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莹

作品数:59 被引量:573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经济管理
  • 23篇社会学
  • 17篇政治法律
  • 6篇哲学宗教
  • 5篇文化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艺术

主题

  • 10篇社会
  • 9篇心理
  • 8篇城市
  • 6篇心理学
  • 6篇民族
  • 6篇会心
  • 6篇城市化
  • 5篇共同体
  • 4篇社会心理
  • 4篇社会治理
  • 4篇青年
  • 4篇理学
  • 4篇民族地区
  • 4篇村改居
  • 3篇心态
  • 3篇心态研究
  • 3篇少数民族
  • 3篇社会心理学
  • 3篇社会心态
  • 3篇农村

机构

  • 29篇中国社会科学...
  • 25篇中央民族大学
  • 7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中央财经大学
  • 3篇哈尔滨工程大...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华东政法大学
  • 2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南洋理工大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香港城市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发展研究》...
  • 1篇筑波大学
  • 1篇加拿大女王大...
  • 1篇中共海南省委...
  • 1篇方正宽带网络...

作者

  • 54篇吴莹
  • 7篇杨宜音
  • 4篇陈俊华
  • 2篇周飞舟
  • 2篇井世洁
  • 1篇葛道顺
  • 1篇卫小将
  • 1篇叶健民
  • 1篇王兰
  • 1篇金鑫
  • 1篇赵志裕
  • 1篇高勇
  • 1篇陈恩

传媒

  • 3篇城市观察
  • 2篇新视野
  • 2篇中国青年研究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江海学刊
  • 2篇群言
  • 2篇社会学研究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社会学评论
  • 2篇社会建设
  • 2篇社会发展研究
  • 1篇心理学报
  • 1篇民族教育研究
  • 1篇青年探索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经济师
  • 1篇建筑经济
  • 1篇学海
  • 1篇人文地理
  • 1篇求索

