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平
- 作品数:31 被引量:303H指数:12
-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2
- 2017年
- 在辽河平原中西部设两年定点试验,研究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条带旋耕后10~2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显著下降,0~40 cm(2016)土壤容重减小、总孔隙度增加;条带旋耕明显增加了丰水年(2016)玉米产量。秸秆还田显著增加10~20 cm土层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0~3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其总孔隙度。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干旱年(2015)条带旋耕增产效果最突出。秸秆条带旋耕还田提高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抗旱能力、提高作物产量,是适宜推广的秸秆还田和耕作组合方式。
- 梅楠刘琳隋鹏祥张文可田平王沣苏思慧王美佳孟广鑫齐华
- 关键词:玉米土壤耕作秸秆还田土壤理化性质
- 耕作方式与玉米根系功能及其保护酶活性关系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采用根箱模拟方法,研究3种耕作方式(苗带耕作、行间耕作和全层耕作)和两种耕作深度(10 cm、30 cm)对玉米根系空间分布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显著影响玉米根系空间分布状况,深耕可延长行间耕作和全层耕作的根系功能期。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耕作方式间表现为全层耕作>行间耕作>苗带耕作,深耕可增加玉米生育后期(乳熟期)深层土壤中根系SOD活性。行间耕作和全层深耕均延长玉米深层根系功能期和保护酶活性,实现增产(无显著差异)。因此,从节约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考虑,行间深耕是一种更适宜推广的玉米耕作栽培方式。
- 马立婷王沣田平杨斌隋鹏祥有德宝梅楠安俊朋张文可齐华
- 关键词:玉米耕作方式根系功能
- 秸秆条带还田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土壤水氮及根系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3
- 2018年
- 为探讨秸秆条带还田对东北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水氮及根系空间分布的关系,2015年和2016年在辽宁铁岭开展田间试验,设置垄间旋耕+秸秆还田(RR+S)、垄间旋耕(RR)、隔行垄间旋耕+秸秆还田(IR+S)和隔行垄间旋耕(IR)4种处理方式。结果表明,与不还田处理相比,RR+S和IR+S分别增产6.7%和8.2%,其穗粒数、收获指数均显著增加,但千粒重差异不显著;RR+S和IR+S处理较RR和IR处理,3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提高7.8%和6.1%,0~3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增加6.9%和4.5%。秸秆还田处理较秸秆不还田处理玉米根长密度增加29.4%和22.7%,其中30~60 cm土层达到显著水平,根冠比降低21.0%和32.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8%和7.0%。垄间与隔行垄间处理间水氮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垄间处理(RR+S和RR)的土壤水、氮在空间上呈"植株中心两侧含量对称分布"状态,而隔行垄间处理(IR+S和IR)则呈"植株中心两侧含量不对称分布"状态。说明秸秆条带还田(RR+S和IR+S)通过优化耕层土壤结构及土壤水氮分布,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但水氮空间分布对产量未产生直接影响。此外,干旱年份(2015年)秸秆条带还田的增产效果更为显著,为东北春玉米高产高效和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 安俊朋李从锋齐华隋鹏祥张文可田平有德宝梅楠邢静
- 关键词:根系分布氮素分布
- 弱光胁迫对不同耐密型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17年
-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耐密型玉米品种中单909和非耐密型玉米品种丹玉405穗期不同遮荫条件下(S0,自然光照;S1,遮荫44%;S2,遮荫66%)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穗期遮荫后,两种类型玉米品种株高和穗位高升高;茎基部茎节单位长度、干重、穿刺强度、压碎强度、折断力度、产量和穗粒数均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减小,且非耐密型玉米品种下降幅度大于耐密型玉米品种。随弱光胁迫程度的增加,非耐密型玉米品种倒伏率明显高于耐密型玉米品种,非耐密型玉米品种较耐密型玉米品种对弱光反应敏感,千粒重和结实率下降是导致非耐密型玉米品种产量大幅降低的重要原因。
- 张宏宇齐华谢友荣周志鹏田平张文可
- 关键词:玉米弱光胁迫茎秆倒伏
- 秸秆带状旋耕还田机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秸秆带状旋耕还田机,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包括安装在悬架上的灭茬粉碎刀组、分段元件、旋耕刀组和镇压组件,悬架用于连接行走车,并能够在行走车的带动下移动,灭茬粉碎刀组、分段元件、旋耕刀组和镇压组件依次排...
