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景媛媛

作品数:16 被引量:87H指数:5
供职机构:陕西省血液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献血
  • 6篇献血者
  • 5篇无偿
  • 5篇无偿献血
  • 5篇无偿献血者
  • 4篇隐匿性
  • 3篇血液
  • 3篇乙肝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隐匿
  • 3篇肝炎
  • 3篇病毒
  • 3篇病毒感染
  • 2篇血小板
  • 2篇乙肝病毒
  • 2篇乙肝病毒感染
  • 2篇隐匿性乙型肝...
  • 2篇机采
  • 2篇机采血小板

机构

  • 16篇陕西省血液中...
  • 2篇陕西省人民医...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西安市第一医...

作者

  • 16篇景媛媛
  • 9篇段勇
  • 7篇郭燕
  • 5篇蔡斌
  • 4篇冯娜
  • 4篇叶世辉
  • 4篇张文娟
  • 3篇李锦
  • 3篇郭逸
  • 2篇孙杨
  • 2篇张雅莉
  • 2篇马婷
  • 2篇杨江存
  • 2篇曹晓莉
  • 1篇张小乐
  • 1篇肖利涛
  • 1篇彭鹏
  • 1篇纪玉强
  • 1篇尹文
  • 1篇胡兴斌

传媒

  • 7篇中国输血杂志
  • 4篇临床输血与检...
  • 3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中国卫生质量...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陕西省血液调配机制建立与运行被引量:5
2021年
建立血液调配机制,可缓解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中心城市临床血液供需矛盾,逐渐实现采供血服务均衡化。建立了陕西省血液调配机制,实现了省域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血液资源的均衡化。认为不断优化血液调配机制,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采供血机构间的沟通合作,是实现省域内血液资源均衡、缓解中心城市季节性供血紧张的有效方法之一。
郭逸李恒新郭康社张雅莉曹晓莉刘清肖利涛景媛媛
关键词:血液供应临床用血血液
健康献血者机采血小板储存中LncRNA LIPCAR的表达及初步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健康献血者机采血小板伴随储存时间延长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中预测心脏重塑的基因间长链非编码RNA(long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 predicting cardiac remodeling,LIPCAR)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陕西省血液中心2021年11月~2022年7月正常捐献者机采血小板32份,于血小板专用22±2℃恒温振荡保存箱内保存,针对同一机采血小板样本通过延长储存时间(1,3,5,7和9天)检测血小板质量,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检测LIPCAR在不同储存时间的表达量,并分析其表达水平变化与捐献者性别和血型的关联性。结果经检测血小板质量合格,在储存的第1,3,5,7和9天,伴随储存时间延长LIPCAR表达量逐渐增高,数据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9.46,P<0.001)。对不同天数之间进行两两多重比较,第1天和第5,7,9天,第3天和第7,9天校正后的P值均小于0.001;第5天和第9天校正后的P=0.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储存天数LIPCAR表达量根据性别分析,发现在第5天和第1天(t=2.189,P=0.038)、第7天和第1天(t=2.320,P=0.028)、第9天和第1天(t=2.264,P=0.032)男性表达量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血型之间总体存在同质性差异(F=3.160,P=0.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检测合格用于临床输血的机采血小板随着储存时间延长,第5,7和9天样本中LIPCAR含量比第1天明显增高,LIPCAR对血小板储存条件敏感,有可能成为血小板储存损伤(platelet storage lesion,PSL)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
张文娟郭逸段勇冯娜彭鹏景媛媛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长链非编码RNA
结合核酸检测技术探讨ALT在献血者筛查中的意义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结合核酸检测技术探讨ALT在献血者筛查中的意义。方法分析本站2015年1~6月共82 378份血液标本ALT、HBs Ag、抗-HCV检测结果;对908份ALT单项不合格标本进行NAT检测,并对此类献血者再次献血的血液筛查结果进行追踪分析。结果 82 378份血液标本中ALT异常925份,其中合并HBs Ag或抗-HCV阳性占1.19%(11/925);肝炎标志物阳性组与阴性组的ALT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8例ALT单项不合格献血者的NAT检测发现HBV阳性1例;重复献血者53例,HBs Ag、抗-HCV ELISA及NAT法检测均为阴性。结论虽然ALT在预防输血传播乙肝和丙肝中的作用已极其有限,但其对于排除HBV、HCV窗口期尚具有一定补充作用,同时可能预防隐匿性丙肝及其他已知或未知肝炎病毒的血液传播,目前尚不宜取消ALT检测。
郭燕蔡斌段勇景媛媛白珉巩晗实叶世辉
关键词: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核酸检测技术
