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瑶 作品数:26 被引量:143 H指数:7 供职机构: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甘肃省卫生行业科研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甘肃省2013-2018年布鲁氏菌病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2019年 目的分析甘肃省2013-2018年布鲁氏菌病(布病)空间分布特征,探索热点、冷点聚集区域,为本地区布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为基础,采用ArcGIS10.5和GeoDa1.6软件对甘肃省2013-2018年布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其空间分布规律和发病热点区域。结果三维趋势分析显示,甘肃省布病发病由北向南逐渐降低,西部略高于东部地区;全局自相关结果显示,2013-2018年布病报告发病率全局Moran’sI指数分别为0.242、0.487、0.424、0.460、0.427和0.468(P<0.01),提示布病发病呈聚集性分布;局部自相关结果显示热点县(区)数有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东、中部以北地区;河西地区(武威市、张掖市、金昌市和酒泉市)热点县(区)数有上升趋势。冷点区域主要在甘肃省东部、东南部和中部以南地区。结论2013-2018年甘肃省布病报告发病率存在空间聚集性,东、中部地区热点县(区)数有下降趋势,河西地区热点县(区)数有上升趋势,应成为今后布病防控的重点区域。 魏孔福 张宏 何健 苟发香 成瑶 刘新凤关键词:布鲁氏菌病 空间自相关 甘肃省手足口病时间风险特征的空间聚集性探测研究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甘肃省手足口病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发病风险区域,评估防控措施实施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甘肃省87个县每周手足口病数据,分析手足口病的时间风险特征指数,采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对时间风险特征指数的发病风险区进行可视化探测和分析。结果 2018年甘肃省手足口病共报告病例13571例,报告发病率为51.73/10万,全年有两个发病高峰。手足口病的时间风险特征指数(频率指数为0.430,持续时间指数为4.657,强度指数为11.106)存在空间聚集性,3个时间风险特征指数在定西市安定区和兰州市七里河区均呈现高值聚集状态,是手足口病发病的热点区域。结论甘肃省手足口病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安定区和七里河区是手足口病的发病高风险区域,不同发病风险区防控措施效果不同。 刘海霞 刘新凤 杨筱婷 苟发香 郑芸鹤 魏孔福 蒋小娟 成瑶 张宏关键词:手足口病 空间聚集性 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间风险的空间特征分析 2020年 目的描述并探讨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时间风险特征。方法收集截至2020年2月16日甘肃省各县(区)报告的COVID-19的发病数、相应县(区)人口数等数据,运用空间统计学的方法计算各县(区)的时间风险指数频率指数(α)、持续时间频率(β)和强度指数(γ)。结果全局自相关分析发现,α的Moran’s I系数为0.115,提示未来COVID-19发病频率增加概率较小。γ的Moran’s I系数为0.070,说明COVID-19确诊病例不会集中出现,疫情的发病强度较低。甘肃省COVID-19疫情的α、β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性(P<0.05),γ不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性(P>0.05)。α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区域(主要分布于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红古区、皋兰县和榆中县)内存在高-高聚集性(P<0.05)。β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区域(主要分布于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皋兰县和榆中县)内存在高-高聚集性(P<0.05)。结论结果提示兰州市大部分县(区)呈现高风险聚集性,但发病强度较低;全省在疫情期间采取的各项防控措施及时、有效。 郑芸鹤 刘海霞 苟发香 张宏 杨筱婷 田彦军 魏孔福 成瑶 蒋小娟 刘新凤2015-2020年甘肃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分析2015—2020年甘肃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探测发病聚集区域,为制定疫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建立2015—2020年甘肃省HFRS病例数据库,利用ArcGIS 10.5软件和SaTScan 9.6软件进行三维趋势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2015—2020年HFRS报告发病数663例,死亡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42/10万;40~60岁年龄段病例数最多,男女性别比为1.64∶1,职业以农民(64.71%)和牧民(17.65%)为主;有春夏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三维趋势分析显示,HFRS发病总体分布,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东西方向呈现明显的中间高两边低的倒U形趋势。