- 姜英杜万里田平隋鹏祥梅楠廉宏利王峥宇许皓然李亚楠齐华
- 文献传递
- 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东北春玉米吐丝期根系特征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7
- 2020年
- 【目的】针对东北春玉米主产区秸秆处理的突出矛盾,优化秸秆还田方式对促进该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本文研究了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根系形态及分布特征、干物积累和产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域耕作措施调整、实现秸秆还田维持耕地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辽宁沈阳进行田间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置秸秆全层翻耕还田(PTS)、秸秆条带翻耕还田(PSS)、秸秆全层旋耕还田(RTS)和秸秆条带旋耕还田(RSS)4个处理。分析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下春玉米根长、根干重及其空间分布、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性状的差异。【结果】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吐丝期春玉米根长及其分布、根干重和比根长影响显著。在0—30 cm垂直土层,PTS处理根长2017年和2018年分别高出其他处理7.9%—43.2%和17.3%—41.5%;在30—60 cm垂直土层,秸秆条带还田(PSS和RSS处理)根长较秸秆全层还田(PTS和RTS处理)平均高出20.1%和20.3%;以植株为中心,PTS处理距植株0—10 cm的根长分布最高,RTS处理最低。根干重在0—10 cm土层表现为RTS处理最低,PTS、PSS、RSS处理2年平均高出36.5%、59.6%和17.3%。PTS处理在0—20 cm土层2年均具有最高比根长,2017年和2018年较其他处理分别高出8.7%—73.8%和14.3%—44.7%。不同处理根表面积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PTS和RSS处理在0—30 cm土层具有较高的根表面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具有更广的根表面分布。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拔节期、吐丝期和成熟期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差异显著,RTS处理较其他处理降低了拔节期茎鞘和地上部总干物重,平均达15.5%—19.2%;PTS处理成熟期果穗和地上总干物重比其他处理提高3.6%—12.3%和2.7%—12.4%,其次为PSS和RSS处理,RTS处理最低。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处理显著影响春玉米穗数和籽粒产�
- 姜英王峥宇廉宏利王美佳苏业涵田平隋鹏祥马梓淇王英俨孟广鑫孙悦李从锋齐华
- 关键词:秸秆还田春玉米根系分布籽粒产量
- 秸秆带状旋耕还田机及旋耕还田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秸秆带状旋耕还田机及旋耕还田方法,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包括安装在悬架上的灭茬粉碎刀组、分段元件、旋耕刀组和镇压组件,悬架用于连接行走车,并能够在行走车的带动下移动,灭茬粉碎刀组、分段元件、旋耕刀组和镇压...
- 齐华姜英杜万里田平隋鹏祥梅楠安俊朋王峥宇廉宏利李亚楠许皓然
- 文献传递
- 玉米耕免交错秸秆带状还田栽培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玉米耕免交错秸秆带状还田栽培方法,包括:步骤一、于作物播种前,将上一季的作物秸秆进行原地粉碎,进行第一次清垄和归带,将归带处秸秆混拌于土层中,清垄处形成第一播种带,归带处形成第一还田带;步骤二、于作物的下...
- 齐华李从锋赵明田平周宝元任红郑永照隋鹏祥
- 文献传递
-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马梓淇姜英孙悦田平苏思慧廉宏利隋鹏祥齐华
- 关键词:秸秆还田水稳性团聚体
- 行间耕作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根系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通过设置旋耕不起垄、行间旋耕、行间隔行旋耕3种耕作模式处理,探明行间耕作对东北春玉米生长发育及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丰水年还是枯水年,各处理玉米子粒产量无显著差异。行间旋耕、行间隔行旋耕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土壤紧实度,增加根系总量和土壤深层根系比例,有利于根系吸收深层土壤的水分及养分。在拔节期,除行间隔行旋耕处理光合有效辐射和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他处理间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光合速率及光合有效辐射均无显著差异;但在拔节期之后,行间旋耕和行间隔行旋耕处理各项指标均优于旋耕不起垄处理,行间旋耕和行间隔行旋耕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相对于行间旋耕处理,行间隔行旋耕处理更加节约成本,从提高经济效益角度考虑行间隔行旋耕是一项适宜推广的耕作模式。
- 张文可安俊朋隋鹏祥田平梅楠王美佳王沣齐华
- 关键词:玉米生长发育根系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