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美洲

作品数:7 被引量:59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肿瘤
  • 2篇脑出血
  • 2篇CT
  • 2篇出血
  • 1篇低剂量
  • 1篇低剂量CT
  • 1篇碘造影
  • 1篇碘造影剂
  • 1篇动静脉
  • 1篇动静脉瘘
  • 1篇对侧肾
  • 1篇多发
  • 1篇血性
  • 1篇血运
  • 1篇血肿
  • 1篇血肿扩大
  • 1篇疑似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引导

机构

  • 7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第三中...

作者

  • 7篇刘美洲
  • 7篇张雪宁
  • 4篇刘辉佳
  • 4篇富彦
  • 2篇李桂来
  • 1篇吴梦琳
  • 1篇魏璐
  • 1篇夏庆来
  • 1篇时代
  • 1篇李亮
  • 1篇田磊
  • 1篇牛冬梅
  • 1篇郑晶晶
  • 1篇孙诚

传媒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血管外科...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左侧椎动脉起源及走行异常伴椎动脉多发分支状变异一例
2019年
椎动脉起源及走行异常临床上比较少见,明确血管变异对于患者颈部及颈椎手术意义重大。本文报道1例主诉左上肢乏力,转头后猝倒,在行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后证实为特殊类型的椎动脉起源及走行异常病例。
刘辉佳张雪宁富彦李桂来刘美洲励贺文
关键词:椎动脉走行
双源双能量CT在鉴别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血运重建术后碘造影剂外渗和继发脑出血中的价值被引量:37
2017年
目的探讨双源双能量CT在鉴别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血运重建术后碘造影剂外渗和继发脑出血中的价值。方法 46例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于动脉溶栓术后2 h内行双源双能量CT检查(80 k V/392 m A和140 k V/196 m A),利用图像工作站生成融合图像(即:单纯融合图像诊断法)、融合图像加虚拟平扫图像和碘叠加图像(即:叠加融合图像诊断法);术后48 h行常规CT平扫明确诊断。计算两种诊断方法诊断继发脑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结果 34例得到确诊的病例中6例患者CT未见明显高密度影,余下28例为阳性病例并达到确诊,其中3例出血,21例造影剂外渗,余下4例同时合并出血和造影剂外渗。单纯融合图像法对出血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66.67%、100%、100%、96.15%和96.43%,叠加融合图像诊断法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100%%、96%、75%、100%和96.43%。叠加融合图像对颅内出血、造影剂外渗及出血合并造影剂外渗的诊断准确性均相对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叠加融合图像的诊断准确性与临床随访确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815),明显高于单纯融合图像(Kappa=0.564)。结论双源双能量CT在鉴别颅内出血和造影剂外渗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美洲刘辉佳富彦田磊张雪宁
关键词:碘造影剂
疑似泌尿系统结石患者CT检查中沿z轴过度扫描现象: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评估在疑似泌尿系统结石患者CT扫描中沿z轴过度扫描现象发生的频率及程度,探讨导致该现象的主要的因素及相应解决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共172例疑诊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的CT扫描资料,测量实际扫描距离(L0)、有效扫描距离(L_1),计算额外扫描距离(L_(ex))、额外辐射剂量占实际辐射剂量的百分比(ED_(ex)%)和过度扫描发生率,分析比较不同医疗机构和患者类别(急诊、门诊及住院患者)间的差异。结果本组172例患者中,169例存在过度扫描,发生率为98.26%(169/172)。不同患者类别间L_(e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所医疗机构间L_(ex)和ED_(e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对疑似泌尿系统结石患者行CT扫描时,沿z轴过度扫描现象十分普遍;通过训练影像技师,可减轻或避免这种现象。
富彦孙凤宇孙诚夏庆来张雪宁刘辉佳刘美洲
关键词:Z轴泌尿系结石
CT分次团注双期增强扫描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分次团注双期CT增强扫描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B超或体检中怀疑肾脏占位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病例进行检查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60例)行肾脏分次团注双期CT增强扫描,对照组(60例)行常规三期增强扫描。术后对照病理结果,选择肾脏透明细胞癌患者共90例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44例,对照组46例(120例患者中肾脏透明细胞癌患者共90例,选择这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来自实验组的44例,来自对照组46例)。对(最终纳入的90例肾脏透明细胞癌)患者CT扫描各期病变及健肾实质强化程度进行对比分析;计算两组患者所受有效辐射剂量。结果:①实验组肾透明细胞癌皮质期、实质-排泄期与对照组皮质期、排泄期平均CT值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64,P=0.105);实验组肾透明细胞癌实质-排泄期与对照组实质期平均CT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②实验组健肾实质皮质期与对照组皮质期平均CT值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510);实验组健肾实质-排泄期与对照组实质期及排泄期强化平均CT值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01)。③实验组的平均有效剂量较对照组减低30%。结论:肾脏分次团注双期增强扫描在定性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同时明显降低患者检查所受有效辐射剂量,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时代郑晶晶张雪宁李亮吴梦琳刘美洲励贺文牛冬梅魏璐
关键词:肾肿瘤
巨大先天性肾动静脉瘘伴对侧肾动脉开口低位一例
2016年
患者男,39岁。主因"左腰背部疼痛3个月"入院。入院后血、尿常规显示:尿潜血(++),尿蛋白(+++);血常规正常。患者无外伤史、手术史。肾动脉CTA显示:动脉期可见左肾静脉及下腔静脉显影(图1)。左肾窦显示扩张,动脉期左肾动脉前支、后支末端血管明显扩张呈瘤样改变,周围可见迂曲扩张肾静脉影(图2~5)。
刘辉佳张雪宁陶应伟刘美洲
关键词:左肾动脉无外伤史瘤样改变
CT混合征和岛征及临床特点预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价值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探讨CT混合征和岛征及临床特点预测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早期血肿扩大(HE)的价值。方法搜集本院sICH患者260例,根据是否存在HE分为HE组(65例)和非HE组(195例)。对两组患者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临床特点、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CT混合征及岛征等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早期HE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影像学特征预测HE的价值。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入院收缩压、GCS评分、初始血肿量、合并破入脑室、混合征、岛征均为早期HE的危险因素(P<0.05);两名医生判读混合征及岛征的Kappa值分别为0.891和0.898,一致性较高。ROC分析显示混合征和岛征预测早期HE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38.5%、85.6%、47.2%、80.7%、0.621和33.9%、86.7%、45.8%、79.7%、0.603。结论高血压、入院收缩压、GCS评分、初始血肿量、合并脑室出血、CT混合征及岛征均为预测HE的影响因素;CT混合征和岛征均对HE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柳玥蔡浩然富彦徐翯刘恩虎刘美洲张雪宁
关键词:血肿扩大
低剂量CT影像引导下肺部肿瘤微创治疗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并研究低剂量CT影像引导下肺部肿瘤微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6例肺部肿瘤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方法进行分组,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4例,对照组患者5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剂量的CT影像引导进行微创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低剂量CT影像引导进行微创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作比较。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CT引导下,肺部肿瘤影像学的质量,P>0.05,无明显的差异;分析观察组患者,会出现一定的噪声和伪像波动情况,对影像学图像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图像的差异性不大。观察组患者的肺部肿瘤微创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于肺部肿瘤患者,对患者采用微创的方式进行治疗,选择低剂量的CT影像引导,其影像差异和常规剂量的CT影像引导五明显差异,但是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更好,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刘美洲张雪宁励贺文李桂来
关键词:低剂量肺部肿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