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涛

作品数:35 被引量:208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心肌
  • 9篇心脏
  • 8篇心力衰竭
  • 8篇血管
  • 8篇衰竭
  • 7篇心血管
  • 6篇细胞
  • 6篇阿霉素
  • 5篇动脉
  • 5篇毒性
  • 5篇心肌细胞
  • 5篇心血管病
  • 5篇心脏病
  • 5篇心脏病学
  • 5篇血管病
  • 5篇肿瘤
  • 5篇肌细胞
  • 5篇冠状
  • 5篇冠状动脉
  • 3篇凋亡

机构

  • 26篇中国医学科学...
  • 10篇北京协和医学...
  • 7篇北京大学肿瘤...
  • 2篇甘肃中医药大...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山东省肿瘤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安徽省阜阳市...

作者

  • 35篇安涛
  • 21篇张宇辉
  • 15篇张健
  • 13篇黄燕
  • 11篇张荣成
  • 7篇赵雪梅
  • 7篇韩森
  • 6篇王运红
  • 5篇季诗明
  • 5篇周琼
  • 4篇季新强
  • 4篇方健
  • 4篇毛懿
  • 4篇乔树宾
  • 4篇刘妮妮
  • 3篇邹长虹
  • 3篇朱军
  • 3篇杨跃进
  • 3篇翟玫
  • 3篇甘天翊

