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桂来

作品数:9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肿瘤
  • 1篇胆管
  • 1篇胆管肿瘤
  • 1篇低剂量
  • 1篇低剂量CT
  • 1篇动脉瘤
  • 1篇多发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缺氧
  • 1篇新生儿缺氧缺...
  • 1篇新生儿缺氧缺...
  • 1篇新生儿缺氧缺...
  • 1篇血性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引导
  • 1篇神经节
  • 1篇神经节细胞
  • 1篇神经节细胞瘤
  • 1篇肾结石

机构

  • 7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李桂来
  • 6篇张雪宁
  • 3篇刘辉佳
  • 2篇刘美洲
  • 1篇谢林国
  • 1篇解海杰
  • 1篇赵博
  • 1篇夏庆来
  • 1篇陈莉
  • 1篇刘春雨
  • 1篇杨雄
  • 1篇赵博
  • 1篇彭景
  • 1篇富彦

传媒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华血管外科...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弥散加权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评价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影像表现。方法选择2012年1-10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足月HIE患儿38例,依据HIE诊断标准将患儿分为轻度HIE组(24例)和中重度HIE组(14例),另外选取12例无窒息史的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3组受试者均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WI检查,同时测量额顶叶灰、白质、放射冠、尾状核、豆状核、内囊后肢、丘脑等感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HIE患儿在DWI检查发现深部脑白质病灶16个,基底核丘脑区病灶2个,出血性病灶1个,小脑及脑干病灶1个。感兴趣区ADC值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额叶灰质、额叶白质、顶叶灰质、顶叶白质、豆状核、丘脑及内囊后肢的ADC值在对照组与轻度HIE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感兴趣区的ADC值在对照组与中重度HIE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叶灰质、顶叶灰质、放射冠、尾状核、豆状核、丘脑及内囊后肢的ADC值在轻度HIE组与中重度HIE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在检测HIE深部脑白质病灶方面较敏感,通过ADC值测定可以对HIE脑损伤程度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赵博张雪宁刘辉佳李桂来陈莉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
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的螺旋CT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分析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的CT特征性表现,提高对该病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7例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患者的术前CT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总结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的CT影像特征性表现。结果 33例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边界清晰,31例形态规则,30例钙化,5例囊变,CT值25~40Hu。CT增强扫描发现30例表现为典型渐进性强化,17例病灶包绕血管。结论 CT诊断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具有较高的价值,典型的渐进性强化方式和病灶包绕血管征象是其特征性表现。
李桂来张雪宁赵博
关键词: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
左侧椎动脉起源及走行异常伴椎动脉多发分支状变异一例
2019年
椎动脉起源及走行异常临床上比较少见,明确血管变异对于患者颈部及颈椎手术意义重大。本文报道1例主诉左上肢乏力,转头后猝倒,在行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后证实为特殊类型的椎动脉起源及走行异常病例。
刘辉佳张雪宁富彦李桂来刘美洲励贺文
关键词:椎动脉走行
双源双能量CT对肝内肿块型胆管癌和肝脓肿的鉴别诊断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通过双源双能量CT(DECT)定量分析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IMCC)和肝脓肿(LA)病灶的参数特点,探讨DECT在两者鉴别诊断中的优势。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并行DECT扫描的48例IMCC和39例L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所有病例的常规CT征象,并通过双能量分析软件对病变进行定量分析。比较CT常规征象与DECT定量分析在鉴别诊断IMCC和LA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常规CT征象鉴别诊断IMCC和LA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6.7%、70.2%、68.4%。IMCC的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值及k值均高于L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以静脉期NIC=0.194、k=1.697作为诊断阈值时,联合静脉期NIC和k值对IMCC和LA鉴别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7.5%、85.1%、86.3%。结论DECT提供的NIC值和k值可以定量鉴别IMCC和LA,且其诊断价值优于普通CT,值得临床推广。
李桂来张雪宁
关键词:胆管肿瘤肝脓肿
枸橼酸氢钾钠在大负荷肾尿酸结石治疗中的应用(附6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探讨枸橼酸氢钾钠在大负荷肾尿酸结石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以枸橼酸氢钾钠治疗的6例大负荷肾尿酸结石(长径>4cm)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1.3(42~66)岁,平均结石长径6.0(4.1~7.6)cm,腹部X线片(KUB)阴性,平均CT值475(418~535)HU,治疗前尿pH均≤5.5。6例血尿酸平均453.3(258.7~570.0)μmol/L,其中3例高于正常值,3例有痛风病史;2例有肾结石手术病史,结石成分回报为无水尿酸,其余4例根据病史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尿酸结石。所有患者均无泌尿系感染病史及泌尿系梗阻。6例均予口服枸橼酸氢钾钠颗粒治疗,以10g/d为起始剂量,按早餐后2.5g、午餐后2.5 g、晚餐后5.0 g分次服用,根据尿液pH值调整剂量,保持尿pH值6.5~7.0。治疗期间每2~3个月复查CT平扫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6例治疗2.5~8.0个月,无明显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结石负荷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平均长径缩短3.2(1.4~5.9)cm,其中2例结石基本消失。枸橼酸氢钾钠治疗后复查CT示,结石边缘由光滑变粗糙,结石表面及内部出现虫蚀样缺损及空洞,表现出明显的溶石现象。结论枸橼酸氢钾钠对大负荷肾尿酸结石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临床考虑尿酸结石的非感染患者可尝试应用枸橼酸氢钾钠治疗。
谢林国解海杰杨雄李桂来刘春雨
关键词:肾结石枸橼酸氢钾钠尿酸结石
肠系膜微小动脉瘤破裂伴肠腔内出血MDCT诊断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探讨肠系膜微小动脉瘤破裂伴肠腔内出血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肠系膜微小动脉瘤破裂伴肠腔内出血患者64排螺旋CT的影像表现特点,采用动、静脉双期增强CT扫描及CTA重组对图像进行分析,重组方法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结果 7例患者动脉期增强扫描显示小肠肠管内小圆形高密度影,周围可见线样高密度影(4例位于空肠,2例位于回肠,1例位于结肠),静脉期高密度影范围增大、密度减低。5例显示病变区肠管管壁增厚,2例病变区肠管周围可见少量渗出性改变。7例患者CTA检查显示肠系膜微小动脉瘤存在(直径0.4-0.8 cm),其中1例显示多发微小动脉瘤。结论 MDCT双期增强扫描及CTA重组对肠系膜微小动脉瘤破裂合并肠腔内出血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可以成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刘辉佳张雪宁夏庆来彭景李桂来励贺文
关键词:肠系膜动脉动脉瘤MDCT
低剂量CT影像引导下肺部肿瘤微创治疗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并研究低剂量CT影像引导下肺部肿瘤微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6例肺部肿瘤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方法进行分组,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4例,对照组患者5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剂量的CT影像引导进行微创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低剂量CT影像引导进行微创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作比较。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CT引导下,肺部肿瘤影像学的质量,P>0.05,无明显的差异;分析观察组患者,会出现一定的噪声和伪像波动情况,对影像学图像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图像的差异性不大。观察组患者的肺部肿瘤微创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于肺部肿瘤患者,对患者采用微创的方式进行治疗,选择低剂量的CT影像引导,其影像差异和常规剂量的CT影像引导五明显差异,但是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更好,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刘美洲张雪宁励贺文李桂来
关键词:低剂量肺部肿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