时空扫描分析结果显示,2018—2020年甘肃省HFRS发病率存在时空聚集性,聚集区位于甘肃省中部以南及南部地区的11个县(市)。结论2015—2020年甘肃省HFRS存在流行和时空聚集性,春夏季和秋冬季高发,青壮年农牧民为主要发病人群,高发地区为甘肃省中部以南及南部地区的部分县(市),并有扩散的趋势,应加强监测,制定和落实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魏孔福 张宏 刘新凤 成瑶 苟发香 李慧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 甘肃省2013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空间聚集性分析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分析2013年甘肃省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报告发病率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索乙肝的发病聚集区,为乙肝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开源软件Geo-Da 1.60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使用FleXScanV3.1进行时空聚集性分析,最后采用Map Info7.0软件将探测结果可视化。结果甘肃省2013年乙肝发病率的全局自相关系数Moran′s I为0.289 2(P=0.002),具有显著的聚集性分布特征。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临潭县、碌曲县及玛曲县呈现高值聚集状态(P<0.05),为2013年乙肝发病"热点"区域;嘉峪关市、会宁县、甘州区、高台县、通渭县、陇西县、崆峒区、崇信县、安定区、靖远县呈现低值聚集区(P<0.05),为2013年乙肝发病"冷点"区域。空间不规则扫描分析显示共发现碌曲县、凉州区、徽县、西峰区、广河县5个区域及各自周边县区为乙肝发病聚集区域。结论甘肃省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具有空间聚集性,最有可能聚集的为甘南州,向定西及临夏延伸,另外有四个聚集区域分别在武威、金昌,天水陇南,庆阳,临夏,是今后甘肃省乙肝防控的重点区域。 李治平 刘新凤 刘东鹏 任晓卫 蒋小娟 魏孔福 成瑶 孟蕾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 发病率 X-12-SARIMA在甘肃省猩红热疫情分析及短期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探讨X-12和季节性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seasonal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SARIMA)在甘肃省猩红热疫情分析及短期预测中的应用。方法 利用2010-2017年甘肃省猩红热月发病率数据建立SARIMA模型并进行短期预测,运用X-12季节调整法分析疾病流行的季节波动等特征。结果 建立的SARIMA(3,1,1)(1,1,1)_(12)模型参数估计值均有统计学意义,残差为白噪声序列,预测值的精度评价指标和误差衡量指标均符合标准。2010-2018年甘肃省猩红热月发病率存在明显季节波动,季节因子影响6月最大且呈缓慢下降趋势,循环-趋势成分影响呈缓慢上升趋势,不规则因子影响规律平稳。结论 X-12季节调整方法能较好地分析具有一定季节波动和长期趋势传染病的时间变化规律,SARIMA模型对于甘肃省猩红热的短期预测效果较好。 蒋小娟 刘新凤 成瑶 杨筱婷关键词:猩红热 季节调整 甘肃省土地覆盖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关联研究 2025年 目的了解土地覆盖与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以甘肃省HRFS流行地区为研究区域,收集2012年1月―2022年12月的HRFS病例资料及土地覆盖类型资料,以各县(区)及自然年为研究单位,使用泊松回归估计主要土地覆盖类型及土地覆盖类型比例与HRFS关联强度指标的相对危险度,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估计其主要土地覆盖类型比例与HRFS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以草地为主要土地覆盖类型地区的HFRS发病风险是以农田为主地区的2.781倍(95%CI:2.336~3.310,P<0.01),而以森林和灌木为主要土地覆盖类型地区的HFRS发病风险低于农田,其RR值分别为0.455(95%CI:0.319~0.648,P<0.01)和0.130(95%CI:0.041~0.401,P<0.01)。HRFS发病风险随农田、荒地覆盖类型比例的增加而下降,随草地覆盖类型比例的增加而上升,与森林、灌木覆盖类型比例呈倒“V”型关系。结论甘肃省土地覆盖与HFRS发病风险有关联。HFRS防控策略与措施的制定应考虑土地覆盖及其变化,以减少对HFRS的流行风险。 