年份

  • 2篇2025
  • 4篇2024
  • 7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6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抚育私人化与养育公共性的建构:以孤独症儿童为例
2025年
抚育私人化与养育公共性的建构是当前残障儿童养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某中小城市孤独症家庭抚育状况的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的抚育私人化主要表现为养育负担向家庭转移、康复训练的高度市场化、公立融合教育的缺失,以及社会联结的局限与被污名化排斥。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家庭在孤独症儿童养育中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国家和社会作为建构养育公共性的两大主体,可能通过以下路径发挥作用:国家通过直接政策支持与间接资源供给,为家庭提供制度性保障;社会通过就近社区的照料服务与孤独症家庭间的自组织实践,为家庭构建支持网络。这些发现不仅深化对抚育私人化问题的理解,也为构建养育公共性体系提供新的视角与实践参考。
吴莹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家庭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城市住房保障满意度研究——基于全国社会态度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被引量:1
2019年
住房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住房保障也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全国"社会态度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数据,从服务感知、满意度和未来预期三个方面,对我国城市居民的住房保障满意度进行评估后发现,当前我国城市住房保障存在一定程度的实物保障偏差、资金保障不足的问题,潜在目标群体对政策的知晓度较低,对服务的便捷度评价一般。在住房保障满意度整体偏低的情况下,还存在群体间和地区间差异,但居民对于住房保障未来预期持有比较乐观的态度。这说明,我国城市住房保障的满意度提升和均等化改善仍有较大空间。
吴莹
关键词:公共服务城市住房住房保障均等化
都市回族青年的文化变迁及其应对
2014年
本文通过对三位生活在大城市并有稳定收入的回族青年的访谈,探讨身处城市这个以汉族文化为主、受现代文化甚至西方文化较多熏染的文化混杂语境中,回族青年如何保持自己"清真"的生活方式。研究发现,都市回族青年通过变通性遵守清真饮食禁忌、通过网络寻求同族伴侣、将宗教仪式建构为与亲友相聚的节日等方式遵守"清真"文化传统,同时,获得生活上的便利性也是都市回族青年遵守文化传统、并实现与主流文化融合的主要应对策略。
吴莹
关键词:清真宗教世俗化
社区情绪:生成机制与治理策略被引量:4
2023年
为探索社区治理与建设的内生性路径,基于社区的共同体属性,研究提出“社区情绪”这一概念并就此讨论,可得出相关治理策略。社区情绪是指一定时期内社区居民的共享性心理体验,它源于社区居民所具有的共性互依的社区生活需要,通过居民间交往互动,经由情绪反应、情绪推理、情绪循环与强化等一系列心理过程而生成,为促进居民的社区认同提供了必要的情绪基础。从社区情绪的视角可以看到:一方面,居民基于对社区情绪的感受和理解,可通过情绪选择与表达推进社区参与,共享社区情绪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社区管理者基于对社区情绪的内涵与形成机制的把握,可通过制定社区情绪指标及其监测,关注与回应社区居民的现实需要,增强社区认同与凝聚力,疏导与培育社区情绪,引导正向社区情绪,化解消极社区情绪,从而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井世洁杨宜音吴莹
关键词:社区共同体
村委会“变形记”:农村回迁社区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被引量:18
2014年
我国近三十年来的高速城市化促成了一批村庄的"撤村并居",农村回迁社区的出现对城市基层治理提出新的挑战。在社区基层自治组织方面,从村委会到居委会面临着组织结构、人员构成和职能范围上的全面转变,但这种转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后者对前者的替代过程。本文通过对北京、临沂、武汉、昆明等地回迁社区的考察,归纳出回迁社区中村委会转型的四种模式,及其在组织结构和职能范围方面的主要转变以及面临的问题。研究提出,回迁社区实际上是一个统一名称下的复杂存在,其组织体系、运作机制和基本秩序也是具体的行动主体在各自的利益诉求和行为方式下动态塑造的结果。
吴莹
关键词:城市化村委会
“村改居”社区物业管理的主要类型与存在问题被引量:22
2016年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撤村并居""农民上楼"使得"村改居"社区广泛出现,其基层治理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着眼于"村改居"社区的物业管理,通过对四省市多个该类型社区的比较研究,总结出"社区自管""商业物管"和"政府协管"三种模式,并进一步分析了"村改居"社区物业管理流程中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吴莹
关键词:物业管理城市化
“村民上楼”后集体资产处置之问被引量:1
2018年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扩张速度的不断加快,大量城郊农村"撤村并居"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一些远郊农村也由于腾退建设用地指标而拆迁上楼,进入社区居住。大量"村改居"社区的出现,不仅给基层治理带来挑战,也引发了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的难题。
吴莹
关键词:农村集体资产处置村民建设用地指标城市化村改居
公租房准入与退出的政策匹配:北京例证被引量:22
2012年
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是"十二五"期间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主要任务,但如何确保保障性住房资源分配的公平有效,尤其是确立合理的准入门槛和退出办法,仍值得探索。公租房准入与退出机制的核心内容为:在准入原则上,加入对申请家庭总资产的限制以及对家庭收入上限的动态调整机制;在配租过程上,对不同类型的申请家庭进行打分,确定量化标准;在退出机制上,采取奖惩并举的方法,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打击滥用公共资源者。
陈俊华吴莹
关键词:公租房
农村回迁社区中的村委会角色转型被引量:15
2016年
城市化带来的"撤村并居"使得农村回迁社区成为一类重要的城市社区单元。目前国家层面关于这类社区中村委会的职能、居委会的承继问题等并没有指导性原则安排,各地的回迁社区在治理实践中因地制宜地发展出多种型态。本文通过比较个案研究,分析了回迁社区中村委会的角色期待,及其在实践中发挥的实际作用,提出经营者、管理者和服务者是村委会在回迁社区基层治理中的典型角色。从其职能履行的特点可以看出,村委会具有居委会所不可替代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因此当前回迁社区治理的重点不是后者对前者的简单替代,而是如何引导两套基层治理体系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合作。
吴莹
关键词:村委会角色转型
集聚式空间重构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效应——基于C市社会治理中心的个案研究
2024年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中,基层以空间重构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学理机制还有待深入探索。从空间集聚的研究视角,就集聚式空间重构后的区级治理中心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作用展开结构-功能分析。研究发现:(1)空间集聚对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起到结构分化并整合的聚变作用,空间集聚的多元要素分化了全面的管理格局后,又因近距关联而整合生成多元一体的共治结构;(2)空间集聚对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功能质变加量变的聚变作用,空间集聚形成的现代治理体系,其治理能力既提质创新也扩容降本;(3)结构与功能的聚变转型,使原管理空间重构为拉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空间,即“治理中心”。据此,建议通过集聚式空间重构打造基层治理中心,以探索区别于西方空间生产理论主导的社会治理现代化之道。
朱古月吴莹
关键词:结构-功能中国式现代化聚变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