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福达

作品数:12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江门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6篇梗死
  • 3篇血压
  • 3篇预后
  • 3篇缺血
  • 3篇急性
  • 3篇出血
  • 2篇血性
  • 2篇溶栓
  • 2篇青年患者
  • 2篇卒中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不良预后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多普勒超声

机构

  • 12篇江门市中心医...

作者

  • 12篇刘福达
  • 9篇李超英
  • 8篇陈世文
  • 4篇李洪
  • 4篇黄焕章
  • 3篇唐开雄

传媒

  • 3篇中国医药科学
  • 2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赣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实用中西医结...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青年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分析椎动脉发育不良(VAH)与青年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163例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颈动脉彩超诊断VAH。根据梗死部位分为前循环脑梗死组与后循环脑梗死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结果共有21例(12.9%)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VAH,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中有9例合并VAH,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有12例合并VAH。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合并VAH的比例明显高于前循环脑梗死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VAH为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AH在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较为常见。VAH会增加青年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风险。
温骏刘福达黄焕章唐开雄
关键词:椎动脉发育不良青年患者后循环脑梗死
西洛他唑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消化道出血高危患者的疗效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合并消化道出血高危患者的具体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ACI合并消化道出血高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加用西洛他唑治疗,持续用药14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消化道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栓素B_(2)(TXB_(2))、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全血高切黏度(HBV)、血浆黏度(PV)、全血低切黏度(LBV)、红细胞压积(HCT)以及消化道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西洛他唑可增强ACI合并消化道出血高危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血小板聚集功能,纠正血液流变学异常,减轻神经功能损害,且消化道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较低。
李超英陈世文刘福达温骏黄焕章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消化道出血西洛他唑血小板聚集功能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同血压水平预后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同血压水平的预后。方法选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首次确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7例,其中男111例,女86例,年龄43~81岁,平均(63.71±8.54)岁。依据入院血压水平进行分组,A组(47例)血压≤140/90 mmHg(1 mmHg=0.133 kPa);B组(99例)收缩压(SBP)141~160 mmHg,舒张压(DBP)91~100 mmHg;C组(36例)SBP 161~180 mmHg,DBP 101~110 mmHg;D组(15例)血压>180/110 mmHg。患者入院时、入院10 d和30 d分别进行血压监测和NIHSS评分。结果入院时4个组的NIHSS评分比较,C、D两组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即当SBP>160 mmHg时,NIHSS评分明显升高。入院10 d后,197例患者中死亡20例,死亡率10.15%。D组死亡率较A组、B组和C组升高,分别为(53.33% vs.4.26%),(53.33%vs.7.07%),(53.33%vs.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IHSS评分比较,C、D两组的NIHSS评分仍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A、B两组患者的血压逐渐恢复至正常。入院30 d后,4个组的NIHSS评分比较,D组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增高,预后较差。应合理降压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李洪杨燕珠刘福达陈世文李超英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血压NIHSS评分不良预后
T_2加权梯度回波磁共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预测作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判断T2加权梯度回波(GRE-T2WI)通过检测脑微出血来预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CT及GRE-T2WI检查,判断其是否存在脑微出血,并于入院后24小时及72小时复查CT观察血肿变化情况。结果 107例患者中通过GRE-T2WI检查发现,共有56例患者存在脑微出血。72小时CT显示,脑微出血患者中19例血肿进展,发生率为33.9%;无微出血患者中5例进展,发生率为9.8%。脑微出血患者72小时后血肿扩大4~19 m L,平均(13.2±3.5)m L;无微出血患者血肿扩大1~16 m L,平均(9.7±3.4)m L。两类患者血肿进展率及血肿扩大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GRE-T2WI观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是否存在脑微出血,对预测患者是否存在继续出血意义重大,可根据GRE-T2WI结果给予及早干预,减少血肿进一步扩大可能。
李洪杨燕珠刘福达陈世文李超英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微出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轻型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尿酸的相关性
