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殷骏

作品数:4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平山病
  • 2篇颈椎
  • 2篇F波
  • 1篇硬膜
  • 1篇诱发电位
  • 1篇上颈椎
  • 1篇髓性
  • 1篇寰枢
  • 1篇寰枢关节
  • 1篇疗效
  • 1篇解剖学
  • 1篇肌萎缩
  • 1篇脊髓
  • 1篇脊髓性
  • 1篇关节
  • 1篇成像
  • 1篇磁共振
  • 1篇磁共振成像

机构

  • 4篇复旦大学

作者

  • 4篇殷骏
  • 3篇吕飞舟
  • 2篇郑超君
  • 2篇姜建元
  • 2篇王洪立
  • 1篇金翔
  • 1篇马晓生
  • 1篇吴祎玮
  • 1篇邵明昊
  • 1篇夏新雷

传媒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2013年上...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动力位F波在平山病疗效评估及预测中的应用
背景:'平山病'即青少年上肢远端良性肌萎缩症,是一类具有自限性的良性下运动神经元疾病,常于发病2-5年后自然静止.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即刻疗效评估及预测的方法,故术后患者症状恢复究竟是归因于手术还是自然转归无法予以鉴别,所...
殷骏郑超君王洪立吕飞舟
平山病患者屈颈位F波的变化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探讨平山病患者屈颈位与颈椎中立位F波的差异.方法 本研究于2010年5月至2014年3月施行,共纳入健康志愿者25名及平山病患者22例.平山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5 ~44岁,身高165 ~183 cm,病程6~240个月.所有研究对象于颈椎中立位及屈曲位(屈曲45°,维持30 min)时分别行双侧正中神经及尺神经F波检测.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中立位及屈颈位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对照组屈颈位和中立位F波诸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无论屈颈与否都未记录到重复F波.患者组中立位时,症状较重侧尺神经F波的响应频率(=5.209,P=0.000)、最小潜伏期(t=23.843,P=0.006)及平均潜伏期(t=4.731,P =0.022)等参数都较对照组下降或延长,3例患者出现重复F波;正中神经F波的异常则主要为双侧响应频率的明显下降(t=23.696、23.998,均P=0.000),且症状较重侧5例患者存在重复F波.屈颈位时,症状较重侧尺神经F波的平均波幅(t=-3.322,P=0.003)、最大波幅(t=-2.552,P=0.019)、持续时间(t=-3.323,P=0.003)、响应频率(t=-2.604,P=0.017)及重复F波的数目(9/22)(P=0.044)都较颈椎中立位时明显增加,并且10例尺神经F波消失的患者5例再次诱发F波;而症状较重侧正中神经则主要以平均波幅(t=-2.188,P=0.040)、最大波幅(t=-3.847,P=0.001)及响应频率(t=-2.421,P=0.025)的增加为主要表现,并且6例正中神经F波消失的患者1例再次诱发F波.结论 平山病患者屈颈位F波较颈椎中立位时存在明显的规律性改变,尤以F波波幅的异常增大最为明显.
郑超君吕飞舟马晓生夏新雷金翔殷骏姜建元朱愈
关键词:肌萎缩脊髓性诱发电位颈椎
颈椎动力位片上屈曲度变化与平山病责任节段的关系探讨
背景与目的:平山病,又名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于1959 年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年首次报道,其发病机制依然存在争议,在过往的影像学研究中已发现颈椎主动屈曲位平片显示的各节段颈椎屈曲度异常可作为平山病的征象之一,发现主动屈曲位...
王洪立吴祎玮殷骏
国人上颈椎肌硬膜桥解剖与影像学特点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通过对国人尸体解剖及病理研究,了解国人上颈椎肌硬膜桥(MDB)结构与形态;观察国人上颈椎M RI,分析国人上颈椎MDB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10例新鲜尸体标本,男女各5 例,年龄为70~85岁。尸体标本取俯卧位,逐层解剖上颈椎肌肉与筋膜,从寰枢椎间隙角度观察头下斜肌和头后大直肌与硬膜之间的结构。使用标准HE染色分析所得组织结构。由2位研究者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一2015年11月本院176例病例的颈椎中立位MRI资料。根据有无硬膜向后隆起和寰枢椎间条索状影,分为4 型:①可同时观察到2种影像学表现;②可观察到硬膜向后隆起,但无条索状影;③无硬膜向后隆起,可见条索状影;④ 2种影像学表现均未发现。结果上颈椎头后大直肌和头下斜肌腹侧肌膜在近枢椎棘突处移行融合形成致密结缔组织向前下方延伸,通过寰枢椎后结构间隙广泛连接于硬膜后缘。该组织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2位研究者可有效区分4 种MRI表现,分别观察到120例(68.2%)和127例( 72.2%)患者寰枢椎间存在硬膜隆起,118例(67.0%) 和115例(65.3%)患者寰枢椎间存在条索样影。硬膜隆起和条索状影具有相关性(^0.321, 尸<0.05 )。不同性别的患者在硬膜隆起和条索状影表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 )。结论国人上颈椎头后大直肌和头下斜肌与硬膜后方之间存在MDB结构,肌肉与局部硬膜通过MDB连接成一个联动的整体。颈椎MRI可有效观察寰枢椎之间MDB形态,上颈椎后方硬膜向后隆起可能与MDB的牵拉有关。
邵明昊吕飞舟殷骏姜建元
关键词:寰枢关节硬膜磁共振成像解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