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芸
- 作品数:13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生物学建筑科学更多>>
- 中本衔接培养体系中学籍管理的困境及对策
- 2016年
- 为实现中本衔接体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多维度监控策略被积极运用于其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学籍管理作为实施多维度监控策略的方法之一,其工作模式的优劣将或显性或隐性地折射于人才培养质量上,因此探索能兼具引导、保障和激励功能的制度化、人性化的学籍管理模式成为了中本衔接人才培养过程中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
- 贺芸
- 关键词:学籍管理
- 土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企业学习阶段教学实践与探索被引量:1
- 2016年
- 文章以一所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卓越计划"试点班的企业学习阶段教学实践为例,总结在实施基于"卓越计划"的创新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中组织企业课程教学、指导毕业设计和实习的经验,提出企业学习阶段的教学应以健全的双师型队伍和良好的深度合作企业群为基础,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组织形式,从而丰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助推卓越计划的目标达成。
- 贺芸赵风华齐永胜
- 关键词:土木工程
-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探索——换位思考教学模式的实践被引量:1
- 2017年
- 换位思考教学模式采用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与外语应用能力结合的手段,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求教师教学心理的愿望和兴趣。授课过程穿插学生为主导的演讲式教学模式和分组讨论形式,有利于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改变课堂沉闷的现象。
- 冯宁宁贺芸齐永胜
- 关键词:专业英语土木工程教学模式
- 一种嗜热芽孢杆菌所产耐高温纤维素酶的特性被引量:1
- 2012年
- 筛选得到了产耐高温纤维素酶的嗜热芽孢杆菌,发酵获得了耐热纤维素酶,试验结果显示该酶最适温度为70℃,最适pH值为7.0,Km值为5.0×10-3g/mL,Fe3+对酶有强烈毒害作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酶活性有促进作用。酶促降解纤维素主要产物为葡萄糖。
- 王鹏贺芸杨军方李大力
- 关键词:嗜热芽孢杆菌
- 产胞外耐高温纤维素酶细菌的获得和酶的纯化及性质研究被引量:12
- 2006年
- 对从高温堆肥中分离得到的一株产胞外耐高温纤维素酶的细菌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其属于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对其所产纤维素酶进行了分离纯化,该酶反应的最适温度约为66℃,最适pH值为7.0,至少有8个亚基。
- 贺芸
- 关键词: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提纯
- 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工科网络课程建设思考与探索——以钢结构设计网络课程建设为例被引量:2
- 2018年
- 本文针对地方经济发展所需应用型工程人才匮乏问题,结合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开展钢结构设计网络课程建设;分析当前钢结构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网络教学,提出应开发适合学生主体的钢结构设计网络课程,研究探讨应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专业化水平。
- 冯宁宁贺芸齐永胜杨青
- 关键词:钢结构设计网络课程课程建设钢结构
- 基于高校早期介入的土木工程中本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探究被引量:5
- 2016年
- 以一所地方普通高校领衔主持的土木工程专业中职与本科衔接教育项目为例,用SWOT法分析高校在与中职联合招生、分段培养过程中早期介入的可行性,探讨基于高校早期介入整合"中职—高校—企业"三方资源,构建兼顾分段独立性和一贯整体性的中本衔接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 贺芸赵风华郭献芳
- 关键词:本科早期介入
- 成人教育学者的网络化教育技能培育被引量:3
- 2016年
- 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网络化教育已经得到迅速普及广泛应用。在教育网络化背景下,成人教育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作为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者,成人教育学者应该在充分了解网络化教育涵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在新环境下承担的责任,实现自身从传统教育模式向网络化教育模式的转换,适应网络化教育要求,不断提高网络技能,从而推动成人教育人可持续性发展。
- 贺芸
- 关键词:网络化教育教育技能
- 钢结构工程灾难性事故案例教学剖析
- 2015年
- 在"钢结构"教学中适当运用钢结构灾难性事故案例,可以起到增强土木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作用。文章探讨了钢结构工程因设计、制作、施工等环节中的错误而导致结构被彻底破坏的5个灾难性案例,并从教学和工程角度详细分析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应该汲取的教训,分析了工程事故的复杂性,阐述了为避免和减少钢结构灾难性事故发生,进入钢结构专业领域的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和品质。
- 齐永胜赵风华贺芸
- 关键词:灾难性事故钢结构教学钢结构设计钢结构制造钢结构施工
- 公众“垃圾分类回收”行动的机会及途径分析
- 2013年
- 根据对校园师生的调查结果,认为人们已逐步意识到垃圾循环再利用的必要性,但能自觉开展垃圾分类回收行动的人很少。分析了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主体性、突破"社会两难论"的可能性和市场定价对垃圾产量的抑制作用。提出相关环境政策应以保护公众生活体系为前提,通过采用合理的定价方式和支持非政府组织的建设等策略,逐步改变生活方式,畅通公众开展"垃圾分类回收"行动的途径。
- 贺芸曹守青毛悦
- 关键词:生活垃圾垃圾分类垃圾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