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刚
- 作品数:10 被引量:74H指数:5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症状与病理类型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提高原发性小肠肿瘤病理类型的初步及术前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08/2017-02所有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197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症状与病理类型特征.结果原发性小肠肿瘤不同的病理类型最常见临床症状不同.腹部包块是高危险度间质瘤患者(38/63)最常见症状,消化道出血是低中危险度间质瘤患者(35/60)最常见症状,腹痛是恶性淋巴瘤(25/32)、息肉(6/6)患者最常见症状,腹胀(3/5)是腺癌患者最常见症状.原发性小肠肿瘤初步确诊率为11.2%(22/197),其中90.91%(20/22)的患者为CT检查所明确.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不同病理类型最常见症状不同,结合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影像学表现特点,合理选择检查方式,可提高肿瘤病理类型初步及术前诊断率,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
- 郜永顺樊晓金黄晶晶张云飞陈鹏闫西忠孙建刚王依明
- 关键词:小肠肿瘤病理
-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1
- 2016年
- 目的探讨胃肠外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rl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所有符合入组标准的120例胃肠道疾病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统计所有患者手术前后DVT相关临床指标,并分析其对下肢DVT形成的影响。结果在120例患者中,术后出现下肢DVT的有49例(40.8%),其中左下肢24例(49.0%),右下肢10例(20.4%),双下肢15例(30.6%),以无症状型肌问静脉血栓为临床表现的有48例(98%),发生在术后2h内的有36例(73.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恶性肿瘤、超重(BMI≥24kg/m。)、术后D-二聚体水平升高〉1mg/L、术后感染与下肢DVT发生密切相关。结论术后2h内无症状性肌间静脉血栓是胃肠外科围手术期下肢DVT的主要类型,左下肢DVT发生率较高,高龄(年龄〉60岁)、恶性肿瘤、术后感染、D.二聚体水平升高〉1mg/L、超重是胃肠外科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郜永顺黄晶晶陈鹏张云飞闫西忠孙建刚
-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围手术期
- 基于系膜解剖的进展期胃上部癌腹腔镜左上腹区域系膜完整切除加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的近期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基于系膜解剖的进展期胃上部癌腹腔镜左上腹区域系膜完整切除加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患者术前经胃镜下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胃腺癌;(2)术前经腹部CT检查证实为局部进展期胃上部癌;(3)术前全身浅表淋巴结超声以及胸部和全腹部CT等检查无肝、肺、腹膜后淋巴结等远处转移,无肿瘤直接侵犯胰腺、脾脏、肝脏、结肠等;(4)行全胃或近端胃加D2淋巴结清扫术,且术后病理学证实为R0切除。排除标准:(1)术中腔镜探查见肿瘤腹腔播散或远处转移;(2)No.10淋巴结明显肿大或者融合成团;(3)病理学诊断资料不全。根据以上标准,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行基于间隙解剖的进展期胃上部癌腹腔镜左上腹区域系膜完整切除+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的3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本组患者年龄(59.8±8.0)岁,体质指数(23.9±3.5)kg/m2,术前化疗8例(22.2%)。分析患者术中、术后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均成功施行腹腔镜脾门淋巴结及左上腹系膜清扫,在术后切除标本的检视中发现光整的胃上部后方系膜边界,均达到系膜完整切除的效果,无中转开腹者。淋巴结清扫和系膜切除总时间为(34.2±11.4)min,出血量为(44.8±21.3)ml。淋巴结清扫数目为(45.6±17.6)枚;No.11p+No.11d淋巴结清扫数目为(3.1±2.8)枚,其中7例(19.4%)发生淋巴结转移;No.10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9±2.5)枚,其中2例(5.6%)发生淋巴结转移。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3.8±0.6)d,拔除胃管时间为(1.9±0.7)d,首次进流质时间为(3.0±0.4)d,拔除引流管时间为(6.0±1.2)d,术后住院时间为(12.8±4.0)d。术后出现肺栓塞1例(2.7%),胃瘫1例(2.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6%(2/36)。无手术部位感染、术后出血及术后30 d内死亡病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8(12~28)个
- 张云飞陈鹏孙建刚樊晓金王依明郜永顺
- 近端胃切除人工三角瓣成形抗反流术的力学机理仿真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胃切除术(PG)人工三角瓣成形后残胃食糜进行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并计算不同性质胃内食糜的流动特征。方法:构建常规PG和人工三角瓣成形术术后胃仿真模型,运用Fluent软件对不同粘度胃内食糜反流问题进行数值模拟。结果:站立位姿态时,相对常规PG方案,人工三角瓣成形手术方案表现出较好的抗反流作用;卧位姿态时,当胃内食糜粘度大于0.1452 Pa·s,且胃内食糜不超过人工三角瓣情况下,人工三角瓣成形抗反流手术表现出较好的抗反流效果;人工三角瓣抗反流成形手术方案数值模拟结果与临床上患者表现一致。结论:本研究仿真分析为人工三角瓣成形抗反流手术方案的有效性机理分析、临床患者术后饮食及手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提供理论及数值依据。
- 赵少昆郜永顺孙建刚曹伟易玲郭攀
- 关键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抗反流计算流体力学
