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抑郁
  • 4篇抑郁症
  • 4篇精神分裂症
  • 4篇分裂症
  • 3篇疗效
  • 2篇治疗精神分裂...
  • 2篇奥氮平
  • 1篇电休克
  • 1篇电休克治疗
  • 1篇丁螺环酮
  • 1篇短期疗效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干预
  • 1篇心理科
  • 1篇心理治疗
  • 1篇休克
  • 1篇药物
  • 1篇医疗纠纷
  • 1篇抑郁程度
  • 1篇抑郁障碍

机构

  • 11篇吉安市第三人...

作者

  • 11篇黄建
  • 10篇左红英
  • 2篇左小云
  • 1篇杨惠
  • 1篇颜晓章
  • 1篇邹海云

传媒

  • 3篇现代诊断与治...
  • 3篇中国民族民间...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7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抑郁药物合奥氮平治疗伴躯体疼痛抑郁症4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抗抑郁药物合并奥氮平治疗伴躯体疼痛抑郁症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取伴有躯体疼痛症状抑郁症患者80例,将其分为实验组(抗抑郁药合奥氮平治疗)和对照组(抗抑郁药治疗),每组各40例,疗程4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疼痛量表进行临床疗效评定;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在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抑郁药物合并奥氮平治疗伴有躯体疼痛抑郁症患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建左红英杨惠左小云
关键词:抗抑郁药奥氮平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工作记忆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观察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精神分裂患者工作记忆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培酮治疗。用2-back工作记忆测试对患者进行工作记忆测评,测试时间以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进程为参考,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疗程治疗结束后1 d较2周正确率低,反应时长;治疗前较疗程治疗结束后2周正确率低,反应时长;疗程治疗结束后1 d,对照组患者较观察组正确率高,反应时短;疗程治疗结束后2周,对照组患者较观察组正确率低,反应时长。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将对患者工作记忆产生短暂的、可逆的影响,恢复后可得到一定改善。
左红英黄建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工作记忆精神分裂症
可变剂量氨磺必利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探究
2015年
目的探究可变剂量氨磺必利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8例精神分裂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可变剂量氨磺必利片治疗,对照组采用固定剂量氨磺必利片治疗,治疗8周后,参照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两组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4%,高于对照组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有轻微的不良反应。结论可变剂量氨磺必利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黄建左红英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42例临床观察
2015年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患者社会功能影响。方法: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8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实验组患者接受真性r TMS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假性r TMS治疗。治疗前后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疗效进行评定,使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对社会功能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疗效以及社会功能恢复程度。结果:治疗后实验组PANS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SP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r TMS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值得进一步研究。
左红英黄建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精神分裂症
丁螺环酮联合帕罗西汀对抑郁症患者疗效及负性情绪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丁螺环酮联合帕罗西汀对抑郁症患者疗效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接诊的6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采用帕罗西汀联合丁螺环酮治疗。观察两组疗效、负性情绪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观察组干预后HAMD、HAMA评分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2,P=0.774>0.05)。结论单独采取帕罗西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而言,其疗效不如采取丁螺环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效果好,而且患者的负性改善较好,且未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黄建
关键词:丁螺环酮帕罗西汀抑郁症负性情绪
小组人际心理治疗在儿童期受创伤抑郁障碍47例中的应用
2015年
目的:观察应用小组人际心理治疗儿童期受创伤抑郁障碍的效果,探究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94例儿童期受创伤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小组人际心理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项功能指标及焦虑抑郁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睡眠问题、情绪低落等指标以及焦虑抑郁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组人际心理治疗可以显著地改善儿童期受创伤抑郁障碍患者的社会心理功能及抑郁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建左红英
关键词:抑郁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倾向抑郁症与单纯抑郁症患者治疗后短期疗效的差异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边缘性人格障碍倾向抑郁症与单纯抑郁症患者之间短期疗效的差异,探讨合并边缘性人格障碍对抑郁症病症的影响。方法取2014年6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5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5例单纯抑郁症患者作为对照组,25例有边缘性人格障碍倾向的抑郁症患者作为试验组。两组均服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w末使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l7)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HAMDl7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w末,试验组的HAMDl7总分、认知障碍因子分、情绪因子分均比对照组高;第4w末,试验组的HAMDl7总分、各因子分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疗效(100%)明显比试验组(80.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临床症状的短期疗效会受到边缘性人格障碍倾向的不良影响,临床上应多加注意。
黄建左红英
关键词:抑郁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短期疗效
结构式心理干预改善中老年男性心理抑郁程度的效果研究
2020年
目的探究结构式心理干预对改善中老年男性心理抑郁程度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中老年男性心理抑郁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心理疗法,观察组采取结构式心理干预。经2个月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HAMD-24、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构式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中老年男性心理抑郁程度,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
颜晓章黄建左红英
关键词:结构式心理干预中老年男性抑郁程度
重点观察室在临床心理科管理中的运用
2021年
目的探讨重点观察室在临床心理科管理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于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6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0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行全开放管理期间收治的58例抑郁症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4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行重点观察室管理期间收治的68例抑郁症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0 d后的自杀态度评分、自伤、自杀、医疗纠纷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30 d后,两组患者的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自伤、自杀、医疗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管理总满意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7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心理科设置重点观察室管理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自杀态度,减少自伤、自伤发生率,且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心理科综合应用。
黄建左红英左小云邹海云谢根英胡学根
关键词:心理科自杀率医疗纠纷
首发抑郁症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无效后合并奥氮平疗效再观察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症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无效后合并奥氮平的疗效。方法在患者连续4周接受艾司西酞普兰方案治疗后仍无明显效果的基础上加用奥氮平,连续治疗8周后评估临床疗效,并比较患者奥氮平用药前后抑郁程度、认知能力、睡眠质量以及中枢神经损伤标志物[神经营养因子(BDNF)、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同型半胱氨酸(Hcy)、皮质醇(COR)]变化情况。结果疗程结束时总有效率为71.67%,治疗期间患者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患者用药后1周、4周、8周的HAMD评分、PSQI评分逐渐下降,Mo CA评分逐渐升高,与服用奥氮平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用药后1周、4周、8周血清NSE、Hcy、COR水平逐渐下降,BDNF水平逐渐升高,与服用奥氮平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发抑郁症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无效后加用奥氮平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抑郁程度、认知能力、睡眠质量以及中枢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左红英黄建
关键词:首发抑郁症艾司西酞普兰奥氮平中枢神经功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