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红

作品数:17 被引量:13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会议论文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6篇玉米
  • 7篇氮素
  • 6篇籽粒
  • 5篇氮肥
  • 5篇春玉
  • 5篇春玉米
  • 4篇玉米杂交
  • 4篇玉米杂交种
  • 4篇杂交
  • 4篇杂交种
  • 4篇籽粒灌浆
  • 4篇灌浆
  • 3篇氮素利用
  • 3篇氮素水平
  • 3篇玉米产量
  • 3篇密植
  • 3篇秸秆
  • 3篇还田
  • 3篇冠层
  • 3篇冠层结构

机构

  • 14篇沈阳农业大学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7篇任红
  • 9篇赵明
  • 8篇齐华
  • 7篇李从锋
  • 2篇丁在松
  • 2篇田平
  • 1篇刘武仁
  • 1篇周宝元
  • 1篇曹凑贵
  • 1篇李伟堂
  • 1篇展茗
  • 1篇郑金玉
  • 1篇王浩
  • 1篇朴琳
  • 1篇罗洋
  • 1篇郑洪兵
  • 1篇董志强
  • 1篇李瑞平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第十五届全国...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7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耕免交错秸秆带状还田栽培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玉米耕免交错秸秆带状还田栽培方法,包括:步骤一、于作物播种前,将上一季的作物秸秆进行原地粉碎,进行第一次清垄和归带,将归带处秸秆混拌于土层中,清垄处形成第一播种带,归带处形成第一还田带;步骤二、于作物的下...
齐华李从锋赵明田平周宝元任红郑永照隋鹏祥
文献传递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土壤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侯帅任红丁在松赵明李从锋
关键词:玉米秸秆还田
玉米良好群体冠层结构有助于协同提高光氮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
<正>【研究背景】增密是目前提高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而构建合理的冠层结构有利于提高密植群体的光能截获率和光合速率,实现作物高产高效。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密植条件下对光能和氮素的利用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其中冠层结构的改变对提高其...
周培禄任红丁在松赵明李从锋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光能利用氮素利用
文献传递
氮素对春玉米籽粒灌浆和物质运转效率的调控机制研究
任红姜英赵明丁在松齐华李从锋
关键词:春玉米籽粒灌浆
氮肥用量对不同杂优模式玉米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研究背景]玉米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在我国人多地少和能源资源受限的基本国情下,如何协同提高玉米产量和养分效率是当前农业上面临的重大课题,挖掘玉米自身遗传潜力,培育氮高效品种在提高玉米产量潜力、氮肥利用效率和...
周培禄任红齐华赵明李从锋
关键词:玉米杂优模式氮肥氮素利用
玉米耕免交错秸秆带状还田栽培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玉米耕免交错秸秆带状还田栽培方法,包括:步骤一、于作物播种前,将上一季的作物秸秆进行原地粉碎,进行第一次清垄和归带,将归带处秸秆混拌于土层中,清垄处形成第一播种带,归带处形成第一还田带;步骤二、于作物的下...
齐华李从锋赵明田平周宝元任红郑永照隋鹏祥
文献传递
高密度背景下不同杂优模式玉米冠层结构及光合氮效率研究
[研究背景]玉米持续增产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增密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构建合理的冠层结构,有利于提高密植群体的光能截获率和光合速率,实现作物高产。但在追求玉米高产过程中,增加种植密度以及大量的氮肥投入造成群体内...
周培禄任红齐华赵明李从锋
关键词:玉米杂优模式光能利用率
长期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硬度变化特征被引量:65
2015年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硬度变化特征,以始于1983年长期定位不同耕作方式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硬度仪观测免耕(no-tillage,NT)、翻耕(plow tillage,PT)、间隔深松(spacing tillage,ST)和传统耕作(conventional tillage, CT)不同年份、季节、土壤剖面及冻融前后土壤硬度,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增加了耕层0~25 cm土壤硬度,而土层>25~45 cm免耕硬度显著降低(P<0.05),但传统耕作硬度有增加趋势,间隔深松和翻耕硬度明显低于免耕和传统耕作(P<0.05);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硬度随季节的推移呈波动性变化,0~25和>25~45cm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硬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上层明显低于下层(P<0.05),不同时期变化不同,前期随深度增加到20cm处呈垂直变化,而后期随深度增加呈反“S”型曲线变化;冻融交替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硬度,缓解冻融后土壤硬度,间隔深松降幅最大为148.97%,其次为免耕和翻耕,降幅分别为41.96%和58.44%,传统耕作降幅最小仅为3.38%。综合分析认为,间隔深松耕作是改善土壤硬度,提高土壤宜耕性的有效耕作方法。该研究可为东北雨养农业区构建合理耕层和确定适宜的耕作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郑洪兵郑金玉罗洋李瑞平李伟堂王浩任红齐华刘武仁
关键词:土壤耕作方式
氮肥用量对两种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33
2017年
旨在探明东北春玉米不同类型杂交种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本文以不同类型杂交种代表性品种郑单958(ZD958,Reid×唐四平头模式)和先玉335(XY335,Reid×Lancaster模式)为试验材料,2014年和2015年设置5个氮肥水平[0 kg hm–2(N0)、100 kg hm–2(N1)、200 kg hm–2(N2)、300 kg hm–2(N3)和400 kg hm–2(N4)]和2个种植密度(67 500株hm–2和90 000株hm–2)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干物质与氮素积累、运转及氮素利用的差异规律。结果表明,两年XY335品种的最高籽粒产量均高于ZD958,最优氮肥施用量明显降低4.8%~10.6%;相比ZD958,不施氮处理,两种种植密度下XY335品种干物质积累能力及物质运转效率都明显降低,而施氮条件下XY335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量及干物质运转效率均增加,同时增幅随着施氮量增加逐步提高,且在高密度条件下优势更为明显。开花期XY335叶片与茎鞘氮素含量显著高于ZD958(P<0.05),而成熟期由于其较高物质的运转效率表现出明显较低的数值,籽粒氮素含量在高密度下差异较小,而低密度条件下相对ZD958显著提高(P<0.05)。施氮条件下XY335品种花前、花后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积累总量均高于ZD958,其中叶片中氮素的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较高(P<0.05)。两种种植密度处理最优施氮条件下XY335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ZD958(P<0.05),而氮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差异不显著。可见,高密度条件下XY335类型品种表现出明显较高的物质积累能力以及花后物质运转对籽粒的贡献率,获得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表现出明显高氮高效的品种特征,因此生产上建议,东北春玉米区高密度种植条件下该类型品种在较高氮肥施用量时易获得高产高效。
周培禄任红齐华赵明李从锋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氮肥氮素利用
一种玉米条还条种密植栽培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玉米条还条种密植栽培方法,属于农田土壤培肥耕作技术领域。本发明将前茬秸秆留茬保存,播种时对所述秸秆粉碎灭茬,将碎秸从播种带推向非播种带,将非播种带的秸秆与土层一起混拌、镇压,在推茬播种带进行玉米种植,形成...
李从锋赵明侯帅周宝元任红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