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
-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胃肠道间质瘤340例基因及靶向治疗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胃肠道问质瘤(GIST)患者的f晦床病理特征及c—kit、血小板源性生长受体a(PDGFRA)基因突变频率和突变类型。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340例临床病理资料及肿瘤组织标本,运用直接测序法检测组织标本中c-kit(外显子9、11、13和17)、PDGFRA基因(外显子12和18)的突变状态。结果340例GIST患者中,男性138例,女性192例;年龄37~81岁,中位年龄58岁。胃间质瘤178例(52.4%),十二指肠间质瘤21例(6.2%),小肠问质瘤82例(24.1%),结肠间质瘤10例(2.9%),直肠间质瘤15例(4.4%),胃肠道外(来自腹膜、系膜、腹膜后或附件)间质瘤30例(8.8%),肝脏(基因检测组织来自肝脏穿刺或手术切除标本)4例(1.2%);340例GIST患者全部进行基因分型,总突变率89.4%(304/340),其中,c—kit突变276例(81.2%),PDGFRA突变28例(8.2%),野生型36例(10.6%);125例患者的基因序列碱基突变检测中外显子11缺失突变49例,插入突变4例,错义突变12例;外显子9插入突变8例;外显子13错义突变1例;外显子17错义突变1例;外显子12同义突变24例;外显子18同义突变20例。结论c-kit基因外显子11为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基因突变类型与靶向药物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
- 孙林德张晶刘林杨五耀徐文通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突变分子靶向治疗
- 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 探讨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69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病理结果,筛选出同时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患者,分析其合并消化道癌的部位、间质瘤的大小、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结果 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占全部GIST的14.7%(69/469),其中胃小间质瘤占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胃间质瘤的65.2%(45/69),占全部GIST的9.59%(45/469).肿瘤直径均<5 cm;核分裂象均<5/50高倍视野(HPF).CD117阳性率92.8 %(64/69),CD34阳性率92.8%(64/69),DOG-1阳性率94.1%(65/69).Fletcher分级为低危、极低危.结论 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无特异性临床特征,病理无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标志,恶性程度较单发GIST低,预后与合并的原发性消化道癌分期相关.
- 孙林德张晶张昉徐文通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
- 前列腺特异性间质肿瘤三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 探讨前列腺特异性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 分析3例原发于前列腺的特异性间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及随访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腰痛,无尿痛、血尿、发热,个别患者出现会阴部不适,大便较以前变细.光学显微镜下示:恶性潜能未定的前列腺间质肿瘤(STUMP)间质细胞过度增生,呈空泡状的梭形细胞,排列疏松,其间有血管分布,核偏位且染色质均匀,异型性不明显;前列腺间质肉瘤(PSS)间质细胞增生,细胞增生活跃,呈叶状瘤样生长,前列腺腺体受到挤压呈条索状或裂隙状,瘤组织内可见较多扩张的厚壁血管.瘤细胞多形性明显,主要呈卵圆形、短梭形,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深染,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甚至可见多角核,大小不一,具有轻到中度异型性,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像4-6个/50 HPF.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3例患者瘤组织细胞CD34,Vimentin均为阳性,PR为弱阳性;3例SMA,S-100,ER,细胞角蛋白(CK),Desmin均为阴性;2例Myogenin为阴性,2例MyoD1为阴性;Ki-67阳性指数为5%-50%(平均为22%).结论 前列腺特异性间质肿瘤间质细胞增生,瘤细胞呈梭形,其间有厚壁血管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imentin、CD34阳性,PR弱阳性.临床应结合患者的相关临床表现和病史,并依据病理学特征及相关免疫组化综合判断以确诊.
- 王超杨召阳张晶李珊珊
- 关键词:前列腺间质肉瘤
- 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 2016年
- 目的 :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和鉴别方法。方法:分析9例原发于肾脏的上皮样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及随访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9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腰痛、发热,可有血尿、消瘦等伴随症状,均无结节性硬化性综合征及恶性黑素瘤的临床证据。光学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改变,细胞质透明,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可见小核仁,围绕血管排列,可伴有部分梭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9例患者的肿瘤组织中HMB45、Melan A、SMA均为阳性;5例Desmin阳性,6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3例S-100阳性,6例部分瘤细胞CD34阳性;CK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均为阴性;Ki-67阳性指数为1%~15%(平均8%);1例为会诊病例没有补做TFE-3,只有8例TFE-3的结果,且均为阴性。结论:上皮样AML以瘤细胞呈上皮样改变、围绕血管分布为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黑素细胞标志物最为灵敏。临床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相关病史,并依据病理学特征及相关免疫组织化学综合判断以确诊。
- 张晶周军孙林德赵志华
- 关键词: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免疫组织化学
- 包涵体纤维瘤病2例报道被引量:4
- 2016年
- 包涵体纤维瘤病(inclusion body fibromatosis,IBF)又称婴幼儿指(趾)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为指(趾)真皮层内的肌成纤维细胞的良性增生,具有明显复发倾向。该病由Reye于1965年首次报道,命名为婴儿指(趾)纤维瘤病。
- 齐静雯周军闫会昌赵娜张晶陈奎生
- 关键词:纤维瘤病包涵体肌成纤维细胞良性肿瘤良性增生真皮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