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文燕

作品数:20 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太原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内皮
  • 7篇细胞
  • 5篇动员
  • 5篇体细胞
  • 5篇前体
  • 5篇前体细胞
  • 5篇粒细胞
  • 5篇内皮前体细胞
  • 4篇细胞集落
  • 4篇粒细胞集落刺...
  • 4篇集落
  • 4篇集落刺激因子
  • 3篇血液
  • 3篇血液透析
  • 3篇缺血
  • 3篇祖细胞
  • 3篇内皮祖细胞
  • 3篇基因
  • 2篇心肌
  • 2篇血管

机构

  • 9篇太原市人民医...
  • 8篇山西医科大学...
  • 6篇山西医科大学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太原市迎泽区...

作者

  • 20篇赵文燕
  • 10篇肖传实
  • 9篇邱龄
  • 9篇王改玲
  • 5篇李茂莲
  • 4篇曾秋棠
  • 3篇王嘉兴
  • 2篇吴彬
  • 2篇王荣芳
  • 1篇魏文京
  • 1篇刘秀娥
  • 1篇侯丽虹
  • 1篇王崇刚
  • 1篇郭春风
  • 1篇张玲
  • 1篇李伟

传媒

  • 4篇中国药物与临...
  • 3篇山西临床医药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国际心血管病...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7
  • 6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金鸡纳生物碱分离测定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金鸡纳生物碱(Cinchona ledgeriana(Howard) Moens ex Trim.)是喹啉衍生物,主要存在于金鸡纳树皮、茎皮和根皮中。金鸡纳树皮中含有三十多种生物碱,其中主要为奎宁(QN),其次...
赵文燕
关键词:金鸡纳生物碱非对映异构体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尿激酶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分析
1996年
我院应用尿激酶静脉滴注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20例,疗效良好。
赵文燕郭春风
关键词:尿激酶心绞痛药物疗法
雌激素对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2007年
目的研究雌激素对内皮前体细胞(EPC)的动员作用,并探讨其血管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新西兰兔分为2组:对照组和雌激素组;用药后1,2,3,4周,测量外周血的EPC含量;第3周,测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脂水平。结果用药1,2,3,4周,EPC曲线:正常组为低水平基线。雌激素组为锯齿状曲线;第3周最高,且该组第3,4周均有作用,(P<0.01)。NO水平雌激素组较正常组增高(P<0.05);2组血脂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雌激素对EPCs有动员作用,这可能与NO有关。
王改玲肖传实邱龄赵文燕
关键词:雌激素内皮前体细胞
内皮祖细胞与缺血性心脏病被引量:2
2005年
赵文燕肖传实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血管疾病
甲状旁腺全切术治疗尿毒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回顾性总结尿毒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行甲状旁腺全切术的疗效,探讨难治性继发性甲状旁腺亢进症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4年12月行甲状旁腺切除术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前、术后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和血清钙、磷结果,记录患者术前、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有无术后并发症。结果:34例患者中有31例术后1周、1个月、1年的 iPTH、血钙、血磷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P 〈0.05)。另3例患者术后 iPTH 较术前下降,但未降至正常,血清钙、磷正常甚至偏高。术后所有患者肌痛、骨痛、皮肤瘙痒等症状明显缓解。34例仅1例出现声音嘶哑,术后3-4个月恢复。结论:甲状旁腺全切术是治疗尿毒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安全有效方法。
赵文燕魏文京王嘉兴吴彬
关键词:尿毒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应用siRNA抑制神经胶质瘤C6细胞受体表达的探讨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构建编码大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基因mRNA的短发夹RNA真核表达载体质粒,研究体外培养的哺乳细胞中siRNA抑制靶基因表达的有效性,为利用基因沉默技术从转录后水平进行高血压治疗的研究做准备。方法根据大鼠AT1受体mRNA序列设计并合成siRNA寡核苷酸片段,退火形成双链并克隆进入载体pGenesil-1。用构建完成的pGenesil-1-siRNA质粒和重新洗牌的对照质粒转染大鼠胶质瘤细胞,并在不同时相收集转染的细胞,进行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AT1R基因短发夹RNA抑制大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mRNA基因及其蛋白的结果类似。与对照组比较(100%),在转染后48h血管紧张素Ⅱ受体mRNA基因水平下降到35.5%±3.0%,72h后达到最低点(20.7%±4.0%)。而与对照组相比,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蛋白在24h和48h分别减少至46.9%±4.2%和37.0%±3.7%,最大减少在转染后72h(28.1%±4.0%)。结论成功地构建了编码大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mRNA的短发夹RNA真核表达载体后,在体外转染哺乳细胞中表达siRNA可有效地抑制靶基因的表达,并导致其蛋白的翻译受到抑制,达到基因干扰的目的。为利用RNAi从转录后水平对心血管疾病进行治疗做有益的探索,为进一步研究基因沉默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肖传实邱龄曾秋棠李茂莲王改玲赵文燕
关键词:基因干扰高血压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被引量:11
2013年
