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亚杰
- 作品数:8 被引量:13H指数:3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中国肝癌分期患者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临床疗效差异与预后影响因素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分析不同中国肝癌分期(CNLC)患者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临床疗效差异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125例肝细胞癌(HCC)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实验室检测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甲胎蛋白(AFP)]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进行3年随访,并依据随访生存与否分为生存组、死亡组。统计患者3年总生存率(OS),比较不同CNLC分期HCC患者3年OS,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5例HCC患者3年OS为67.20%(84/125),其中CNLCⅠa期患者的3年OS高于Ⅰb期、Ⅱa期、Ⅱb期、Ⅲa期、Ⅲb期患者,Ⅰb期患者3年OS高于Ⅲa期、Ⅲb期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肿瘤数目多发、肿瘤破裂、低分化及血管侵犯患者占比高于生存组,死亡组ALT、AST、AFP水平高于生存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多发、肿瘤破裂、低分化、血管侵犯、ALT、AST、AFP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不同CNLC分期HCC患者术后OS差异较大,肿瘤数目为多发、肿瘤破裂、低分化、血管侵犯、ALT、AST、AFP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张蓉张婕潘亚杰
- 关键词:肝细胞癌预后
- 慢性丙肝持续病毒学应答后发生肝癌的危险因素研究
- 目的 研究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 C)抗病毒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后发生肝癌(SVR后HCC)的危险因素和预测模型.方法...
- 曾庆磊付艳玲吕君刘艳民潘亚杰余祖江
- 关键词:队列研究慢性丙型肝炎肝细胞癌持续病毒学应答
- 肝脂肪酸结合蛋白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中的作用及机制
- 背景和目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被认为是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其中乙肝病毒X蛋白(HBx)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前期的研究表明肝脂肪变性是肝细胞癌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HBx可诱导肝脂肪变性。然而,肝脏脂...
- 潘亚杰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肝细胞癌信号转导
- 文献传递
- 慢性丙型肝炎经抗病毒治疗后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患者发生肝细胞癌危险因素预测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CHC)抗病毒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后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和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因 CHC 入院且抗病毒后获得 SVR 的住院患者共203例,其中 SVR 后 HCC 患者11例;应用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研究 SVR 后 HCC 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危险因素预测SVR 后 HCC 的截断值。结果在 Cox 模型中,与初始诊断 HCV 感染时疾病阶段为 CHC 相比,初始诊断为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 SVR 后 HCC 风险增加9.4倍;SVR 时白蛋白水平每升高1 g/L,SVR 后HCC 的风险降低20%。SVR 时白蛋白水平预测 SVR 后 HCC 的截断值为≤36.0 g/L,ROC 曲线下面积为0.809。基于初始诊断 HCV 感染时疾病阶段为代偿期肝硬化和 SVR 时白蛋白≤36.0 g/L 基础上建立了 SVR 后 HCC 预测模型,其 ROC 曲线下面积为0.871,敏感度、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18、0.896和0.989。结论初始诊断 HCV 感染时为代偿期肝硬化和 SVR 时白蛋白≤36.0 g/L 是SVR 后 HCC 的危险因素,且可较好地预测 SVR 后 HCC 的发生风险。
- 曾庆磊吕君付艳玲刘艳民潘亚杰余祖江
- 关键词:队列研究持续病毒学应答
- 肝脂肪酸结合蛋白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中的作用及机制
- 背景和目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被认为是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其中乙肝病毒X蛋白(HBx)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前期的研究表明肝脂肪变性是肝细胞癌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HBx可诱导肝脂肪变性。然而,肝脏脂...
