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丹
- 作品数:14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3次肝移植16例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3次肝移植手术的适应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了2002年4月至2014年4月间16例接受3次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分析3次肝移植的原因及预后情况。结果3次肝移植中,首次肝移植的移植肝存活时间数为392.5d(1-1230d),2次肝移植的移植肝存活时间中位数为171d(10-1203d);3次肝移植受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5%(4/16),术后1年和5年的存活率分别为37.5%(6/16)和25%(4/16)。16例受者第3次肝移植原因中,6例(37.5%,6/16)为2次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这6例受者3次肝移植术后1年和5年的存活率分别为50%(3/6)和16.7%(1/6);3例(18.75%,3/16)为移植肝功能衰竭或恢复不良,其分别于3次肝移植术后第2、3、12天死亡;3例(18.75%,3/16)为肝癌复发,均于3次肝移植术后1年内死于肝癌复发,平均存活时间为260d;3例(18.75%,3/16)为慢性排斥反应,其中2例(12.5%)分别于3次肝移植术后第8和第10年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存活至随访截至日期;1例(6.25%,1/16)为丙型肝炎复发,至随访截至日期已存活3079d。结论2次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和慢性排斥反应可能是第3次肝移植较佳的适应证。因移植肝功能衰竭、移植肝功能恢复不良及肝癌复发接受第3次肝移植受者的预后不佳,应慎重选择。
- 王振李世朋张海明何金丹于瑶张建军
- 关键词:肝移植适应证预后
- 干扰素γ抑制自噬诱导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研究干扰素γ(IFN-γ)通过抑制自噬诱导肝癌Hep G2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Hep G2细胞分为对照组(0)、与9个不同浓度(10,20,30,50,75,100,150,200,300 ng·m L^(-1)IFN-γ)实验组。IFN-γ处理Hep G2肝癌细胞24 h,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情况;用Annexin V-FITC/碘化丙啶(PI)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以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Hep G2细胞内LC3荧光斑点的数量与分布;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1(p-Stat1)、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1(PARP1)、自噬调控因子(Beclin1)、自噬相关蛋白5(Atg5)、Ⅰ型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凋亡蛋白3(Caspase-3)及Caspase-8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存活率为100%)比较,7个不同浓度(30,50,75,100,150,200,300 ng·m L^(-1))IFN-γ处理Hep G2细胞24 h,呈浓度依赖性地降低Hep G2细胞的存活率,这7个浓度IFN-γ的存活率分别为(86.33±4.72)%,(78.12±5.56)%,(66.33±5.13)%,(50.33±6.65)%,(46.07±1.03)%,(37.67±7.05)%,(31.33±3.51)%,抑制作用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 ng·m L^(-1)IFN-γ组的细胞凋亡率为(38.96±4.35)%,与对照组的(3.77±0.67)%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FN-γ组的Hep G2细胞内LC3荧光斑点数为4.6±1.1,较对照组的15.6±1.8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IFN-γ可以减少肝癌Hep G2细胞自噬体形成,抑制细胞自噬活性。同时,100 ng·m L^(-1)IFN-γ组p-Stat1、IRF1、PARP1、Cleave Caspase-3及Cleave Caspase-8蛋白水平增加,而自噬关键蛋白Beclin1、Atg5及LC3Ⅱ的水平减少。结论干扰素γ可抑制自噬诱导肝癌Hep G2细胞凋亡,这可能与激活Stat1-IRF1信号通路有关。
- 李世朋王振何金丹于瑶张海明张建军
- 关键词:干扰素Γ肝癌细胞自噬凋亡
- 肝肺综合征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7年
- 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HPS)是慢性肝脏疾病引起广泛的肺部血管扩张,氧合功能障碍,引起低氧血症为主的相关临床症状和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1977年Kennedy等([1])报道了1例酒精性肝病患者门体静脉分流后出现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提出了HPS的概念。直到1988年Eriksoh将肝硬化患者伴有肺内分流和肺内灌注障碍发生的低氧血症命名为“肝肺综合征”,
- 何金丹杜洪印沈中阳
- 关键词:肝肺综合征慢性肝脏疾病低氧血症酒精性肝病氧合功能门体静脉分流