青年献血人群HBV/OBI感染者血清中IL-10表达水平的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及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者外周血中IL-10的表达水平.方法 收集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陕西省血液中心采集的年龄范围在20~40岁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选择HBsAg阳性标本作为HBV组;选择HBsAg阴性/HBV DNA阳性,同时经随访排除窗口期的血液标本作为OBI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48例OBI感染者,37例HBV感染者血清中IL-10的水平,并分析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OBI组血清IL-10含量为21.9±0.7 pg/ml,显著低于HBV组40.4±10.4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62,P=0.047);OBI组、HBV组血清中ALT含量分别为18.3±1.3 U/L和18.4±1.5 U/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31,P=0.992).根据ALT水平的高低,进一步将HBV组和OBI组献血者分为ALT≤20U/L和20 U/L<ALT≤40 U/L两组,比较两组间IL-10表达水平的高低,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3.87,P=0.056;F=1.34,P=0.25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OBI组IL-10水平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性(r=0.331,P=0.02,2-tailed),HBV组IL-10水平与肝损伤程度亦呈正相关性(r=0.322,P=0.05,2-tailed);HBeAb与HBcAb阳性的OBI组IL-10表达水平(22.3±0.55 pg/ml)低于相同模式的HBV组(84.3±17.4 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74,P=0.018),其余各组模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10在OBI持续感染中表达水平下调,可能参与OBI的发病机制,其含量变化与肝脏炎症程度呈正相关性,与HBeAb和HBcAb的表达可能存在一定联系.
景媛媛李锦段勇蔡斌叶世辉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sAb阳性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BV PreS-S区基因突变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分析血清HBsAb阳性的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BV PreS-S区基因变异,初步探讨该特殊感染模式的发生机制。方法使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对陕西省血液中心保存的38份HBsAb阳性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OBI)血清样本进行HBVPreS-S基因片段扩增并测序,确定基因型和血清型,并与对应基因型HBsAg阳性野毒株序列进行比对。结果 38份HBsAb阳性OBI血清样本中,11份成功扩增出目的基因,其中8份测序成功。C基因型5份,其中1份为血清型adw,4份为血清型adr;B基因型3份,全部为血清型adw。OBI毒株PreS-S区,PreS-S免疫反应区以及亲水区(MHR)氨基酸变异率均显著高于对应野毒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vs 0.8%,X^2=40.23,3.2%vs0.3%,X^2=52.13;3.6%vs 0.6%,X^2=10.25,均P<0.01),"α"抗原决定簇检测到I126T,Q129R,M133T,F134I,D1.44E,G145K突变。C基因型PreS-S区氨基酸变异率高于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vs 1.2%,X^2=15.98,P<0.01);而其MHR,"α"抗原决定簇以及PreS-S免疫反应区氨基酸突变率虽均高于B基因型,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是4.7%vs 1.7%,X^2=2.96;3.6%vs 2.9%,X^2=0.25;4.1%vs 2.3%,X^2=3.59,均P>0.05)。结论 OBI毒株PreS-S区,尤其是PreS-S免疫反应区氨基酸发生较多变异,可能改变了病毒的免疫原性,造成免疫逃逸,从而导致HBsAbP阳性OBI发生。
郭燕蔡斌段勇景媛媛白珉现红斌巩晗实
HBsAg ELISA+/HBV DNA NAT-献血者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了解西安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BsAg ELISA检测结果与HBV DNA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标本相关血清学标志物的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2022年11月1日—2023年4月30日陕西省血液中心HBsAg ELISA+/HBV DNA NAT-(ELISA+/NAT-)标本共计71份,对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同时复检巢式PCR扩增HBV S区和C区基因片段。结果 双ELISA+/NAT-标本(n=30)巢式PCR检测阳性率远高于单ELISA+/NAT-标本(n=41)(60%vs 24.40%,P<0.05)。前者献血者100%为初次献血者,血清抗-HBc阳性率100%,血清学模式以1、4、5此3项阳性(80%)为主;后者献血者中31.7%为重复献血者,血清抗-HBc阳性率仅为19.51%,血清学模式以单2项阳性(43.90%)和全阴(36.58%)为主。结论 单ELISA+结果存在较多假阳性,导致不必要的血液报废;而NAT-标本可能存在低水平的HBV DNA,产生漏检风险。建议针对单HBsAg ELISA+/NAT-献血者,采用多套系统多种方法追溯检测,提高献血者HBV筛查的准确度,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浪费。