- 兔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气管插管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建立一种损伤较小的兔气管插管方式,提高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模型质量。方法选择大耳白兔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麻醉后直接气管插管(A组)、麻醉后切开逆向气管插管(B组)、麻醉后经皮穿刺逆向气管插管(C组),每组10只。静脉注射氯化琥珀胆碱后,在呼气末夹闭气管插管。当达到心搏骤停标准后,维持5min,然后开始进行常规心肺复苏,观察复苏前后动脉血压变化、心搏骤停后综合征发生情况和存活时间。结果心搏骤停A、B、C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分别为40%、60%、80%(P〈0.01);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成功率分别为60%、80%、100%;动物存活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23.4h(11.6~35.8h)、62.7h(29.4~88.6h)、79.5h(40.9~118.2h)(P〈0.01)。结论兔心搏骤停后气管插管持续时间以经皮穿刺逆向气管插管为适宜,此模型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复苏成功后生存率均较高,且模型稳定,可重复性好,可作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研究的动物模型。
- 孙建刚杨波郑文迪黄晶晶刘学森刘玉梦李宁
- 关键词:气管心脏停搏
- 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上切缘安全距离界定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界定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phagogastric junction,AEG)SiewertⅡ/Ⅲ型安全上切缘切除距离,并测定不同张力状态(术中和术后)下食管下段的弹性回缩系数,为术中选取合适的上切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71例行近端及全胃胃癌根治术的连续病例资料为研究资料,其中男性病人59例,女性病人12例,年龄为(62.0±9.0)岁(25~82岁),手术标本离体固定后距肿瘤上缘0.5、1.0、1.5、2.0、2.5、3.0、3.5 cm行环周病理检测,并测定肿瘤上切缘术中及离体后长度,计算AEG上切缘弹性回缩系数,进而分析病人的临床病理因素与AEG上切缘浸润距离及弹性回缩系数的关系。结果距肿瘤上切缘0.5、1.0、1.5、2.0、2.5、3.0、3.5 cm切缘阳性率分别是32.4%、21.1%、15.5%、12.7%、5.6%、0和0。AEG上切缘浸润距离在下列因素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大小(t=2.545,P=0.013);Borrmann分型(t=6.066,P<0.001);Lauren分型(t=2.207,P=0.032);肿瘤分化程度(t=2.855,P=0.006);T分期(t=4.567,P<0.001);N分期(t=2.800,P=0.010)及pTNM分期(t=4.556,P<0.001)。AEG食管下段离体后弹性回缩系数为0.342±0.083。且在下列因素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t=2.676,P=0.009);年龄(t=2.588,P=0.012);体质量指数(t=2.517,P=0.014);肿瘤大小(t=2.685,P=0.012);Borrmann分型(t=2.409,P=0.020);T分期(t=2.725,P=0.009)及pTNM分期(t=2.422,P=0.020)。结论SiewertⅡ/Ⅲ型AEG术后离体上切缘3.0 cm为最小安全切除距离;术中上切缘4.6 cm为最小安全切除距离;但上切缘安全切除距离与病人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T分期及pTNM分期有关。
- 郜永顺孙建刚张云飞陈鹏刘继超王华琪
- 关键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肿瘤
- 阑尾杯状细胞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 2022年
- 目的 探讨阑尾杯状细胞腺癌(GCA)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指导其临床诊治。方法 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9年4月诊治的6例阑尾GCA患者,通过病历查询获得患者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AB-PAS及黏液卡红染色观察病理学特征,电话随访获得患者预后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以间断性右下腹疼痛入院,男2例、女4例,发病年龄31~58岁,中位发病年龄54.5岁。2例患者术前内镜下活检发现腺癌成分后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其余4例以急性阑尾炎先行单纯阑尾切除术。镜下,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小巢或小管状,富含黏液,呈印戒细胞样,与正常肠道的杯状细胞相似,核轻度异型,被挤压至管/巢的外侧缘,未见核分裂相;肿瘤与黏膜腺体隐窝基底部相连,在阑尾壁全层呈同心圆状浸润性生长。其中2例除典型的GCA结构,分别含有印戒细胞癌和黏液腺癌成分。3例见脉管癌栓,5例见神经侵犯,3例累及相邻回盲部,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所有病例肿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Syn、CgA表达,CDX-2弥漫表达,2例散在弱表达P53。Ki-67增殖指数30%~90%,中位数58.3%。AB-PAS和黏液卡红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内外黏液。5例患者获随访资料,其中2例接受化疗,均存活。结论 GCA是一类发生在阑尾的腺癌,最新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册明确了阑尾GCA腺癌的本质,将其从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剔除。GCA在形态学及生物学行为上表现出一个较宽的谱系,患者临床预后与肿瘤的分级、分期相关。病理学上需与印戒细胞癌、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以及发生在阑尾的转移性腺癌鉴别诊断。现阶段尚需进一步探索GCA更多的异常分子病理学改变以及有效的相关治疗策略。
- 金汝佳王丰孙建刚马怡晖
- 关键词:类癌神经内分泌肿瘤阑尾