随着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皮肤瘙痒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国外研究显示,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发生率为50%~90%[1]。文献[2]报道57%~75%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存在皮肤瘙痒,其中37%的患者瘙痒,影响患者的情绪和睡眠,常使患者烦躁不安,辗转难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瘙痒的原因与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激素升高、β2微球蛋白升高等多种中大分子毒物在体内蓄积有关。单纯血液透析仅能清除小分子毒物,不能有效清除中、大分子毒物,因此长期透析患者常常存在皮肤瘙痒。而血液灌流能够非特异性吸附中、大分子毒物,弥补单纯血液透析的不足。我科于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运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共32例,取得明显效果。
赵文燕王嘉兴吴彬
关键词:血液灌流治疗皮肤瘙痒尿毒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对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的影响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干预作用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高蛋氨酸饮食对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数量的影响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该影响的干预作用。方法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同型半胱氨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正常对照组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普食,同型半胱氨酸及同型半胱氨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两组饲以1%蛋氨酸饮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同型半胱氨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0μgd,腹腔注射。观察1、2、3、4、8、12周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数量的变化。第12周测血清一氧化氮、同型半胱氨酸。结果①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数量变化:正常对照组基本稳定于低水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相对稳定于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组前4周呈下降趋势,第8、12周升高,但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同型半胱氨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呈下降趋势,前2周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第2周开始低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P<0.01)。②血清一氧化氮值:同型半胱氨酸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同型半胱氨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高于同型半胱氨酸组(P<0.05)。③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值:同型半胱氨酸组和同型半胱氨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P<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开始使内皮前体细胞下降,随后升高;并可致血清一氧化氮下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前2周可升高同型半胱氨酸组内皮前体细胞,以后不增高;并可拮抗同型半胱氨酸引起的一氧化氮下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改善同型半胱氨酸引起的内皮功能损害,可能与其动员内皮前体细胞有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无影响。
王改玲肖传实邱龄赵文燕
关键词:内科学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内皮前体细胞内皮修复动员
缺血预适应现象对心肌梗塞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2001年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对心肌梗塞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按梗塞前有无心肌缺血分为 IP组、P组。结果 :IP组心肌梗塞范围、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 P组 ,而心绞痛及再次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却明显高于 P组。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作用表现在限制了梗塞面积的扩大 ;维护梗塞后心脏功能 ;
赵文燕王荣芳
关键词: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病死率缺血预适应预后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G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0μg/d)、G+AS组(rhG-CSF50μg/d、高脂饲料)、AS组(高脂饲料)及对照组,每组各8只。4组动物分别于实验前及第1、4、8、12周采血,培养7天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鉴定FITC-UEA-I和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细胞培养3天后,通过流式细胞仪计数各组PE-CD34、FITC-CD133双阳性细胞为EPC;第12周测血清一氧化氮、血脂水平并做主动脉斑块分析。结果实验前,各组EPC含量均很低;用G-CSF治疗1周,G组及G+AS组EPC迅速升高(与用药前比较增加了约13倍,P<0·001),继续给药G组EPC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第1、4、8、12周比较P>0·05);给予高脂饮食后,G+AS组EPC数量逐渐下降(第4、8周与对照组比较P<0·001、P<0·001;第12周与对照组比较P=0·326);对照组EPC一直处于低水平,AS组EPC数量较对照组低,但两组各周比较P>0·05。经过12周的高脂喂养,G+AS组及AS组主动脉均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但G+AS组斑块面积、斑块/内膜面积均低于AS组(P<0·01)。第12周G+AS组及AS组一氧化氮含量均低于G组和对照组(P<0·001)。结论EPC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AS损害内皮,减少EPC,G-CSF对EPC有动员作用,能够增加外周血EPC数量,因而对血管有保护作用,抑制AS进展。
赵文燕肖传实邱龄王改玲
关键词:动脉硬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