传媒

  • 9篇中华心力衰竭...
  • 4篇中国循环杂志
  • 3篇中华心血管病...
  • 3篇中国分子心脏...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1
  • 6篇2020
  • 5篇2019
  • 6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RG-1降低阿霉素所致的乳鼠心肌细胞自噬
安涛张宇辉张健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芪参益心颗粒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药理学实验揭示芪参益心颗粒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和分子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收集芪参益心颗粒有效化学成分信息;DisGeNET、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取HFpEF相关靶点;Metascape对芪参益心颗粒及HFpEF交集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PPI网络的构建与分析;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网络图;对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用AutoDock Vina软件分子对接,用pymol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对结果分析出的重要蛋白进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结果:共得到芪参益心颗粒66个成分及对应240个靶点,HFpEF对应靶点1931个,芪参益心颗粒与HFpEF二者交集靶点127个,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等;TNF、AKT1、IL-6、P53、JUN为核心靶点,分子对接显示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对接良好;主要涉及了基因表达正向调节、凋亡调控、细胞增殖和衰老、缺氧反应、炎症反应等,PI3K-Akt、AGE-RAG、MAPK、TNF、IL-17为主要相关信号通路。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阴性对照组TNF、AKT1、IL-6、P53及JUN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NF、IL-6、P53及JUN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AKT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芪参益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TNF、IL-6、P53及JUN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AKT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芪参益心颗粒可能是通过作用于TNF、AKT1、IL-6、P53、JUN等靶点,通过参与调节基因表达细胞凋亡和增殖、缺氧反应、炎症反应等作用,从而治疗HFpEF。
陈玉林蒋虎刚王新强刘凯李应东安涛赵信科
关键词: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评分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常伴有肝功能损害,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可用于评估肝脏功能,但其在心衰患者的应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评估CTP评分在预测住院心衰患者死亡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1180例因心衰住院的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肝功能情况进行CTP评分并按照CTP评分由小到大将患者分为3组:CTP A级组(n=951)、CTP B级组(n=206)及CTP C级组(n=23),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结果:随访1年后,有180例患者发生死亡,CTPA、B、C级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率及1年死亡率均随着CTP等级的升高而增加(住院死亡率0.8%,11.7%,56.5%,P<0.001;1年死亡率9.6%,34.5%,78.3%,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TP等级越高患者住院及1年死亡风险越高。CTP评分对住院死亡及1年全死亡判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与0.74。Kaplane Meier生存曲线显示出院时由CTP B或C级改善为CTP A级的患者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改善的患者(P=0.028)。结论:CTP评分可以独立预测住院心衰患者的死亡风险,其住院期间的变化可用于评估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
赵雪梅张宇辉张荣成黄燕胡奕然刘小宁翟玫王运红安涛甘天翊张健
关键词:心力衰竭
聚焦基因治疗的扩张型心肌病模型构建及进展
2023年
扩张型心肌病是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疾病之一,存在病因学异质性。近1/4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与遗传相关,心室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障碍是该病的主要特征。核纤层蛋白A(Lamin A,LMNA)基因突变是遗传性扩张型心肌病的重要病因,心律失常是LMNA突变遗传性扩张型心肌病的重要临床表征。近年来基于C57/B6遗传背景小鼠聚焦基因治疗的啮齿类动物扩张型心肌病模型构建及其干预是研究的热点,对犬和猪等大动物模型构建也有一定的研究。大动物尤其是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更贴近人的理想模型,但目前对于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心脏疾病模型并未涉及扩张型心肌病,故本文综述了基因层面的扩张型心肌病啮齿类动物及大动物模型的研究,提出可进行基于当前研究基础上的非人灵长类扩张型心肌病模型的理念,为今后有针对性地研究致病机制以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陈玉林蒋虎刚安涛李雯严春艳黄倩刘凯刘凯赵信科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基因治疗动物模型
多柔比星导致QT间期延长一例被引量:1
2018年
患者女,24岁. 因'间断心悸7年,化疗期间再发2天'就诊我院. 患者2010年曾诊断'室性早搏二联律',间断服用稳心颗粒治疗,仍间断发作室性早搏(室早). 2017 年6月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 化疗前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早,校正后Q-T间期(QTc)330 ms(图1). 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内径(LA) 34 mm, 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48 mm,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 65%. 2017 年 6 月 21 日起行CHOP方案化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地辛、依托泊苷、泼尼松). 6月21日夜间出现心悸,伴胸闷、气短,可平卧位休息,测血压78/42 mmHg(1 mmHg=0.133 kPa),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 54 次/min ) , QT间期延长, QTc 720 ms (图2). 2017年6月22日就诊我院肿瘤心脏病专科门诊,以获得性QT间期延长收入院. 入院查体:血压98/61mmHg(多巴胺200 μg/min升压) ,心率47次/min. 心肌肌钙蛋白I、D-二聚体、B型尿钠肽均阴性. 心电图同前. 超声心动图:LA 31mm, LVEDD 52 mm, LVEF 55%. 给予辅酶 Q1010 mg,3次/d;盐酸曲美他嗪20 mg,3次/d;门冬氨酸钾镁片316 mg,3次/d;参松养心胶囊1.2 g,3次/d;美托洛尔(商品名:康忻)1.25 mg,1次/d治疗. 患者病情逐渐改善,出院时复查心电图示QT间期明显缩短, QTc 540 ms (图3 ). 6 月27日复查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67次/min,最慢53次/min,最快126次/min,频发室早(共12460次,呈单源性). 出院后患者更改化疗方案,停用多柔比星,继续化疗4疗程,化疗效果好,未再诉不适.
安涛韩森张宇辉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狭窄经切割球囊和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后冠状动脉瘤形成1例被引量:2
