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思邑

作品数:14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2篇语言文字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生活》
  • 3篇多模态
  • 3篇媒体
  • 3篇抗战
  • 2篇战时
  • 2篇政府
  • 2篇政府组织
  • 2篇周刊
  • 2篇红十字
  • 2篇非政府组织
  • 2篇《生活》周刊
  • 1篇隐喻
  • 1篇隐喻研究
  • 1篇语篇
  • 1篇语篇视角
  • 1篇语言
  • 1篇语言学
  • 1篇战争
  • 1篇政治
  • 1篇政治话语

机构

  • 9篇四川外国语大...
  • 1篇国际关系学院
  • 1篇外交学院

作者

  • 11篇周思邑
  • 2篇刘玉梅

传媒

  • 2篇青年记者
  • 1篇外语电化教学
  • 1篇神州
  • 1篇魅力中国
  • 1篇外国语文
  • 1篇视听
  • 1篇新闻研究导刊
  • 1篇天津外国语大...
  • 1篇开封文化艺术...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方媒体视野下日军对华无差别轰炸报道的当代解读——以战时《生活》周刊为例
2017年
在纪念"卢沟桥事变"和抗战全面爆发80周年之际,本文选取二战期间读者广泛的西方主流媒体《生活》对日军对华无差别轰炸报道为对象,进行样本数量、内容特点、原因和影响解读。战时《生活》对日军对华无差别轰炸报道是"人、景、物、数、事"五位一体的立体报道,以日军侵华事件为主线,从西方视角呈现了生动独特的轰炸报道,使西方读者了解了中国在二战中的被轰炸灾难。《生活》的"图片故事"对战时日军对华无差别轰炸的报道给了读者直观的视觉冲击,在战时引起了读者广泛的关注和同情,纷纷声援和支持中国的抗战;在战后为学界研究日军对华无差别轰炸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数据和图像资料,是当代研究战争以史为鉴的重要史料。
周思邑
关键词:《生活》
多模态编辑的先驱——《生活》的编辑特色分析
2020年
1936年亨利·卢斯创办的《生活》富含文本、图像、色彩等元素,具备显著的多模态编辑特征。《生活》别具一格的摄影角度与深度文字相结合的编辑形式,革新了美国杂志的叙述方式,风靡无数西方家庭。战时《生活》画报对中国的报道是其报道重点之一,包括封面故事、细说图片、海外掠影、编辑来信和漫画故事等,编辑核心是"图文双构",报道塑造了美国和西方读者对中国的看法。
周思邑孙晨
关键词:《生活》多模态
西方媒体视角下的抗战大后方形象——基于1936-1945年美国《生活》杂志的解读被引量:3
2018年
201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等重大问题”①。在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今天,还原西方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抗日战争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周思邑
关键词:西方媒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大后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从马噶尔尼使华看东西方世界的撞击
2014年
18世纪末的马噶尔尼使华是东西方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大国—中英之间的首次撞击。出使过程中的礼仪之争反应了东西方之间不同思想的碰撞,这种不同的思想来源于东西方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国际体系的认识。东西方的相遇和碰撞是历史的必然,撞击后东方的转变也是历史所致,大势所趋。
周思邑
抗战时期美国《生活》对中国的图像报道及启示被引量:2
2019年
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抗战时期美国主流媒体通过对中国的抗战报道在西方读者中宣传了中国的抗战贡献,塑造了中国的抗战形象。本文选取了抗战时期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生活》杂志的对华报道,分析其"图像故事"的意义和启示。《生活》的创刊词是"看生活,看世界",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报道新闻,风靡无数美国家庭,塑造了美国民众对中国和世界的看法。1936年创刊的《生活》曾比《时代》读者更广泛,因为每个人都能欣赏图像,尤其战争年代,场面壮观、扣人心弦的摄影作品更多。
周思邑
关键词:抗战时期美国家庭图像主流媒体中美建交
多模态互动研究的新进展——《汉语互动中的多模态》评介被引量:6
2020年
人类互动在本质上是多模态的,因此多模态互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多模态互动理论评述了《汉语互动中的多模态》一书,总结了该书的三个研究问题,介绍了书中十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了该书的主要特点和启示。文章指出,汉语多模态互动研究是多模态互动研究的新进展,未来汉语多模态互动研究的模态形态、被试对象、语料资源和理论研究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刘玉梅周思邑
关键词:多模态
《政治隐喻中的变体》评介被引量:1
2022年
一、引言近年来政治话语领域的隐喻研究蓬勃发展,政治隐喻最突出的特点是在使用中会产生隐喻变体,即同一隐喻传达不同的意义,以实现不同的意图和目的。《政治隐喻中的变体》由Perrez,Reuchamps和Thibodeau编著,约翰·本杰明出版社出版,是该出版社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话语分析系列丛书的第85卷。该丛书将语言学、政治学等与人类互动有关的学科相结合,旨在从语言/话语分析的角度对政治、社会和文化进程进行研究。《政治隐喻中的变体》围绕政治话语中的隐喻变体研究,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观察和解释政治隐喻变体。
刘玉梅周思邑
关键词:政治隐喻话语分析政治话语隐喻研究语言学变体
多模态语篇视角下的中国抗战形象研究——以《生活》(1936-1945)中的中国报道为中心被引量:4
2020年
国家形象是主体间互动和认知的产物,媒体报道模态的选择与架构对国家形象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为背景,构建"现实-认知-模态"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从生产背景、意义建构和模态关系三个方面分析《生活》杂志中有关中国抗战报道的多模态特征,探析所建构的中国抗战形象。研究发现,相关报道多为互补和对比型模态关系,这种关系背后体现了意义建构的独特认知选择及其战争现实、文化和情景语境的生产背景。报道视角经历了从局外人同情到盟友共情的转变,在不同战争阶段突显了中国的灾难形象、坚强形象和盟友形象,影响了美国各界对中国抗战的关注和支持。
周思邑
关键词:《生活》多模态
亨利·卢斯《生活》周刊的编辑价值研究——以《生活》(1936—1945)的中国报道为例
2020年
亨利·卢斯创办的《生活》周刊开创了"图片故事"的先河,内容涉及多领域、多范围、多体裁,别具一格的摄影角度与深度文字相结合的编辑形式,革新了美国杂志的叙述方式,风靡了无数西方家庭。二战期间,《生活》周刊对中国的报道是其报道重点之一,主要包括封面故事、细说图片、海外掠影、编辑来信和漫画故事等,编辑核心是"图文双构",塑造了西方读者对中国的看法。因此,《生活》周刊对二战期间中国的报道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出版研究价值。
周思邑
关键词:《生活》周刊
国际红十字组织的发展和特点
2014年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在许多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之一。国际红十字会组织在灾难救助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梳理国际红十字组织参与灾难救助的发展历程,探究其优势和不足,为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周思邑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