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海洋出版社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厦门筼筜湖两种优势端足类食性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测定了厦门市筼筜湖(内、外湖)大型海藻群落两种优势端足类(强壮藻钩虾Ampitheoe valida和上野蜾蠃蜚Corophium uenoi)及其潜在食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分析研究了这两种端足类摄食习性的空间变动特征。研究发现,端足类的潜在食源包括悬浮颗粒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沉积有机物(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SOM),石莼(Ulva lactuca:Ulva)及其表面的附生生物(Epiphytes:Epi),它们的δ^(13)C和δ^(15)N值分别介于-24.0‰(POM)—-11.8‰(Ulva)和-1.7‰(POM)—4.7‰(Ulva)之间。其中,Ulva和POM的δ^(13)C值的内、外湖差异不显著;而外湖SOM和Epi的δ^(13)C值则明显高于内湖。采样区SOM有机质来源的空间差异是其δ^(13)C内、外湖差异的主要原因。除POM外,外湖有机碳源的δ^(15)N明显高于内湖,这与它们利用氮源的δ^(15)N的差异有关。潜在食源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差异,使得筼筜湖端足类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尤其是δ^(15)N值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动特征(强壮藻钩虾和上野蜾蠃蜚δ^(15)N的内、外湖差异高达1.6‰和4.2‰,变幅约1个营养级),但2种端足类食性的空间差异却不尽相同:强壮藻钩虾的食性相对稳定,其δ^(13)C值介于Ulva和Epi之间,表明它主要从Ulva及其表面的Epi获取碳源;而上野蜾蠃蜚的食性内、外湖差异较大:内湖从石莼表面的Epi获取碳源,约20%是来自POM的贡献,而外湖则主要以Ulva及其表面的Epi为食。分析显示,筼筜湖内、外湖端足类δ^(15)N的空间差异并不是端足类的营养级发生了变化,而是由于端足类食源δ^(15)N的空间差异引起的,而不同端足类食性的内、外湖差异则可能与环境中饵料的丰度和生物量密切相关。
- 郑新庆王倩黄凌风王建佳林荣澄黄丁勇孙晓红
-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端足类食性
- “化学要素与区域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专辑报道
- 2018年
- 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变化环境问题,极大推动了化学海洋学向综合交叉领域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对揭示全球变化至关重要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近年,人们对生源要素、微/痕量元素、同位素等化学要素与区域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关系的认识获得了重大进展,为了系统总结该领域的前沿信息和研究成果,本刊副主编宋金明研究员策划和组织了"化学要素与区域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专辑,该专辑即将在《海洋学报》中文版2018年第10期出版发行.
- 王倩高英
- 关键词:生态环境变化化学海洋学化学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全球变化生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