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 马春鸽梁二鹏王现青吴灵敏宋卫锋陈珂赵永辉付海霞马继芳臧小彪郑黎晖姚焰
- 关键词:房颤非瓣膜性脑卒中血尿酸红细胞比容
- HATCH评分系统对典型心房扑动导管消融术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分析HATCH评分系统对典型心房扑动导管消融术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导管消融的110例典型心房扑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HATCH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对导管消融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情况随访。分析评分结果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评价该评分系统对典型房扑导管消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结果平均随访(28.85±18.26)个月后,43例患者(39.09%)发生新发心房颤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HATCH积分与新发心房颤动独立相关(风险比:4.484;95%可信区间:2.152~9.343,P<0.001)。ROC曲线显示HATCH评分为2分时,AUC值最大,预激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1.2%、85.1%。HATCH≥2分组新发房颤发生率显著高于HATCH<2分组(68.75%vs.26.92%,P<0.05)。结论HATCH评分系统可用于典型心房扑动导管消融术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分层。
- 陈珂王现青宋卫峰臧小彪马继芳高传玉
- 关键词: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
- 典型心房扑动患者行三尖瓣峡部消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观察典型心房扑动患者行三尖瓣峡部消融术后3年内新发心房颤动(房颤)情况,探讨其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2016年1月—2018年5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诊治典型心房扑动患者132例,均行三尖瓣峡部消融术治疗,术前均行生活质量评分、心理量表评分、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随访3年,根据是否新发房颤将132例患者分为新发房颤组27例与窦性心律组105例,末次随访时行生活质量评分及心理量表评分,比较2组有饮酒史、合并高血压比率等临床资料,术前实验室检查(血脂、尿酸、脑钠肽水平等)、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房前后径、右心房左右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三尖瓣反流),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心理量表评分变化情况及随访期间新发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典型心房扑动患者行三尖瓣峡部消融术后3年内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2组术后3年内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发生率。结果132例典型心房扑动患者随访期间新发房颤27例(20.45%)。新发房颤组有饮酒史、合并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比率(29.63%、44.44%、14.81%)均高于窦性心律组(9.52%、20.00%、1.90%)(P<0.05),左心房前后径[(37.66±9.48)mm]大于窦性心律组[(30.60±11.66)mm](t=-2.902,P=0.004),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脑钠肽水平及右心房左右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三尖瓣反流比率与窦性心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酒是典型心房扑动患者行三尖瓣峡部消融术后3年内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OR=0.219,95%CI:0.068~0.704,P=0.011)。新发房颤组躯体健康评分降低、精神健康评分降低、焦虑自评量表�
- 马继芳宋卫锋陈珂臧小彪周游王现青赵永辉付海霞
- 关键词:典型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 心率变异性分析与首次行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植入早期事件的关系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 探讨心率变异性各参数和首次植入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后早期事件次数及治疗次数的关系,评估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行ICD植入患者共56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所有患者植入ICD之前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从时域及频域分析心率变异性.3月后对患者进行ICD程控,根据有无ICD事件分为事件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心率变异性指标与ICD记录事件次数及治疗次数的关系.结果 事件组共17人.事件组24h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小于对照组(87.4±13.3比101.3±23.1,P=0.025),经过logistic校正之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事件组中SDNN与抗心动过速次数(ATP)呈负相关,r=-0.508(P=0.037).SDNN对ATP事件预测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705(P=0.015),对电击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2(P=0.002).结论 首次植入ICD患者术前SDNN越低,3月后ICD事件次数及治疗次数越多.SDNN显示了良好的早期ICD事件预测价值,值得推广.
- 臧小彪陈珂宋卫锋王伯乐马继芳赵永辉王山岭楚英杰王现青高传玉
- 关键词:自主神经系统室颤
- 厄贝沙坦预防阵发性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短期复发的效果及机制
- 2020年
- 目的观察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后口服厄贝沙坦对房颤复发率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6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分为观察组85例和对照组81例,两组均口服胺碘酮1个月,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同时口服厄贝沙坦,均连续治疗6个月。对照组未应用ACEI或ARB类制剂。随访3、6个月观察两组房颤复发例数、发作次数、首次复发时间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3个月末时两组观察指标无明显差异;6个月末时观察组房颤复发例数与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首次复发时间迟于对照组;末期随访时观察组LVEDD、LAD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后短期内给予厄贝沙坦,对房颤复发情况能形成一定抑制作用,抑制心房重构过程。
- 宋昆鹏石海莉陈珂郭素萍张晶晶李艳
- 关键词:厄贝沙坦射频消融术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