景媛媛范云郭燕张文娟段勇冯娜
关键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无偿献血者巢式PCR
无偿献血者HCV RNA与抗-HCV及ALT检测结果的相关性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讨论无偿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CV R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阳性标本235份,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病毒RNA,速率法测定ALT,并对抗-HCV(+)/HCV RNA(–)标本进行追踪回访。结果235份抗-HCV阳性标本中,HCV RNA阳性140例(阳性率59.57%);抗-HCV S/CO值1~5实验组和5.01~9.99实验组,HCV RNA阳性率分别为34.29%、26.47%;S/CO≥10时,HCV RNA阳性率为81.68%,与其他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5,P〈0.05;χ^2=39.41,P〈0.05)。抗-HCV (+)/HCV RNA(+)与抗-HCV(+)/HCV RNA(–)组的ALT异常率分别为2.86%、1.05%,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P&gt;0.05)。抗-HCV(+)/HCV RNA(+)与抗-HCV(+)/HCV RNA(–)组献血者的年龄分别是38.05±11.35岁和33.81±11.50岁,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P〈0.05)。95份抗-HCV(+)/HCV RNA(–)标本成功回访23例,其中1份标本回访检测抗-HCV转阴。结论 HCV RNA阳性率与抗-HCV的S/CO值有一定相关性,抗-HCV阳性的无偿献血人群中,ALT异常率与HCV RNA无相关性,感染者年龄与HCV RNA有一定相关性。
郭燕叶世辉蔡斌景媛媛巩晗实杨莹黄蕾段勇
关键词:无偿献血者抗-HCVHCVRNA
陕西省域内血液调配机制的初建运行与发展浅析
目的缓解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中心城市临床用血供需矛盾,逐渐实现省级区域内采供血服务的均衡化。方法初步建立陕西省域内血液调配机制,对2018、2019年度陕西省血液中心与省域内其它地市中心血站之间血液调配的运行情况及调配数据...
郭逸刘清李恒新曹晓莉景媛媛
西安市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肝感染现状和感染因素分析被引量:26
2015年
目的了解西安市无偿献血人群隐匿性乙肝(OBI)感染的流行现状、血清学模式,以及高危感染因素,降低输血传播HBV感染的风险性。方法对2012年6月—2013年12月共计263 501份献血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学检测,检测后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对HBV DNA阳性标本测定血清学乙肝5项,统计各项检测的检出率。同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人群的易感高危因素和流行趋势。结果255 614份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标本中检测出HBV DNA阳性标本171份,对这171份阳性标本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157例为抗-HBs(+)或抗-HBc(+)标本,确认为OBI。因此,西安市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率为0.06%。根据血清学结果,可以分为6种模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是否重复献血两个因素为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年龄>40岁及初次献血的人群感染隐匿性乙型肝炎的几率较高。结论无偿献血者存在一定比例隐匿性HBV感染,核酸检测有助于提高检出率。年龄和是否重复献血与隐匿性HBV的感染相关。
景媛媛蔡斌郭燕李锦叶世辉段勇
关键词:LOGISTIC回归核酸检测
隐匿性乙肝献血者中TGF-β1的表达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TGF-β1在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和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测定健康对照组40例、HBV组38例以及OBI组78例的血清TGF-β1值,并分析其与ALT、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OBI组血清TGF-β1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F=4.311,P<0.05),而HBV组较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F=2.242,P>0.05);OBI组血清中TGF-β1水平在ALT≤20 U/L和20 U/L0.05);OBI组血清中TGF-β1与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之间无相关性。结论血清中TGF-β1表达水平与OBI持续感染存在一定联系,其含量变化与肝脏炎症程度、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无相关性。
李锦景媛媛郭燕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1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