-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不同分化程度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差异及对肿瘤复发的监测意义被引量:8
- 2019年
- 背景癌胚抗原(carcinogenic antigen, CEA)、癌相关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CA)19-9及CA72-4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作为辅助胃癌诊断及评估预后的指标被临床医生广泛应用,但此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进展期胃癌中的临床意义是否相同还是目前临床研究中的争议点,其应用缺乏科学性,并且能否真实客观的对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患者做出病情评估仍缺乏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深入研究.目的分析CEA、CA19-9及CA72-4等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在不同分化程度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7-10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11例胃癌患者临床病例参数、初诊及肿瘤复发后血清肿瘤标志物以及预后资料.结果初诊时CEA、CA19-9及CA72-4等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表现中分化组高于低分化组与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组(χ~2=6.821, P=0.033;χ~2=10.748, P=0.005;χ~2=9.188, P=0.010).肿瘤复发后三种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表现出与初诊时相同的的趋势,即中分化组高于低分化组与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组(χ~2=7.334, P=0.026;χ~2=10.700, P=0.005;χ~2=9.303,P=0.010).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初诊时为阴性而肿瘤复发后转为阳性的概率(转阳率)也表现出与初诊及肿瘤复发后相同的结果(χ~2=8.673, P=0.013;χ~2=9.065, P=0.011;χ~2=8.563, P=0.014).术后首次检验值较肿瘤复发后的差值在CEA、CA19-9及CA72-4中均表现为在分化差(中分化、印戒细胞癌及黏液腺癌)的肿瘤中数值更高(F=4.175, P=0.022; F=4.167,P=0.022; F=5.801, P=0.006).结论分化程度越差的胃癌其血清CEA、CA19-9及CA72-4表达越弱,但出现肿瘤标志物阳性时的检验数值较高,此三种肿瘤标志物对于差分化胃癌患者的辅助诊断和评估肿瘤复发较中分化腺癌临床价值低.
- 郜永顺王依明黄晶晶张云飞陈鹏闫西忠孙建刚樊晓金韩记陈锃烺
- 关键词:血清肿瘤标志物分化程度
- D-二聚体升高临界值与腹部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进展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3
- 2017年
-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升高在预测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进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2014年11月至2016年8月间我科收治的239例患者围手术期下肢DVT形成及变化情况,监测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变化,收集恶性肿瘤、感染、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相关临床资料,统计下肢DVT形成及进展发生率.并分析D-二聚体升高与下肢DVT进展的关系。结果术后出现下肢DVT患者97例,其中16.6%(16/97)出现血栓进展。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后D-二聚体持续升高与血栓进展密切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术后D-二聚体持续升高是血栓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术后第3天较术后第1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0.87mg/L时血栓进展风险明显增加。结论术后D-二聚体持续升高〉0.87mg/L对于预测下肢DVT进展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郜永顺闫西忠黄晶晶陈鹏张云飞樊晓金孙建刚王依明
-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围手术期D-二聚体
- 肿瘤相关因素与胃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研究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因素与胃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为肿瘤患者术后血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手术的25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人数,分析肿瘤相关因素对下肢DVT的影响。结果 135例患者中,术后发生下肢DVT 60例(44.4%),其中左下肢19例(14.1%),右下肢11例(8.1%),双侧下肢30例(22.2%)。根据术后下肢DVT情况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两组术前是否行新辅助化疗和手术后CA12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CA125水平升高超过5 u/ml[OR=3.227(95%CI:1.181,8.812)]是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新辅助化疗后两组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非血栓组缓解率更高。结论术后CA125水平较术前升高超过5 u/ml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人数明显增加;新辅助化疗后病情缓解的患者术后发生血栓的风险降低。
- 郜永顺韩记张云飞陈鹏黄晶晶闫西忠孙建刚
- 关键词:胃肿瘤静脉血栓形成围手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