- 潘亚杰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肝细胞癌
- 文献传递
- 艾米替诺福韦治疗乙肝病毒相关肝硬化患者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探讨艾米替诺福韦(tenofovir amibufenamide,TMF)治疗乙肝病毒相关肝硬化患者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4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的54例初次使用TMF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TAF)抗病毒治疗的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TMF组30例,TAF组24例,采集其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基线数据、治疗24周时病毒学应答率(HBV DNA<20 IU/m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复常率、肝硬度测定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肾功能和血脂的变化情况等。结果基线时,TMF组和TAF组的年龄、HBV DNA、ALT、LSM分别为(47.27±10.33)vs(46.96±10.43)岁、1.28[1.28,4.75]vs 1.28[1.28,4.72]log10 IU/mL、(64.20±58.52)vs(59.21±60.54)U/L、(20.76±8.01)vs(21.44±11.76)kPa;两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时,TMF组和TAF组病毒学应答率、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00%(11/11)vs 80%(8/10)、84.62%(11/13)vs 90.00%(9/10)、20%(2/10)vs 14.29%(1/7),LSM较基线下降3.96 vs 5.71 kPa,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时TMF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水平低于TAF组[(2.49±1.01)vs(3.04±0.88)log10 IU/mL,P<0.05]。肾功能方面,两组血清肌酐、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血β2微球蛋白较各自基线均无显著改变;血脂方面,治疗24周时,TMF组高密度脂蛋白升高0.1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升高0.28 mmol/L(组内比较P值分别为0.011、0.001),TAF组总胆固醇升高0.35 mmol/L(组内比较P<0.05);TMF组三酰甘油降低0.27 mmol/L,TAF组TG升高0.15 m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TMF和TAF治疗乙肝病毒相关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无显著差异,TMF在降低HBsAg、升高HDL和降低TG方面优于TAF。
- 吕雪艳陈如悦潘亚杰华静黄硕李为哲曾庆磊
- 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的临床治愈效果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清除情况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至2019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HBsAg≤1500 IU/ml、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HBV DNA不可测且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至少1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48周,主要研究终点是72周时HBsAg清除的比例,同时分析HBsAg清除的预测因素。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分析定量数据,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定性数据。结果研究共纳入38例患者,其中13例患者在治疗48周时获得了HBsAg清除,另有6例患者在疗程延长至72周治疗期间获得了HBsAg清除,占全部入组患者的50.00%。比较HBsAg清除组和未清除组间的HBsAg动力学整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及基线、12周、24周时HBsAg水平和治疗早期HBsAg下降幅度是治疗72周时HBsAg清除的预测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值=1.311;P=0.016;95%置信区间:1.051~1.635)和治疗24周时HBsAg水平(OR值=4.481,P=0.004;95%置信区间:1.634~12.290)是HBsAg清除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对核苷(酸)类似物经治、HBsAg≤1500 IU/ml、HBV DNA不可测的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Peg-IFNα治疗48周可促进HBsAg清除;在48周时未获得HBsAg清除的16例患者,将疗程延至72周后,其中6例患者(37.50%)也获得了HBsAg清除,因此需要根据预测指标定制最佳个体化治疗策略,而并非48周固定疗程;年龄(≤38岁)、基线HBsAg水平(≤2.86 log_(10)IU/ml)、24周时HBsAg水平(≤0.92 log_(10)IU/ml)和12周HBsAg自基线下降幅度(≥0.67 log_(10)IU/ml)提示患者很大可能在联合治疗72周时获得HBsAg清除,其中基于24周时HBsAg水平≤0.92 log_(10) IU/ml的联合指标将识别出85%~100%可能获得HBsAg清除的患者。
- 梁晗王晨朱鹏飞曾庆磊黄向博潘延凤潘亚杰胡秋月罗霞陈慧余祖江鲁凤民吕君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聚乙二醇干扰素Α
- 慢性丙型肝炎持续病毒学应答后发生肝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研究抗HCV治疗后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发生肝癌(HC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6年至2014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因慢性丙型肝炎入院抗病毒后获得SVR且未发生HCC的住院患者192例,SVR后发生HCC患者11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HCC组随访中位时间为17(10-39)个月,无HCC组为50(33~63)个月。HCC组初始诊断HCV感染时以及抗病毒时疾病所处的阶段为代偿期肝硬化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无HCC组(54.5%比4.2%,P<0.01;63.6%比16.7%,P:0.001);HCC组病毒性肝炎家族史的比例显著高于无HCC组(100%比10.4%,P〈0.01);HCC组SVR时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无HCC组[(35.0±6.0)g/L比(41.3±4.7)g/L,P=0.001];HCC组SVR时甲胎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无HCC组[(29.8±3.2)ng/mL比(5.7±4.4)ng/mL,P〈0.01]。结论初始诊断HCV感染时和抗病毒时患者为代偿期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家族史、SVR时低白蛋白水平以及SVR时较高甲胎蛋白水平可能是慢性丙肝患者sVR后HCC的危险因素。
- 曾庆磊付艳玲吕君刘艳民潘亚杰余祖江
-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肝细胞癌持续病毒学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