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伟
- 作品数:42 被引量:153H指数:7
- 供职机构: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更多>>
- 发文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云南省“九五”疟疾防治规划执行情况考核与工作总结
- 云南是我国疟疾高发省,卫生部在“九五”疟疾防治规划期间为云南省下达了疟疾发病率下降至3.5/万的控制指标。为了解“九五”疟疾防治规划的完成情况,在全省42个疟疾重点县(市)开展“九五”疟疾防治规划考核。结果显示:“九五”...
- 陈国伟陈章伟
- 文献传递
- 云南省澜沧江-湄公河上游维西县疟疾流行情况调查
- 2008年
- 目的了解维西县疟疾流行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维西县1997-2007年疟疾疫情资料,开展现场媒介和传染源调查,与专业人员座谈了解疟疾防治情况。结果维西县为澜沧江-湄公河上游疟疾流行起始地,1987年疟疾发病率高达50.31/万;该县近年疟疾下降但仍未达到控制标准,且有当地感染和输入病例;其主要媒介昆明按蚊占26.45%;当地有长潜伏期间日疟流行,在海拔1800m以上地区均有疟疾分布。结论维西县为不稳定性疟疾流行区。由于经费短缺、设备陈旧、缺乏疟疾镜检人员以及缺少疟疾现场防治管理技巧等因素,使当地疟疾患者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建议有关部门更多地关注维西县的疟疾防治,以便能够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提供设备和抗疟药品等措施,加强当地的疟疾控制能力。
- 陈国伟李兴亮赵晓涛陈丽张学雁
- 关键词:疟疾流行病学方法
- 云南省元江县1996~2000年疟疾态势分析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分析元江县 1996~ 2 0 0 0年的疟疾形势 ,为制定遏制疟疾计划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常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描述。结果 1996~ 2 0 0 0年全县共报告疟疾病例 40 85例 ,占全县传染病总数的 61.48% ,平均年发病率 43.83/万 ,比“八五”期间下降 36.94% ,而恶性疟病例却比“八五”期间上升了 2 14 .47% ( 667/ 311)。全县 15个乡镇农场中 ,发病率前 5位者依次为红光农场、甘庄农场、东峨乡、红桥农场和元江农场 ,共发病 15 80例 ,占总发病数的38.68%。结论 元江县的疟疾流行态势依然严峻 ,建议在 2 0 0 1~ 2 0 0 3年的遏制疟疾行动中继续采取分层防治措施 ,并在
- 李华宪陈国伟张再兴范波杜春华杨忠强杨继青杨太专
- 关键词:疟疾疾病控制
- 云南省2001-2005年疟疾疫情分析被引量:35
- 2008年
- 目的分析2001-2005年云南省疟疾流行态势,为制定和实施"十一五"抗疟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及Arc View GIS3.3等软件,对2001-2005年疟疾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1-2005年云南省16州(市)129县(市)各县各月均有疟疾病例报告,计63562例,发病高峰在5~8月和10~11月。5年平均发病率为3.049/万,比前5年上升4.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15,P<0.05),各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数和发病率处于前5位州(市)和排名前10位的县(市)除梁河县(二线边境县)外均为边境州(市)和一线边境县(市)。发病率为5/万以上的23县人口仅占全省总人口的12.74%,发病占全省的80.31%。4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占87.30%,死亡占79.36%;发病数和死亡数男女之比分别为3.44∶1和6∶1;农民、民工和学生的发病率在各职业中居前3位;流动人口发病和死亡数分别占全省发病和死亡数的17.06%和23.42%,是感染疟疾的高风险人群。结论云南省疟疾流行态势依然严峻。"十一五"期间,应全面抓好疟疾的病例管理、态势监测并及时开展各种防控工作。
- 李华宪陈国伟杨沅川姜华
- 关键词:疟疾发病率高风险人群
- 云南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暨全球基金疟疾项目评估调查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了解云南省疟疾流行情况及防治现状,为云南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的实施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近2007~2011年的疟疾疫情,采用分层随机不等比例抽样法确定调查点,按照《云南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暨全球基金疟疾项目专项调查方法》进行调查。结果 2011年抽查县疟疾发病率为4.02/万,其中输入病例占88.12%,间日疟占74.00%,恶性疟占26.00%。发病率超过1/万以上的县有瑞丽市、陇川县和腾冲县;调查县(市)疟疾病例实验室检测率为92.30%,病例确诊率为100.00%,病人规范治疗率为100.00%,病例个案调查率为99.04%,疟疾疫点处置率为100.00%,疫点室内滞留喷洒率为96.30%。发热病人48h内求诊比例为84.92%,疟疾病例确诊后24h内网络直报率为100.00%,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1.16%;居民长效蚊帐拥有率20.73%,药浸蚊帐拥有率36.35%,至少拥有一顶长效蚊帐/药浸蚊帐的家庭比例为86.88%,调查前一夜睡在长效蚊帐/药浸蚊帐内的目标人群比例为53.01%,重点人群(孕妇)使用长效蚊帐比例为54.55%,目标人群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为87.56%;能开展疟原虫镜检的医疗机构数比例为100.00%,镜检人员疟原虫镜检培训率为78.87%,疟防人员、临床医生、村医疟疾防治培训率分别为86.43%、31.77%和96.57%。结论云南省疟疾流行区防治力度的加强和防治能力的提高使全省疟疾得到有效控制。