苟发香 魏孔福 王旭霞 姚进喜 成瑶 刘新凤 汪丽娟 马文娟 王龙 张晓曙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 甘肃省2013年肺结核发病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运用空间统计学的方法描述并分析2013年甘肃省肺结核发病的空间分布模式,为肺结核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导出甘肃省2013年各区(县)肺结核发病数据、相应区(县)人口数等数据,运用空间统计软件分析甘肃省肺结核发病的空间相关性、空间聚集性特征。结果甘肃省2013年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I=0.314,Z(I)=4.673,P<0.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区域内存在高-高(或热点区域,主要分布于金昌市以西的河西地区)、低-低(或冷点区域,分布于兰州市部分地区、定西市安定区、平凉市与庆阳市相连地区)等关联模式的县(区)(P<0.05);不规则空间扫描结果显示肺结核发病最大可能聚集区为河西地区(LLR=364.83,RR=1.888,P=0.001),且与局部空间自相关高-高关联模式区域相似。结论甘肃省2013年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呈非随机分布,河西及陇南部分地区为甘肃省肺结核发病聚集区域,是肺结核的重点防控地区。 刘东鹏 苟发香 刘新凤 任晓卫 李娟生 郑芸鹤 刘海霞 魏孔福 杨筱婷 成瑶 孟蕾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甘肃省2008—2013年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时间模型运行结果分析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分析甘肃省2008—2013年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时间模型的运行结果,评价该预警系统的灵敏性和实用性,为进一步优化预警阈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甘肃省2008年1月—2013年12月传染病预警数据,分析传染病预警系统时间模型产生的预警信号数量及响应结果,并比较不同病种和地区预警阈值调整前后的预警结果。结果甘肃省2008—2013年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共发出预警信号39 940条,报告病例数与预警信号数比值为9.01:1,疑似事件信号数占预警信号数的1.57%,预警信号阳性率为0.64%;发出预警信号最多的病种为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占所有预警信号的63.17%;在预警阈值调整后,预警系统灵敏度由70.59%下降至39.62%,预警信号阳性率由0.88%下降至0.34%,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痢疾、甲肝、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警阳性率下降;预警信号共覆盖甘肃省14个市州86个县区,响应时间中位数为0.84 h;在预警阈值调整后,仅兰州市、嘉峪关市预警信号阳性率上升,所有市州信号响应时间中位数均较调整前缩短。结论甘肃省2008—2013年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稳定,预警系统阈值调整后预警效果欠佳,今后将根据不同病种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优化阈值,减少假阳性预警,进一步提高预警系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刘新凤 成瑶 刘东鹏 杨筱婷 刘海霞 郑芸鹤 魏孔福 孟蕾关键词:传染病 2014—2018年甘肃省猩红热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分析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分析2014—2018年甘肃省猩红热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探索高发聚集区域,为猩红热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开展2014—2018年甘肃省猩红热发病情况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利用趋势面分析猩红热的空间分布趋势,采用空间扫描分析猩红热的聚集区域。结果2014—2018年甘肃省猩红热发病呈缓慢的上升趋势(趋势χ^(2)=195.285,P=0.000),共报告猩红热病例6624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5.08/10万,97.95%的病例发生在15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高峰期集中在5—7月和10月—次年1月;三维趋势分析显示,猩红热报告发病总体分布由北向南显著降低,由西向东显著降低;空间扫描结果显示,猩红热报告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聚集区域为西部和中部的部分县(区),2016年开始聚集区域由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结论2014—2018年甘肃省猩红热报告发病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应将聚集区作为重点防控地区,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成瑶 刘新凤 蒋小娟 苟发香 张宏关键词:猩红热 空间聚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