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静

作品数:10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6篇梗死
  • 3篇疗效
  • 3篇成像
  • 2篇丁苯
  • 2篇丁苯酞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血管成形
  • 2篇血管成形术
  • 2篇张量成像
  • 2篇临床疗效
  • 2篇弥散
  • 2篇弥散张量
  • 2篇弥散张量成像
  • 2篇苯酞
  • 2篇成形术
  • 2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弥散

机构

  • 10篇保定市第一中...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赵静
  • 8篇刘永刚
  • 6篇许云鹤
  • 5篇赵小妹
  • 4篇常文龙
  • 3篇曹姗
  • 1篇张祥建
  • 1篇邢震宇
  • 1篇卢军栋
  • 1篇邢振宇
  • 1篇马艳
  • 1篇张丽
  • 1篇于占江
  • 1篇张浩
  • 1篇曹珊
  • 1篇张炳信

传媒

  • 3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年份

  • 1篇2015
  • 7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不同时期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梗死不同时期的演变规律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55例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分析DTI图像、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面弥散系数(ADC)的变化,并比较病例组不同部位脑梗死与对照组相应部位脑组织FA值的变化特点。结果患者不同梗死部位与对照组平均F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在超急性期梗死部位FA值与对照组相应部位比较无明显变化,随后(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逐渐降低,2组患者F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急性期、急性期的ADC图表现为低信号,FA图表现为高信号;亚急性期病变区的ADC图为低、等信号;FA图为混杂或低信号;慢性期病变区的ADC图为高信号,FA图为低信号。结论 DTI对脑梗死超早期诊断及临床分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赵静刘永刚赵小妹许云鹤
关键词:脑梗死弥散张量成像
丁苯酞序贯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评价丁苯酞序贯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序贯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全部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同时给予奥扎格雷钠静脉滴注;调控血压,控制血糖、血脂,积极治疗并发症;病情稳定后行早期神经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丁苯酞100 ml、2次/ d,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4 d,以后口服丁苯酞0.2 g,3次/ d,疗程90 d。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并详细观察记录各种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4天 NIHSS 评分[治疗组(4.36±3.11)分、对照组(6.12±2.67)分]均较治疗前[治疗组(11.42±3.20)分、对照组(11.64±3.43)分]降低(P 均<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F组内=2.125,P <0.01;F组间=18.63,P <0.01;F交互=25.34,P <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 BI 评分[治疗组(86.72±8.44)分、对照组(75.96±9.86)分]均较治疗前[治疗组(26.54±13.36)分、对照组(26.38±13.02)分]增高;丁苯酞治疗后 BI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组内=29.27,P <0.01;F组间=32.48,P <0.01;F交互=42.41,P <0.01;与对照组比较,P <0.05)。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序贯治疗能显著改善分支动脉硬化病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显著改善预后、安全性好。
许云鹤刘永刚赵静任翠剑曹姗
关键词:脑梗死丁苯酞序贯治疗
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后局部脑灌注的变化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后局部脑灌注的变化。方法:中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40例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术中术后均以血管造影明确颈动脉狭窄的情况,术前及术后10 d行CT脑灌注成像,观察局部脑血流速度(r CBF)、局部脑血容积(r 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的变化。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颈内动脉狭窄腔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术后7 d内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均明显改善,颈动脉狭窄程度明显减轻。术前患侧r CBV、r CBF明显低于对侧,MTT较对侧时间长(t=4.12、11.35、3.81,均P<0.05);术后患侧r CBV、r CBF均明显高于术前,MTT低于术前(t=3.32、3.79、9.30,均P<0.05)。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采用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局部脑灌注。
赵小妹刘永刚赵静
关键词:颈内动脉狭窄CT脑灌注成像
丁苯酞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评价丁苯酞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诊断均采用高木诚等提出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全部患者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丁苯酞50 mg·d-1,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4d。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能显著改善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刘永刚许云鹤赵静张丽曹珊马艳
关键词:脑梗死丁苯酞豆纹动脉
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评估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28例SS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术前及术后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颈部血管彩超(CDU)及脑血管造影(DSA)检查。随访至2014年1月,观察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结果术后TCD、CDU和DSA检查显示,患者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均为正向血流,临床表现为显著改善,仅3例出现相关并发症,至随访结束时,仅2例出现症状复发。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SSS有效、安全,且TCD、CDU可作为随诊常规手段。
赵小妹刘永刚赵静许云鹤曹姗任翠剑
关键词:支架植入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临床疗效
