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敏

作品数:15 被引量:76H指数:6
供职机构: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化疗
  • 4篇肺癌
  • 3篇顺铂
  • 3篇晚期
  • 3篇疗效
  • 3篇临床疗效
  • 2篇多西他赛
  • 2篇神经网
  • 2篇神经网络
  • 2篇人工神经
  • 2篇人工神经网络
  • 2篇网络
  • 2篇细胞
  • 2篇腺癌
  • 2篇疗效观察
  • 2篇临床疗效观察
  • 2篇急性
  • 2篇工神经网络
  • 2篇骨髓
  • 2篇癌患者

机构

  • 15篇攀枝花市中心...

作者

  • 15篇苏敏
  • 12篇何兴平
  • 10篇高云
  • 8篇杨胜利
  • 7篇朱江红
  • 7篇庞洁
  • 6篇胡军
  • 5篇代军
  • 3篇郑大林
  • 3篇曾华
  • 2篇何蓉
  • 1篇文亚红
  • 1篇兰建军
  • 1篇曾晓斌
  • 1篇徐兴明
  • 1篇赵颖
  • 1篇黄林
  • 1篇田巨龙

传媒

  • 6篇四川医学
  • 2篇四川肿瘤防治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药业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西部医学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8
  • 2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低危组MDS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以全反式维甲酸为主的治疗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3月-2007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低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的低危组给予叶酸、维生素B12和雄激素。治疗组在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的治疗基础上加服全反式维甲酸。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5.61%,高于对照组的48.15%,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反式维甲酸为主的治疗方案治疗低危组MDS的疗效较好,服用简单、毒副反应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郑大林曾华胡军苏敏何兴平
关键词:全反式维甲酸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数据挖掘技术在预测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状态中的应用
2013年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与鼻咽癌患者预后有关的各种因素,建立预测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状态的预测模型并评价其效果。方法收集从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30例鼻咽癌患者的资料。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一组作为训练样本,用于筛选变量及建立预测模型,参与数据挖掘过程,共计104例;一组作为验证样本,用于评价模型效果,不参与数据挖掘过程,共计26例。数据挖掘过程中所采用技术包括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及人工神经网络(ANN)。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分期、N分期、M分期、92福州分期、KPS评分、颅底骨质破坏、颅神经损伤、咽旁间隙侵犯、确诊到放疗时间、鼻咽疗效、颈部淋巴结疗效共12项指标与鼻咽癌患者的5年生存状态相关(P<0.05)。验证组验证显示,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患者5年生存状态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8%、81.2%和80%,而ANN模型预测患者5年生存状态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5%、87.5%和90%。结论数据挖掘技术可从与鼻咽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大量信息中挖掘出有意义的指标,并利用这些指标建立预测模型来判断患者5年后的生存状态。ANN模型的效能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
高云杨胜利何蓉朱江红何兴平代军彭明尧胡军庞洁苏敏
关键词:鼻咽癌数据挖掘人工神经网络LOGISTIC回归
冠状动脉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开展冠脉介入手术以来发生的诊断明确的冠脉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的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9年间总共有928例患者行冠脉介入手术,共发生冠脉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5例,发生率0.54%。冠脉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与冠脉血管病变长,严重钙化病变,血管细小,支架膨胀不全,支架贴壁不良,支架未完全覆盖病变,支架重叠连接处未重整,术后未坚持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有关。冠脉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对溶栓效果不佳,需急诊行PTCA、血栓抽吸导管开通相关血管,并强化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结论冠脉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与患者血管病变特点及介入操作等因素有关。再次急诊PTCA、血栓抽吸导管开通相关血管是治疗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文亚红曾晓斌赵颖兰建军苏敏田巨龙
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支架内血栓形成
帕米膦酸二钠和唑来膦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比较帕米膦酸二钠和唑来膦酸治疗伴骨转移的Ⅳ期乳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伴骨转移的Ⅳ期乳腺癌患者共56例,随机分为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和唑来膦酸治疗组。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30例:帕米膦酸二钠90mg,静脉滴注4h,每4周重复1次。唑来膦酸治疗组26例:唑来膦酸4mg,静脉滴注30min,每4周重复1次。对患者的骨相关事件(SRE)、生存质量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相比,唑来膦酸治疗组第一次出现SRE的中位时间均明显后延(中位时间12个月vs 6个月,P=0.035)。唑来膦酸治疗组改善骨痛的效果明显优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两研究组改善骨痛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研究组患者的一般健康状态均逐渐恶化,但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患者一般健康状态恶化程度更显著(P=0.03)。唑来膦酸治疗组的骨转移灶缓解率明显高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73%vs 37%,P=0.024)。两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结论在延迟SRE发生和改善生存质量方面唑来膦酸优于帕米膦酸二钠,而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相当。
杨胜利高云朱江红庞洁何兴平苏敏胡军
关键词:乳腺癌骨转移骨相关事件帕米膦酸二钠唑来膦酸
女性原发性肺癌临床和预后特征与男性差异的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女性肺癌的临床、病理和预后特征与男性肺癌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8年12月诊断的女性485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706例男性原发性肺癌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与男性肺癌患者相比,近几年女性患者住院人数增加幅度大,发病年龄较轻;男性有吸烟和慢性肺病史的比例显著多于女性(P<0.01),女性有油烟接触史和肿瘤家族史的比例显著多于男性(P<0.01,P<0.05);病理类型女性以腺癌为主,男性以鳞癌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就诊时女性ⅢB、Ⅳ期多于男性(P<0.05)。结论女性肺癌在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病理和预后特征等方面与男性肺癌有所不同,根据各自特点选择合适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对降低肺癌发病率、提高生存率有一定的意义。
杨胜利周雪宇庞洁何兴平高云朱江红苏敏胡军代军
关键词:原发性肺癌女性预后
