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亚平
- 作品数:16 被引量:37H指数:4
- 供职机构: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爱尔兰的语言文化危机与身份重构——剧本《翻译》的后殖民解读被引量:5
- 2010年
- 爱尔兰文化由于长期遭受英国霸权文化的压制而被深深地打上了殖民烙印。本文拟从后殖民视角解读弗里埃尔的代表剧作《翻译》中的双重内涵:揭露造成爱尔兰人民深陷身份危机的英殖民侵略史实和寻求建构爱尔兰文化身份的言说方式。指出剧作家试图通过实现语言(文化)的杂糅、彰显后殖民翻译的颠覆功能以及重构历史来重塑爱尔兰的文化身份,并传递这一信息:唯有创造平等的文化对话空间和力求文化共存共荣方可促进爱尔兰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 祁亚平
- 关键词:《翻译》后殖民语境
- 布赖恩·弗里埃尔及其剧作《家乡》评析
- 2012年
- 爱尔兰剧作家弗里埃尔在"巴里贝格系列戏剧"中从历史文化层面深刻地呈现了爱尔兰人民的生存困境及其寻求民族文化身份的艰辛历程。在《家乡》中,剧作家通过"家"这一意象再次揭示了英国殖民历史的沉重罪恶感,并拓展和升华了民族文化身份探寻这一主题。
- 祁亚平方慧
- 关键词:《家乡》民族文化
- 后殖民视域下《翻译》的译者主体性透析被引量:1
- 2014年
- 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是一种解殖民化的策略,具有抵制文化霸权,重塑文化身份的功能.文中基于后殖民翻译理论,采用个案分析方法,从译者文化身份、翻译选材及翻译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后殖民剧本《翻译》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及其对爱尔兰语言和文化身份的重构作用.拓宽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范畴,为解读其他后殖民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同时,有助于在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时,凸显其语言、文化差异和元素,更好地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
- 梁满玲祁亚平
- 关键词:后殖民翻译译者主体性文化身份翻译策略
- 从《猫原边……》看爱尔兰流浪族群的文化身份危机与重构被引量:1
- 2016年
- 爱尔兰流浪族群是一支处于主流社会边缘的游牧少数群体。定居社群对该族群长期施加的"他者"陈规以及在文化和空间层面的排挤迫使后者以对抗的姿态向主流文化传统发起挑战,并试图重构其文化身份。本文聚焦于当代爱尔兰女剧作家玛丽娜·卡尔的代表剧作《猫原边……》中海斯特·斯维恩的爱尔兰流浪者身份,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来考察她所遭受的歧视与压迫对爱尔兰流浪族群的生存困境的映射,并探析卡尔,通过沼泽原为海斯特所属流浪族群探寻文化身份,创造地理想象空间的文化策略。这一解读有助于读者意识到剧作家将爱尔兰流浪者形象重新搬上舞台的真正意图,即彰显流浪族群在建构爱尔兰多元文化身份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促使当代爱尔兰人意识到多元文化、不同社群之间进行"对话"与"协商"的必要性。
- 祁亚平
- 英美文学经典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被引量:13
- 2013年
- 英美文学经典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修养以及审美情趣。应修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增设与英美文学相关的拓展课程,有针对性地选编教材,改进教学模式,将文学经典融入大学英语教学。
- 祁亚平徐丽
-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 “户外日戏剧社”与爱尔兰文化身份的建构(1980—1994)被引量:4
- 2015年
- "户外日戏剧社"由当代爱尔兰戏剧大师布赖恩·弗里埃尔和北爱演员斯蒂芬·瑞于1980年在德里市共同创办。该剧社作为继"阿贝剧院"之后爱尔兰最具影响力而又最具争议的文化团体,不仅推动了北爱舞台戏剧的发展与繁荣,而且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政治意图。本文拟通过回顾"户外日"的发展轨迹,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来考察该剧社的创建理念、主要文化活动及其负载的文化意识形态,进而探讨"户外日"在想象、建构爱尔兰文化身份和最终实现多元文化共荣共存的局面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 祁亚平
-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
- 论当代爱尔兰戏剧家弗里尔《建构历史》中的新历史主义史学观
- 2019年
- 当代爱尔兰戏剧大师布赖恩弗里尔以创作历史剧见长。但学界往往以此类剧目中的历史“失真”问题为由,指责他有操纵历史以达到政治目的之嫌。而《建构历史》可被当作弗里尔为其历史剧乃至史学观进行辩护的宣言。在剧中,他将虚构的生活片段嵌入既定史实之中,表明历史是一种建立在虚构与想象之上的修辞性叙事话语。同时,他注重历史编撰中的情节布局,以戏剧创作的形式展示将编年史编织成故事的过程。此外,他承认历史是文学仿制品,并强调历史的文本性。本文拟参照海登怀特主张的新历史主义诗学,通过梳理该剧中隐含的新历史主义史学观,呈现弗里尔与怀特的“对话”。由此指出,弗里尔在这部元历史文本中,试图对抗和消解官方历史权威,通过改写历史为重构爱尔兰文化身份探寻新出路。
- 祁亚平
- 关键词:怀特历史剧
- 性别焦虑/身份颠覆——解读狄金森诗歌中的性别意识
- 2009年
- 艾米莉·狄金森可谓是继希腊女诗人萨福之后盛开在世界诗坛上的又一朵奇葩。她在同19世纪男权中心文化的抗争中,既对自己的女性身份深感焦虑,而又不甘向权威示弱、屈服。而她在宗教和爱情等方面表现出的矛盾性无疑归咎于她在诗歌中所隐含的火山般的性别意识:性别焦虑/身份颠覆。然而,诗人并未因为性别焦虑与恐惧而停滞不前,而是在竭力超越传统并颠覆二元对立的传统性别角色。鉴于此,该论文拟从性别意识入手细读狄金森诗歌,并以此来揭示诗人如何通过颠覆既定的男女性别角色来唤醒女性共同反抗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的压抑。此外,诗人还试图创造一种承载性别意识且具有"双性同体"特征的女性诗歌语言来质疑和挑战男性经典文学传统,并以此为女性创作开创新的天地。
- 祁亚平
- 关键词:狄金森性别意识男权中心文化女性诗学
- 从认知角度看弗洛斯特诗歌中的隐喻被引量:3
- 2008年
- 探究弗洛斯特的隐喻观和认知隐喻观之间的关系及其诗歌中的隐喻在读者解读过程中的认知功能,为弗洛斯特的诗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诠释视角。
- 祁亚平
- 关键词:隐喻弗洛斯特映射
- 从《舞动卢纳萨节》看布赖恩·弗里埃尔的后殖民戏剧策略
- 2013年
- 当代爱尔兰戏剧大师布赖恩.弗里埃尔在其《舞动卢纳萨节》中从主题和创作策略两个层面均体现出了厚重的后殖民意识。鉴于鲜有学者探究该剧的创作技巧,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解读其中的后殖民戏剧策略,即框架叙事,彰显殖民历史,典仪与狂欢以及身体政治,进而一方面为学界了解弗氏后殖民戏剧艺术提供借鉴;而另一方面揭示身处夹缝的弗里埃尔凭藉极具感召力的戏剧所传递的信息,即在后殖民语境中,戏剧艺术的真正潜力在于使人们摒弃殖民定式,解构殖民话语;而竭力凸显文化差异,传承本土文化。
- 祁亚平张建华