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探讨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观察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CST)的位置关系,从而早期判断患者预后.方法 将40例由于皮质脊髓束受损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研究组)及30名健康对照组行DTT检查,进行CST三维重建,了解CST受损情况,同时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对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2个月的ADL进行相关评分,从而了解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均作DTT成像,健康对照组双侧皮质脊髓束重建,解剖形态与正常人大致相吻合,自中央前回下行至内囊并延续至脑桥和延髓,每条连续形态一致性良好.研究组患者健侧皮质脊髓束形态与对照组一致,连续性好;患侧皮质脊髓束因受梗死区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为连续性中断及解剖结构形态一致性的丧失.根据CST受累程度,1级9例、2级20例、3级11例.DTT所示CST的损伤程度与治疗后2个月ADL评分呈负相关(r=-0.914,P<0.05).结论 DTT图像可无创性的显示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空间位置关系,分析病灶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作为早期判断运动功能受损和评估预后的客观依据.
赵静常文龙许云鹤赵小妹邢震宇刘永刚
关键词:皮质脊髓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临床预后
CEA、CYFRA21-1和TPS联合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3项标志物联合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90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和8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CEA、CYFRA21-1和TPS 3项标志物水平。结果肺癌组CEA、CYFRA21-1和TPS 3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CEA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47.8%,特异性为92.0%;CYFRA21-1的敏感性为61.1%,特异性为93.6%;TPS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89.1%。3项指标联合检测则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87.8%。结论 CEA、CYFRA21-1和TPS对NSCLC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三者联合检测有明显的互补性,可以显著提高NSCLC的诊断率。
常文龙赵静卢军栋邢振宇孙吉瑞于占江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CEACYFRA21-1TPS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临床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观察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早期脑梗死患者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以判断缺血半暗带治疗时间窗对早期脑梗死诊断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入住我院的35例早期脑梗死患者行DTI检查,测量梗死灶不同病期部分各向异性系数(FA)、平均弥散系数(DCavg)、相对各向异性系数(RA)、1-容积比(1-VR)及表面弥散系数(ADC);并在病灶的中心及周边各取直径为5 mm的区域定义为中心区与边缘区,测定病灶中心区与边缘区上述值的变化.结果 病侧DCavg值随脑梗死演变时间变化呈明显减低(0.398 ±0.014)、逐渐回升(0.426 ±0.071)、假正常化升高的趋势(0.448 ±0.042);在超急性期FA(0.418 ±0.033)、RA(0.401 ±0.028)、1-VR(0.392 ±0.047),明显升高,以后呈不可复性减低的趋势(0.352 ±0.056)、(0.348 ±0.039)、(0.359 ±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DC值在超急性期(0.354 ±0.051)×10-3mm2/s与急性期(0.368 ±0.046)×10-3mm2/s明显减低,在亚急性期(0.388 ±0.022)×10-3mm2/s逐渐恢复到与健侧几乎同一水平.DCavg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中心区(0.403±0.056、0.419±0.022)与边缘区(0.431±0.031、0.458±0.0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1)、ADC值超急性期病灶中心区[(0.316±0.054)×10-3 mm2/s与边缘区(0.371±0.040)×10-3mm2/s;急性期病灶中心区(0.327±0.036)×10-3mm2/s与边缘区(0.373±0.030)×10-3mm2/s]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00),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边缘区的FA(0.451±0.026、0.502 ±0.029)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梗死灶的FA、DCavg、RA、1-VR及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可早期推断出缺血半暗带,为治疗争取时间.
赵静常文龙刘永刚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缺血半暗带
肿瘤标志物TSGF与CA19-9联合检测在良、恶性腹水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研究肿瘤标志物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umor Supplied Group of Factors,TSGF)与CA19-9联合检测在良、恶性腹水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12例腹水患者,空腹抽取晨间静脉血后,采用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测定TSGF、CA19-9水平,并对血清和腹水TSGF、CA19-9水平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恶性腹水组血清、腹水TSGF水平和腹水/血清比值均显著高于良性腹水组;恶性腹水组血清、腹水CA19-9水平和腹水/血清比值均显著高于良性腹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检测方案的敏感性、准确性最佳,其中腹水敏感度为88.9%,准确度为90.2%;血清敏感度为74.6%,准确度为81.2%。结论 TSGF与CA19-9联合检测对鉴别良、恶性腹水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常文龙赵静张炳信张浩
关键词:肿瘤标志物CA19-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期脑梗死大鼠的干预作用
2012年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急性期脑梗死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按随机化原则将50只脑梗死大鼠模型随机分为BMSCs移植组、上清液移植组各22只及对照组6只。BMSCs组在脑梗死大鼠模型成功后3 h经静脉注入BMSCs 1 ml,上清液组注入上清液1 ml,对照组注入磷酸盐缓冲液(PBS)1 ml。术后28 d检测PBMSc在脑内的存活转化情况。分别于0、7、14及28 d观察记录各组大鼠的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SS)。结果 28 d后,BMSCs脑梗死灶边缘可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而上清液组及对照组病灶边缘则无NSE;细胞移植后,各组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从第7天起,BMSCs移植组NSS评分明显低于上清液组及对照组(P<0.05),而后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脑梗死大鼠体内后,可存活、移行至梗死灶周围,并分化为神经元细胞,而且能够减轻脑梗死大鼠的神经损伤程度。
赵小妹刘永刚许云鹤曹姗赵静张祥建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疗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