2018年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轻型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清尿酸(SU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TIA和轻型脑梗死患者102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45例和无认知功能障碍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血压及SUA水平,分析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SUA的相关性。结果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的SUA、DBP、 SB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P <0.05),两组的HDL-C、 LDL-C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 SUA、 DBP、 SBP与TIA和轻型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存在显著正相关(P <0.05)。结论 SUA与TIA和轻型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呈显著正相关,临床中可通过检测SUA水平提前防治TIA和轻型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进展。
李超英陈世文刘福达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认知功能障碍血清尿酸
糖尿病前期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不良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短期不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8例。测定患者空腹血糖、糖耐量试验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根据血糖水平分为正常血糖组、糖尿病前期组、糖尿病组。正常血糖患者92例(51.7%),糖尿病前期患者54例(30.3%),糖尿病患者32例(18.0%)。分析糖尿病前期与缺血性脑卒中短期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血糖组患者中,不良预后患者有14例(15.2%);糖尿病前期患者中,不良预后患者有19例(35.2%)。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不良预后比例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患者,糖尿病前期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短期不良预后相关(OR=3.024,95%CI 1.363~6.713,P<0.05)。结论糖尿病前期增加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风险。
温骏刘福达黄焕章唐开雄
关键词:糖尿病前期青年患者不良预后缺血性脑卒中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多次耳石复位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需要进行多次耳石复位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从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148例BPPV患者。系统性地分析BPPV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有136例BPPV患者手法复位成功,成功率约为91.9%。年龄较大、出现症状后就诊时间较长以及多个半规管受累患者与多次手法复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性别与多次手法复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发病年龄、出现症状后就诊时间及受累半规管为多次手法复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耳石手法复位是BPPV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年龄较大、出现症状后就诊时间较长及多个半规管受累会影响手法复位效果并增加手法复位次数。
温骏刘福达黄焕章唐开雄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复位
血压波动对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血压波动对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行rt-PA静脉溶栓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按照静脉溶栓后血压波动情况将患者分为A组(夜间血压下降≤20%)、B组(夜间血压下降>20%)和C组(夜间血压>白昼血压)。比较三组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分级(ECASSⅡ);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ECASSⅡ分级优于B、C组(P<0.05);采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63)和预后不良组(n=17),根据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得,血压波动、糖尿病、心脏病、发病至溶栓时间>4.5 h、既往有脑出血史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后存在血压波动的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性高于血压稳定患者,且血压波动是影响rt-PA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李超英刘福达温骏陈世文
关键词:血压波动静脉溶栓出血转化预后
经颅多普勒超声辅助阿替普酶溶栓的临床研究
2015年
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辅助阿替普酶溶栓在治疗前后的血流分级变化,及该治疗方法与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在进行阿替普酶治疗前后24 h,进行闭塞或狭窄的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BI),根据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表(NIHSS)对比溶栓治疗后24 h TIBI与前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治疗后24 h和治疗前相比,有27例(48.21%)患者TIBI的分级达到4级;其中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有17例(30.36%),恢复良好的有39例(69.64%)。结论经过阿替普酶治疗后,TIBI的分级和由大脑中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缺损及恢复相关,有助于预后的判断,经颅多普勒超声辅助阿替普酶溶栓疗效明显。
李洪杨燕珠刘福达陈世文李超英
关键词:脑梗死溶栓阿替普酶经颅多普勒超声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对比评价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对比。方法通过选取2019年7月~2019年12月所收录的130例需要接受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均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根据使用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大剂量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治疗后的总有效性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在经过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观察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大剂量的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总有效率,同时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C反应蛋白浓度与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提高患者的整体恢复效率,但大剂量阿司匹林的使用通常会提高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有效控制剂量成为控制不良反应的关键。
刘福达李超英赵政辉林嘉辉
关键词:阿司匹林急性脑梗死疗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