- 李奔福沈加员杨锐陈国伟孙晓东李建雄张丕伟李加全李鸿斌范波杨妮郭天娇董朝良张伟
- 关键词:消除疟疾全球基金
- 缅甸克钦邦第二特区拉咱市疟疾流行特征横向调查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上游疟疾疫源地的流行特征,为出入境流动人员疟疾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英国无国界卫生组织设在缅甸克钦邦第二特区的疟疾诊疗点上报的疟疾联防报表中的疟疾病例数计算发病率,并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对不同疫点的疟疾流行情况、传染源种类、媒介蚊虫形态特征,村民的生产、生活、文化习俗以及卫生服务状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2008年12月1日至2009年11月30日的疟疾发病率为513.01/万,流行病原以恶性疟为主,占疟疾病例总数的75.30%(1067/1417),间日疟占23.85%(338/1417),三日疟占0.14%(2/1417),混合感染占0.71%(10/1417);疟疾疫源地按流行程度分为高、中、低3类疫点村,高疫点村(克章村)距中缅边境线直线距离24.30km,中疫点村(卖沙坝村)距边境线10.20km,低疫点村(扎图广村)距边境线0.50km,其中高疫点村的疟疾带虫发病率高达14.14%(28/198),以恶性疟为主要病原,占67.86%(19/28),是重症疟疾的主要病原;在边境森林地带发现的大劣按蚊是野外作业者感染疟疾的高效媒介;从云南省元江县到缅甸克钦邦第二特区的21例务工者的疟疾患病率及恶性疟比例均为100%,是出境务工人员感染疟疾的典型案例;当地村民的防蚊意识和求医条件均处于较低水平。结论缅甸克钦邦第二特区为中缅边境务工人员感染疟疾的主要疫源地。
- 陈国伟李华宪蔺应学
- 关键词:中缅边境疟疾
- 云南省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防治对策研究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研究嗜人按蚊分布区的疟疾防治对策。 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筛选以往有效的防治措施 ,设立监测试点研究甲、乙方案对残存嗜人按蚊地区的防治效果。 结果 用甲、乙方案观察的试点 ,疟疾发病率持续下降 ,在发病率 1 万~ 1‰的地区发生了 1例继发病例 ,发病率在 1 万以下地区 ,两方案的防治效果无差别。 结论 在发病率大于 1‰以上地区 ,可选用原抗疟试点的防治措施 ;发病率在 1 万~ 1‰的地区除对疟疾病例进行根治外 ,还需选用溴氰菊酯处理蚊帐 ;发病率 1 万以下地区只需选择对疟疾病例的治疗。
- 陈国伟李唯本任志先扬诗书吴通才何文贵聂昌旭王道庭龙先明
- 关键词:嗜人按蚊疟疾分布区
- 云南糯扎渡工程疟疾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分析糯扎渡电站施工地区疟疾流行情况 ,为糯扎渡电站施工过程的疟疾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收集糯扎渡电站的有关疟疾流行病学资料和以往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糯扎渡电站修建于历史高疟区思茅地区 ,疟疾传播潜势调查显示该地区为可接受性疟区 ,仍然具有疟疾发生的潜势 ,1997~ 1999年该地的埋龙山茜蕃莲种植基地曾发生过大的疟疾流行。 结论 大量的无免疫力的人群进入该地区 ,可能发生疟疾流行 。
- 陈国伟李华宪陈章伟
- 关键词:疟疾流行病学传染源疾病监测
- 湄公河流域居民住房结构与疟疾患病情况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了解云南省湄公河流域疟疾传播过程中居民住房结构及其它各项危险因素,为疟疾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开展居民个案调查,同时采集滤纸血滴。对疟疾患病环境及其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房墙体、民族、年龄和住房四周情况四个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湄公河流域制定抗疟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建筑墙体因素。
- 李丽张再兴周升杜尊伟陈国伟许建卫周红宁吴超夏敏
- 关键词:疟疾
- 云南微小按蚊实验室饲养繁殖研究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在掌握微小按蚊野外的生态习性后 ,移回实验室进行饲养繁殖研究。方法 常规人工方法饲养。结果 在室温 2 5~ 2 6℃、相对湿度 70 %~ 80 %的条件下 ,经过人工交配繁殖 ,逐步过渡到自然交配繁殖 ,最后在 3 0cm×2 5cm× 2 5cm白纱布蚊笼内自然交配成功 ,从而建立了实验室品系。结论 自然交配繁殖是建立实验品系的基础 ,而由人工交配繁殖逐步过渡到自然交配繁殖 ,则是建立按蚊实验品系的必经之路。
- 董学书王丕玉陈国伟
- 关键词:微小按蚊繁殖生态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