一线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比较一线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与多烯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治疗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质量。方法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共87例,随机分为培美曲塞治疗组和多烯紫杉醇治疗组。培美曲塞治疗组45例:培美曲塞500 mg/m2,顺铂75 mg/m2,静脉滴注,均第1天给药,并口服地塞米松、叶酸和肌肉注射维生素B12治疗,21d为1周期。多烯紫杉醇治疗组42例:多烯紫杉醇75mg/m2,顺铂75 mg/m2,静脉滴注,均第1天给药,21d为1周期。完成治疗2个周期以上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质量评估。结果培美曲塞治疗组和多烯紫杉醇治疗组有效率(RR)分别为55.6%、42.9%,肿瘤控制率(TGCR)分别为80%、59.5%(P<0.05)。培美曲塞治疗组骨髓抑制及消化道不良反应较轻,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优于多烯紫杉醇治疗组(P<0.05)。结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与多烯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相比,疗效较好,骨髓抑制及消化道不良反应较轻,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更显著。晚期肺腺癌患者可从一线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中获益。
高云何兴平杨胜利苏敏庞洁
关键词:肺腺癌培美曲塞顺铂
支持向量机在预测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状态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运用支持向量机(SVM)建立预测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状态的预测模型,并与医学领域中广泛运用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进行比较,探索鼻咽癌预后研究的新方法。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医院诊治的130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一组作为训练样本,用于筛选变量及建立预测模型,计104例;一组作为验证样本,用于评价模型效果,计26例。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建模变量,然后利用ANN及SVM建立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状态预测模型并评价其效果。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分期、N分期、M分期、92福州分期、卡氏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颅底骨质破坏、颅神经损伤、咽旁间隙侵犯、确诊到放疗时间、鼻咽疗效、颈部淋巴结疗效共12项指标与鼻咽癌患者的5年生存状态相关(P<0.05)。验证组验证显示,ANN模型预测患者5年生存状态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5%,87.5%和90.0%,而SVM模型预测患者5年生存状态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2%,93.8%和100%。结论采用SVM预测模型能较好地判断鼻咽癌患者5年后的生存状态,为个体化地预测患者的预后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其效能优于ANN预测模型。
高云杨胜利何蓉何兴平彭明尧代军朱江红胡军苏敏庞洁
关键词:鼻咽癌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
FOLFOX4方案联合TACE治疗不能手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观察FOLFOX4方案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不能手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已经临床明确诊断不能手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42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FOLFOX4方案组(化疗组,n=20)及FOLFOX4+TACE组(联合组,n=22):联合组接受FOLFOX4方案化疗3周期后行TACE治疗1次,每6周评价疗效。以RECIST1.1标准评价近期疗效,以NCI CTC3.0评价毒性反应。结果 42例患者均可评价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化疗组与联合组的客观有效率(RR)分别为25.0%(5/20)和40.9%(9/22),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0.0%(12/20)和77.3%(17/22)。两组间RR和DC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腹痛、肝功能损害、发热的发生率高于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LFOX4方案联合TACE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具有一定的疗效,毒副反应可以耐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朱江红徐兴明高云杨胜利苏敏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FOLFOX4化疗栓塞
CEA、CYFRA21-1及NSE在肺癌化疗前后的表达意义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CEA、CYFRA21-1及NSE在肺癌化疗前后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146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不同组织学分型患者CEA、CYFRA21-1、NSE的表达水平及阳性率,并对其化疗前后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腺癌、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组织间3项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腺癌组CEA水平高于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组,鳞癌组CYFRA21-1含量最高,小细胞未分化癌组NSE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组CEA阳性率为49.3%,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鳞癌组CYFRA21-1阳性率为68.8%,与其他两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小细胞未分化癌组NSE阳性率为84.6%,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PR+CR组化疗后CEA水平较化疗前显著降低(P<0.05);鳞癌PR+CR组化疗后CYFRA21-1水平较化疗前显著下降(P<0.05);小细胞未分化癌PR+CR组化疗后NSE水平显著下降(P<0.05);各病理类型NC+PD组3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化疗前后均未见显著变化(P>0.05)。结论 CEA、CYFRA21-1、NSE在肺癌不同组织学类型组织中表达具有显著差异,3种肿瘤标志物可作为评价疗效、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苏敏高云何兴平
关键词:CEACYFRA21-1NSE肺癌化疗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大肠癌36例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L-OHP)联合卡培他滨(Capecitabine,希罗达)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收集从2008年2月至2012年5月我院36名采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化疗的晚期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且有可测量病灶。具体方案为:第1天L-OHP 130 mg/m2,第1~14天希罗达1 250 mg/m2。21 d为1个周期,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性反应。结果:36例入组患者,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3例(8.1%),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6例(43.2%),有效率(response rate,RR)为51.3%,稳定(stability rate,SD)13例(35.1%),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5例(13.5%)。临床受益率为86.4%,疼痛缓解率83.3%。肿瘤中位进展时间7.2个月,中位生存期13.8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神经系统毒性、手足综合征、消化道反应和肝功能异常,未出现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患者有较好疗效,毒副反应可以接受。
杨胜利何兴平朱江红高云庞洁苏敏代军彭明尧
关键词: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大肠癌化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