- 儿童DCD供肝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高危因素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分析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肝移植受者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施行的48例儿童DCD肝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因素对受者胆道并发症的影响。结果48例儿童DCD肝移植受者术后共11例发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22.9%。单因素分析显示胆道并发症组与对照组间的热缺血时间(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体年龄(P=0.998)、受体性别(P=0.094)、MELD评分(P=0.159)、PELD评分(P=0.740)、Child-Pugh评分(P=0.159)、冷缺血时间(P=0.990)、受体ICU逗留时间(P=0.105)、是否发生感染(P=0.930)、有无其他并发症(门静脉狭窄/血栓形成、肝动脉栓塞、DGF)(P=0.268)以及AB0血型是否相容(P=1.1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热缺血时间(P=0.020,OR=10.367,95%可信区间为1.451-74.089)是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胆道并发症仍然是儿童DCD肝移植术后的重要难题,热缺血时间是受者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选择更短热缺血时间的CDC供肝可以降低儿童肝移植受者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 何金丹李世朋王振于瑶张海明蔡金贞喻文立杜洪印
- 关键词:胆道并发症肝移植
- 缺血再灌注对小鼠肝细胞自噬与干扰素调节因子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 探讨缺血再灌注对小鼠肝细胞自噬与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表达的影响,阐述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检测再灌注2、6、12和24 h后各组与假手术组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变化,同时在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下观察肝细胞内自噬体变化.分别利用免疫荧光及TUNEL法检测肝细胞LC3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RT-PCR检测肝组织IRF-1 mRNA表达,蛋白印迹检测IRF-1、Beclin1和LC3蛋白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在各时间点ALT和AST水平均有所增高,于再灌注12 h均达到高峰;病理学检查可见肝细胞肿胀、肝窦变窄、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灶状坏死等变化.再灌注12h时肝细胞内自噬体明显增多,同时凋亡细胞显著增加;肝组织中IRF-1、Beclin1和LC3的表达增加.结论 小鼠肝缺血再灌注可激活自噬导致肝细胞损伤,其可能与促进IRF-1表达有关.
- 李世朋王振于瑶何金丹张海明崔子林张建军朱志军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肝细胞自噬
- 干扰素调节因子1调控线粒体自噬参与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被引量:1
- 2016年
- 【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调控线粒体自噬对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C57BL/6小鼠建立活体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和缺血再灌注组(IR),每组6只。血生化检测两组小鼠血清ALT、AST变化,罗丹明123染色(Rhodamine123)法检测肝细胞线粒体损伤情况,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检测IRF-1、Nix、LC3和Caspase-3蛋白表达。AML12细胞系建立离体肝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siRNA-NC组和siIRF-1组。PI染色法检测AMLl2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观察AML12细胞内自噬体形成情况,Westernblot检测IRF-1、Nix、LC3和Bax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小鼠血清ALT、AST明显升高(P〈0.0001);罗丹明123染色法见缺血再灌注组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线粒体损伤严重;病理学检查见缺血再灌注组肝细胞肿胀、脂肪变性,肝窦狭窄,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片状坏死,肝组织结构破坏严重;TUNEL法检测见IR组肝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001);Westernblot检测显示,缺血再灌注组IRF-1、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Nix、LC3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I染色法示,SiRNA-NC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siIRF-1组(P〈0.0001)。免疫荧光示SiRNA-NC组细胞内自噬体个数明显低于siIRF-1组(P〈0.0001);Westernblot检测显示SiRNA-NC组IRF-1、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iIRF-1组,Nix、LC3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siIRF-1组。结论IRF-1加重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IRF-1抑制线粒体自噬,促进肝细胞凋亡有关。抑制IRF-1表达能够提高线粒体自噬,对肝缺血再灌注起到保护作用。
- 王振李世朋于瑶何金丹杜晨阳宋虎张海明张建军
- 关键词:干扰素调节因子-1缺血再灌注损伤