2020年
1病例患者男性,47岁,主因“间断胸痛2年,加重4月”于2017年11月13日入院。患者既往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2016年4月就诊我院,行冠脉动脉(冠脉)造影术,术中可见:左主干中段斑块,前降支远段80%狭窄,第一对角支70%狭窄,回旋支、右冠脉无明显狭窄(图1A)。考虑为前降支远端病变,管径较细,且为患者保留必要时的后续治疗机会,故选用药物涂层球囊(DCB)的治疗。首先选用cutting Balloon 2.75×6 mm对前降支病变处预扩张(12atm×10 s),后予SeQuent please2.5×30 mm药物涂层球囊(12atm×60 s)治疗(图1B),术后局部可见NHLIB A型夹层。术后规律服用拜阿司匹林(100 mg 1/d)、氯吡格雷(75 mg 1/d)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服用满1年后停药。2017年7月患者再次出现胸痛,于当年11月15日就诊我院,冠脉造影示前降支远段见动脉瘤形成(6.10×3.57 mm),伴瘤体开口95%狭窄,瘤体远段节段性狭窄90%(图2A);右冠近段斑块、远段斑块,回旋支未见异常。
安涛胡奉环
关键词:动脉瘤形成造影术前降支
可溶性ST2对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被引量:47
2014年
目的 观察住院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浆可溶性ST2(sST2)水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其对心衰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2009年3月至2012年7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以心衰为主要原因住院的患者1 24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入院时血浆sST2水平.随访1年,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结果 1 244例心衰患者死亡193例.患者入院时血浆sST2水平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心率呈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收缩压、血钠、总胆固醇、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1年内死亡患者血浆sST2水平明显高于未死亡者(P<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患者基线sST2水平与死亡明显相关,LnsST2每变化1个单位风险增加1.87倍.sST2对预后判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76)与NT-proBNP(AUC=0.775)近似,将二者联合应用预测效果(AUC =0.813)明显提高.结论 住院心衰患者基线sST2水平与临床及生化变量相关.sST2可以独立预测心衰患者的全因死亡,且与NT-proBNP联合应用可增加预测能力.
张荣成张宇辉张健黄燕郭潇王运红安涛周琼吕荣季诗明
血浆三种标志物变化在晚期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预测中的初步分析被引量:32
2015年
目的 :观察晚期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浆三种标志物早期的动态变化,并探讨这种变化在心血管事件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入选2013-10至2014-01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衰中心住院的晚期心衰患者64例。分别测定患者入院时、3天及6天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B型利钠肽(BNP)及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 ST2)的水平,终点事件为心衰再住院、心脏移植或心血管死亡。随访观察6个月后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与否分为发生心血管事件组(24例)和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40例)。结果 :发生心血管事件组患者住院6天各标志物水平无明显变化,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患者NT-pro BNP及BNP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 ST2变化无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分析,与入院时水平相比,治疗后6天各标志物水平可以更好地预测心血管事件,s ST2在各研究阶段预测心血管事件的能力均高于NT-pro BNP与BNP。结论 :晚期心衰患者治疗后标志物的水平较入院时具有更强的心血管事件预测能力,s ST2可以更有效评估晚期心衰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张荣成张宇辉张健黄燕郭潇王运红安涛周琼赵雪梅刘妮妮吕荣季诗明
关键词:标志物心力衰竭心血管事件
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其潜在影响因素
2020年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其潜在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二科2012年9月至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肺癌合并VTE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肺癌的诊断情况、VTE的诊断和治疗情况、VTE的抗凝治疗效果和出血不良反应。通过多变量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影响VTE抗凝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15例肺癌患者发生VTE,年龄为(58.5±11.0)岁(范围27岁~79岁),男性78例(67.8%)。肺腺癌76例(66.1%),肺鳞癌19例(16.5%),小细胞肺癌13例(11.3%),其他类型肺癌7例(6.1%)。VTE的抗凝治疗效果:52例(45.2%)血栓消失或者好转,32例(27.8%)未好转或复发,31例(27.0%)未复查或者情况不详。VTE抗凝治疗过程中发生出血不良反应9例(7.8%)。多变量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癌肿瘤分期越低(Ⅰ~Ⅲ期比Ⅳ期,比值比OR=4.839,P=0.010)和不伴有上腔静脉综合征(OR=0.124,P=0.025)是VTE抗凝治疗效果较好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基线或血栓发生时血小板计数升高(OR=4.511,P=0.034)是VTE抗凝治疗中出血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癌合并VTE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不理想。肺癌分期较早及不伴有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抗凝治疗效果较好。基线期或血栓发生时血小板升高患者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较高。
马旭安涛张宇辉张艳华方健聂鋆戴玲胡维亨陈筱玲张洁马向娟田广明吴頔龙皆然韩金娣王洋张自然韩森
关键词:肺癌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疗效
药物洗脱球囊在冠状动脉原位病变中的疗效评价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评估在冠状动脉原位病变中应用药物洗脱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 DCB)的治疗效果。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11月至2017年4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在术后3~6个月接受造影复查的冠状动脉原位病变患者。结果共入选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平均年龄(54±12)岁。共干预病变22处。直径22.8 mm病变6处(27%),分叉病变7处(32%),慢性闭塞病变4处(18%)。靶病变平均长度为(21±7) mm,参考血管直径为(2.3±0.7) mm。术前和术后最小管腔直径分别为(0.5±0.5) mm和(1.5±0.4)mm。无患者在DCB治疗时出现严重夹层。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1例患者(5%)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事件发生前1个月患者停用抗血小板治疗)。随访时最小管腔直径为(1.5±0.4)mm。晚期管腔丢失为(0.1±0.4)mm,管腔净获得为(0.9±0.4)mm。结论冠状动脉原位病变中应用DCB的短期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田涛安涛毛懿杨伟宪乔树宾杨跃进
关键词:冠心病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