- 干扰素调节因子-1调控P38MAPK信号通路参与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I(IRF-1)调控P38MAPK信号通路对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C57BL/6小鼠分为4组,每组10只,建立小鼠肝IRI模型。(1)Ad-GFP组:在建立肝IRI模型前(术前)6h经小鼠尾静脉注射GFP对照病毒液40μ1;(2)Ad-IRF-1组:于术前6h注射高表达IRF1的病毒液40弘1;(3)Ad.IR1+SB203580组(实验组):于术前6h注射高表达IRF-1的病毒液40μl,同时经腹腔注射SB2035802nag/kg;(4)对照组:于术前6h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变化,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组织PCNA的表达情况。用AML12细胞建立模拟IRI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GFP-NC组、GFP-IRF-1组、siRNA-NC组和IRF-1siRNA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RE-1、P38、p-P38、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Ad-GFP组相比,Ad-IRF-1组小鼠血清ALT和AST升高(P〈0.05);病理学检查见肝细胞肿胀,肝窦狭窄,片状坏死及红细胞淤积,肝组织结构破坏严重;肝细胞凋亡率增高(P〈0.05);P(NA呈弱表达或不表达。实验组较Ad—IRF-1组肝损伤减轻,肝细胞凋亡减少(P〈O.05),PCNA表达增多。此外,GFP-IRF-1组AML12细胞的/RF-1、p-P38、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GFP-NC组(P〈0.05);IRF-IsiRNA组的IRF-1、p-P38、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siRNA-NC组(P〈0.05)。结论IRF-1的表达增加加重了小鼠肝脏的IRI,其机制可能与IRF-1激活P38MAPK通路,进而加重肝细胞凋亡有关。抑制IRF-1表达或P38活性能够减轻小鼠肝脏的氓I。
- 于瑶李世朋王振何金丹张海明喻文立朱志军杜洪印
- 关键词:小鼠再灌注损伤干扰素调节因子-1P38MAPK
- 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分析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HA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施行的48例儿童DCD肝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临床因素对受者早期HAT的影响。结果48例不区分年龄的儿童DCD肝移植受者术后共8例发生早期HAT,发生率为16.6%。其单因素分析显示HAT组与对照组间的术前Cr(P=0.043)、Child-Pugh评分(P=0.041)、热缺血时间(P=0.022)、受体性别(P=0.04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热缺血时间(P=0.03)、受体性别(p=0.039)是其术后早期HAT的独立危险因素。48例患儿中≤1岁的儿童有33例,其中6例发生早期HAT,发生率为18.2%。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HAT组与对照组间的受体年龄(P=0.045)、受体性别(P=0.013)、受体身高(P=0.034)、术前Cr(P=0.034)、术前TB(P=0.015)、Child-Pugh评分(P=0.007)、热缺血时间(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热缺血时间(P=0.015)、受体身高(P=0.016)是其术后早期HA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AT仍然是儿童DCD肝移植术后的重要难题,对供者、受者的选择以及对供肝获取和植入技术的深入研究将会有助于降低儿童DCD供肝肝移植术后早期HAT发生的概率。
- 刘力玮何金丹王晓硕张艳蔡金贞沈中阳张弋
- 关键词:儿童肝动脉肝移植
- 肾移植术后应用他克莫司与西罗莫司为初始免疫抑制剂的荟萃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系统评价肾移植术后应用他克莫司与西罗莫司为初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中国知网和维普等数据库(更新至2015年11月),英文检索词为“sirolimus”或“rapamycin”或“rapamune”,“tacrolimus”或“FK506”或“prograf&quot;,“kidney transplantation”或“renal transplantation”,中文检索词为“肾移植”,“西罗莫司”,“雷帕霉素”,“他克莫司”,“FK506”,“普乐可复”.提取受者存活率、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感染发生率、手术切口并发症发生率、GFR水平及失随访或中断率.使用Review Manger 5.3对纳入的研究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共计1 810例肾移植受者.西罗莫司组受者术后1年移植肾存活率、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他克莫司组(RR=0.63,95%可信区间0.45~0.89,P=0.009;RR=4.42,95%可信区间1.73~11.31,P=0.002),西罗莫司组受者的GFR水平、术后1年AR发生率、手术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失随访或中断率均显著高于他克莫司组(SMD=-0.52,95%可信区间为-0.73~-0.31,P<0.000 01;RR=0.54,95%可信区间0.40~0.73,P<0.0001;RR=0.17,95%可信区间0.11~0.25,P<0.000 01;RR=0.44,95%可信区间0.37~0.51,P<0.000 01).两组间术后1年受者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他克莫司作为肾移植术后初始免疫抑制剂比西罗莫司更安全,西罗莫司可以作为初始免疫抑制剂的一种选择,但应结合具体的情况,谨慎对待.
- 刘力玮何金丹王晓硕闫美玲张弋
- 关键词:肾移植西罗莫司他克莫司
- 肝移植后新发恶性肿瘤13例被引量:2
- 2015年
- 肝移植后受者新发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是同性别、同年龄一般人群的2倍,在肝移植受者术后第1、3、5年的发生率呈递增趋势;生存时间越长,其发生率越高.肝移植后生存时间超过3年的受者死亡原因中新发恶性肿瘤占30%,已成为肝移植术后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2大并发症和死亡原因.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3例肝移植后新发恶性肿瘤受者的资料,现报告如下.
- 王振李世朋何金丹于瑶张海明张建军
- 关键词:肝移植受者恶性肿瘤移植后肝移植术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